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语者:作茧自缚”与“破茧而出”

(2016-10-23 10:50:47)
标签:

学生荟

学生荟k歌记单词

学生荟k歌学英语

学生荟俱乐部

学生荟学习俱乐部

分类: 05、佛学般若智慧
心语者:作茧自缚”与“破茧而出”

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

一朝眉羽成,钻破亦在我。

 

http://s7/bmiddle/0018SoMUty6GWwoOl2C66&690

 

     我们先来看看“作茧自缚”与“破茧而出”这两个成语的意思。“作茧自缚”:蚕经过四次蜕皮,长大以后可以吐丝作茧,把自己缠裹在里面。比喻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近义词”如“作法自毙”。陆游《剑南诗稿·书叹》:“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一朝眉羽成,钻破亦在我”。“作茧自”的反义词是“破茧而出”,作茧自缚的蚕,羽化成蛾以后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天然工具”,突破蚕茧的束缚“破茧而出

 

      蚕吐丝将自己包裹在厚厚的“蚕茧”里,如果你养过蚕就一定知道“蚕茧”是很坚实的,即使是一个成年人,也很难用手将“蚕茧”撕破。一个小小的“蚕娥”它的气力当然不如我们人类那么强大,那么它是如何“破茧而出”的呢?原来蚕宝宝在羽化成蛾时,能分泌出固态溶茧醇,与口素囊中的液体混合后,溶解茧丝,使丝分离。然后用头和足把这部分丝拨开,形成一个大孔,使蛾从孔里得以钻出茧壳。从蚕娥自带“破茧工具”的这一现象中,我们应该看到“佛法”之“”。

 

http://s9/bmiddle/0018SoMUty6GWwukutq58&690

 

    作茧自缚”的是蚕,“破茧而出”的还是蚕!(更为确切的说是羽化后的蛾。)于此法理释迦牟尼佛说:“善恶净染,自作自受;自我轮回,自我解脱。”我们人人都具有不生不灭的“佛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于未来世皆当作佛。”然而,自性“迷”则是“众生”,自性“觉”才是“诸佛”,因此,我们都是身处“迷位”的“化身佛”,无量劫以来,在生死的苦海中饱受轮回之苦,因此,宣化上人说:“三点如星布,弯钩似月牙,披毛从此起,作佛也由它。”

 

    当蚕被厚厚的“蚕茧”包裹的严严实实的时候,看上去“蚕蛾”好像没有什么希望可以“突破”蚕茧的束缚了,然而“奇迹”总是在我们的眼前不断的上演,当我们看到“破茧而出”的“蚕蛾”欢快的抖动翅膀时,我们的心是那么的欢快,并且和“蚕蛾”一样在不停的抖动。我们每个人都处于“六道轮回”的苦海之中,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希望可以“突破无明之茧的束缚了,幸亏有佛陀(释迦牟尼佛)的出现,我们才能在这无边的“生死轮回”的苦海中看到“破茧而出”的希望。

 

汝当求出离,于此法律中;

于佛教勤修,常为不放逸;

降伏生死军,能竭烦恼海;

如象摧草舍,当尽苦边际。

 

http://s11/bmiddle/0018SoMUty6HrY0dRFM4a&690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对于“迷惘”的现代人来说,很多人并不知道还有“解脱生死”(了生脱死)的方法,错误的认为“生死”是不可逃避的“自然规律”,不明白一切诸法“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的法理。《楞严经》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从“作茧自缚”与“破茧而出”的现象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有束缚的方法,就一定有解脱的方法。”只不过你的“”可能暂时还没有寻找“解脱方法”的趣向(趣向),如果你的“”有此“趣向”,那么你就一定能找到“解脱之道”!《起信论》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解脱之道就在其中,就在我们每个人的“”中。或许你从来不曾知道自己的“真心”是如此的智慧、慈悲、伟大、深邃、神奇、奥妙……当你重新“认识”自己的“心性”时你就会渐渐明了。

