小学合唱教学之音准、节奏训练
(2018-02-06 10:23:56)
通过梳理、分析人音版音乐教材,发现合唱内容从小学三、四年级已经开始涉及,合唱是音乐教学中歌唱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音乐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音乐教学中,重视合唱教学,不仅对提高学生音乐学科素养是最有效的途径,而且也是提高我国合唱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有益探索。
 
一、通过音准训练提高学生音乐学科素养
三年级的孩子在一二年级音乐课的基础上对音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加强学生音准的能力就显的特别重要。音乐正是因为有了“准”才有美。音准是进行歌唱的基础,更是进行合唱的基础,它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合唱的大门。音准在歌唱艺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合唱的队员必须形成较好的音高概念,才能在合唱中准确把握音准,从而进行正确的演唱。在合唱的过程中,无论是演唱者还是演奏者,都要严格把握整个过程,而最需要大家重视的就是音准。良好的音准来源于很多方面,包括敏锐的听觉、优良的乐器、精湛的技巧,但更多的是有效的视唱练耳训练。在合唱教学中,虽然要教给学生的东西有很多,但音准绝对是第一位的,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需要下苦功夫的。音准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对于音乐审美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和形成学生对音乐的美感。它是与训练歌唱形成视唱练耳相关的能力同时进行的。
对于初学合唱歌曲的孩子们来说,我要求学生从唱好一个音开始。就像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道德经》中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理,音乐教学中,也必须先将一个音唱准,才能唱好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音。因此,在唱歌前,要求每个学生先听标准音6,然后集体唱标准音6,接着让每个学生依次唱标准音6。就这样每次上课都练一遍,经过几个月的练习,我发现孩子们的音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即使没有钢琴的情况下,也能够完全唱准这个音。说明长期坚持的重要性。有了这个“一”,“二、三、四、五、六……”其他的音的音准也能得到解决。因此,训练音准长期的坚持是有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二、通过节奏训练提高学生音乐学科素养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中,节奏这个音乐要素同样也是起到很重要作用的。音乐感觉的培养很关键的一步就是对学生节奏感的训练。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生命!他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
1、语言节奏
通过童谣、诗歌,让儿童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比如最简单的《咏鹅》,在学习歌曲前,先学会按节奏读歌词,这样首先学生就有了节奏的记忆。也可以将歌曲中的难点通过多次反复的读节奏来解决。当然也可以加上自创的节奏朗诵,这样学生感觉非常熟悉的东西一下子变得不一样了,很新奇,也必然会很感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编创的能力。再结合一定的动作和舞蹈去加强节奏,使学生在边朗诵、边跳、边拍手、边跺脚等过程中,去培养节奏的敏感性。
2、声势练习
这是一种不受条件、环境、时间制约的极其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方法。通过有规律的拍手、拍腿、跺脚等形式可掌握各种多变的节奏型,并为学生自己创造节奏型为歌曲伴奏积累素材。
3、多声部及和声的节奏练习
在拍手、拍腿、跺脚的声势训练基础上,进行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习,对于学生掌握起来并不困难。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以一种声势和节奏型进行练习,然后将三组合起来为歌曲伴奏,便成了三个声部的节奏音乐了。为了增加趣味性还可以使用双响筒、三角铁、碰铃等打击乐器,让学生在快乐的音乐氛围中轻松掌握。
第一组跺脚(三角铁): × × ︱ × × ︱
第二组拍腿(碰铃): 
 
4、轮说节奏练习
在以节奏型为基础的说歌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将学生分成两组或三组进行轮说,不仅能加强学生的节奏记忆能力,同时可为今后学习轮唱奠定深刻的感性认识。
5、变奏节奏练习
同一首歌曲可用不同的节奏分别说,也可用不同的节奏同时说。各种不同的节奏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 例如:人音版三年级上册中的歌曲《小酒窝》,节奏欢快,可试在“呀子喂”处用不同的节奏型为之伴奏,更加体现歌曲的欢快情绪,学生也在这样的氛围中被感染了。
 
 
 
以上介绍的五种节奏练习的方法,不是沉闷地、一味地坐着伴奏、机械地奏乐,而是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三、选择适合班级合唱的作品
应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生理和思想发展规律的乐曲。不同年龄的学生由于生理特点和学情的不同,过难过大的作品学生表现不出作品的内涵,而且高音过多的乐曲还会对学生的声带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因此教学中选择作品时,应尽量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的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