 

http://s10/mw690/0018SoMUgy6KAS1tTNT59&690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说:“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一切有智慧的人,一定要因为形象、生动、合理的譬喻,才能开启自己内心的智慧。)一切众生即是“千百亿化身佛”,也就是“真如在缠”,“真如”被什么“缠”住了呢?“真如”被“第七识”,末那识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贪痴我见慢相随,随缘执我量为非),或者“三毒心”“贪、嗔、痴”、以及“妄想”、“执著”、“分别”等“众生知见住了,所以不得“出缠”,不能得大自在。

     我们来看看“自我轮回,自我解脱”的具体现象。在自然界中能“作茧自缚”的是“蚕”,能“破茧而出”的还是“蚕”,这就是“自我轮回,自我解脱。”的最好譬喻。把蚕“束缚”起来的是“蚕茧”,而把我们“束缚”起来的是“人性之茧”(无明之茧)。“蚕茧”是由“蚕丝”构建而成的,“人性之茧”则是由“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贪、嗔、痴”、以及“妄想”、“执著”、“分别”等构建而成的。《妙法圣念处经》谓:“业果善不善,所作受决定;自作自缠缚,如蚕等无异。”

 

http://s2/bmiddle/0018SoMUty6GWwvXuffc1&690


善恶净染,自作自受;

自我轮回,自我解脱
 

    的肚子里生产出来的“蚕丝”可以制作成“蚕茧”,把“自己”(蚕)的身心“束缚”起来,这叫做“作茧自缚”;《起信论》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从我们“心”中产生的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贪痴我见慢相随)、“贪、嗔、痴”、以及“妄想”、“执著”、“分别”等“思想”(心念),将我们的身心“束缚”于“人性之茧”(众生知见)中,“束缚”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中,不得“解脱”,这就是对“在缠真如”四字的解释。

 

    那么,是如何突破“蚕茧”之“束缚”的呢?既然能“作茧自缚”,自然就能“破茧而出”,羽化成蛾时,能分泌出固态溶茧醇,与口素囊中的液体混合后,溶解茧丝,使丝分离。然后用头和足把这部分丝拨开,形成一个大孔,使蛾从孔里得以钻出茧壳。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中所说的“缚脱无二”的佛理,在《楞严经》中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

 

 

http://s10/mw690/0018SoMUgy6KATpv7PH59&690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着。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一切二边,妄自斟酌。梦幻空华,何劳把捉。

  

     蚕可以“破茧而出”羽化成蛾,我们当然也可以突破“人性之茧”而出觉悟成佛蚕要想“破茧而出”首先要羽化成蛾,才能突破“蚕茧”的“束缚”,“”与“非一非异;同样,我们如果想要觉悟成佛,就必须突破“人性之茧”的“束缚”,舍弃一直“束缚”着我们身心的“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以及贪、嗔、痴等“众生知见”,只有如此才能具“觉知见”(佛知见)。“众生”与“诸佛”亦是非一非异。《涅槃经》云:“见佛性不名众生,不见佛性是名众生”。

 

     佛法是“心法”,佛法是“妙法”,其“”之极“妙不可言”,所以《楞严经》又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并且诸经之王为《妙法莲华经》。什么叫“心生种种法生”?如果你的“”有出离生死苦海的“意愿”,那么出离生死苦海的“方法”必将应运而生。更何况还有佛陀为我们宣说“了生脱死”的“妙法”。《妙法莲华经》云:“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http://s14/mw690/0018SoMUty6GWwzmSxT0d&690

善恶净染,自作自受;

自我轮回,自我解脱

    在缠真如”即是“众生”,“出缠真如”即是“如来”(佛)。“出缠”的工作要自己去做,别人替代不了,这叫做“自觉”即“自性自度”。简单的说:放下贪、嗔、痴即是“出缠”(涅槃),就可以出离生死轮回的苦海。“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然而,人们无始以来“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人们“犹不能返”的根本原因是“恋此尘劳”,若能“舍此尘劳”,即是“出尘罗汉”。佛云: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一章·出家证果》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达摩祖师《破相论问:六趣三界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何由免无穷之苦?答: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

 

    如果我们能够彻悟“缚脱无二”的法理,则可得“不二之心”,则可入“不二法门”。《圆觉经》云:“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觉悟是每个人都迫切需要的,因为只有彻底的觉悟(正智),才能让我们的心获得解脱。《维摩诘经》云:“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大自然的智慧无处不在,除了“破茧而出”的蚕蛾以外,还有许多“破蛹而出”的动物,也可以给我们以“智慧”与“慈悲”的启迪。《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春天里“破蛹而出”的蝴蝶到处飞舞,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生机与美好。《蝉》(虞世南垂蕊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夏天里“脱壳”而出的“金蝉”到处鸣唱,虽然有些吵闹,你却可以体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无滞禅心

 

http://s11/bmiddle/0018SoMUzy6KB098DZU2a&690

 

     一切众生之所以能成佛,是因为一切众生皆是“佛性”的显现,大德云:“一切众生即菩提相”。《法宝坛经》中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师(六祖惠能)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

 

    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http://s1/mw690/0018SoMUgy6KCreCDU400&690

    【在缠出缠】
    又作“在缠真如”“出缠真如”。即如来藏自性清净心隐藏在烦恼缠缚之中,称为“在缠”;而超出缠缚,显现法身,则称“出缠”。亦即心迷(烦恼)之众生,为迷苦之境界所束缚,犹如系于生死之牢狱,故称为“在缠”;反之,离开烦恼之束缚而至觉悟之境界,则称为“出缠”。又如来藏为烦恼所隐覆,称为在缠真如有垢真如;而拂除烦恼所显现之法身,则称出缠真如无垢真如。[胜鬘经法身章、胜鬘宝窟卷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三、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末]


    附录1:既无人缚汝,即是解脱,何须更求解脱?

   (僧璨)大集群品,普雨正法。会中有一沙弥,年始十四,名道信,来礼师,   

    而问师曰:“如何是佛心?”

    师答曰:“汝今是什么心?”

    对曰:“我今无心。”

    师曰:“汝既无心,佛岂有心耶?”

    又问:“唯愿和尚教某甲解脱法门。”

    师云:“谁人缚汝?”

    对曰:“无人缚。”

    师云:“既无人缚汝,即是解脱,何须更求解脱?”道信言下大悟。(据《祖堂集》卷二)

 

    附录2: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

    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

    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维摩诘经》

 

    附录3:解铃还须系铃人

   “解铃还须系铃人”的出处:宋·惠洪《林间集》卷下载:

    法灯泰钦禅师少解悟,然未为人知,独法眼禅师深奇之。

    一日法眼问大众曰:“虎项下金铃,何人解得?”

    众无以对。泰钦适至,法眼举前语问之,

    泰钦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

    由是人人刮目相看。释义: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由谁去解决。

 

    “虎项下金铃”是比喻,“金铃”喻“生死之铃”,“生死之结”,那么,我们的“生死之结”是谁“系缚”的呢?我们的“生死之结”是我们自己“系缚”的,这个“生死之结”的“绳索”便是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贪、嗔、痴”、以及“妄想”、“执著”、“分别”等“众生知见”,有了这些“绳索”便“经百千劫,常在缠缚”,不能出离生死苦海,这叫做“自我轮回”。

 

   那么,什么又是“自我解脱”呢?这个“生死之结”既然是我们自己“系缚”的,所以还必须要我们自己去“解结”。在《大佛顶首楞严经》中,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什么是“当于结心解即分散”?简单的说就是放下“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贪、嗔、痴”、以及“妄想”、“执著”、“分别”等“众生知见”(生死法)。

 

   在《楞严经》中佛言:“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