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内蒙古小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2018-01-22 15:35:55)
标签:

三农动态

小麦产业发展

分类: 三农关注点
   为稳定提升内蒙古小麦生产能力,提高小麦单产水平、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推进小麦与玉米、马铃薯、向日葵等作物间合理轮作,推广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优化种植结构,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小麦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小麦生产发展现状
    (一)生产概况。小麦是世界最重要的谷物之一,产量仅次于稻谷,居第2位,小麦在中国谷物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与产量均占谷物产量的1/4以上。
    1、播种面积及产量。我区小麦近年来种植面积约1000万亩,并呈逐年增加态势,在全国排名第12位,占全国小麦面积约3%,占全国春麦面积约45%,占我区粮食作物面积10%;产量占全国1.4%,占我区粮食作物产量6.5%;平均单产约200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0%。
    2、产区分布。内蒙古地区有较长的小麦种植历史,分布范围比较广,全区12个盟市均有种植。主要种植区域总体分为三大块,即西部河套和土默川灌区;中部阴山山脉南北辐射区及干旱、半干旱丘陵地区;东部大兴安岭沿麓地区。
    一是西部河套和土默川平原灌区。该区小麦主要种植区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杭锦后旗、临河区、五原县、乌拉特前旗,包头市土右旗,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呼和浩特市土左旗、托县,种植品种主要有永良4号、农麦2号、巴丰5号等。该区种植水平高,为小麦高产区,种植面积约占全区小麦总播面积15%,平均单产370公斤/亩。
    二是中部阴山山脉南北辐射区及干旱、半干旱丘陵地区。该区包括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包头市达茂旗、固阳县,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该区生态和小麦种植类型较为复杂,既有河水灌溉,也有井水灌溉,还有二阴下湿滩旱地小麦种植。种植品种主要有永良4号、内麦19、内麦21、小红皮、晋春9号等。该区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区小麦总播种面积35%左右,平均单产70公斤/亩。
    三是东部大兴安岭沿麓地区。该区主要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和通辽市,东部大兴安岭沿麓地区,有着与加拿大硬红春小麦生长类似的生态环境,主要种植优质强筋小麦,主要品种有龙麦33、龙麦35、克旱16、内麦19、拉2577、格莱尼等。该区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区小麦总播种面积50%左右,平均单产250公斤/亩。 
    (二)我区小麦产业发展优势
    1、资源优势。我区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小麦种植范围广,西起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旗,东至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南自鄂尔多斯市的乌审旗,北到呼伦贝尔市的额尔古纳,全区12个盟市均有种植。我区属一年一熟制春麦区,也是我国春小麦的主要产区,春小麦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的40%以上,居全国春小麦产区各省之首。小麦是我区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生产优势。内蒙古具有小麦生产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是国家中强筋优质小麦产区和小麦商品粮基地,小麦品质上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国家“十三五”种植业结构调整提出加强我国东北地区(包括呼伦贝尔大兴安岭沿麓地区)和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春小麦种植。呼伦贝尔市及大兴安岭沿麓地区日照长、雨热同季、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病虫害相对较轻,生态优势明显,是生产优质强筋小麦的优势产区,具有发展中国“硬红春”小麦的区域优势,该区域小麦具有品质优、品种纯度高、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的特点。
    (三)我区小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生产受自然条件约束较大。小麦属于高耗水作物,近年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也面临水位下降,水价上涨的问题,限制了小麦的种植,如遇干旱,部分地区不能确保灌溉适时水,影响小麦产量。尤其是呼伦贝尔地区大部分属于旱地小麦,依靠自然降水,小麦的品质与产量受气候影响较大。
    2、比较效益偏低。呼伦贝尔市部分地区优质强筋小麦无法做到“单种单收”,使得收获的小麦基本为“混麦”,无法实现优质优价,造成小麦种植效益偏低。
    3、种植品种和栽培技术还有待提升。小麦栽培品种和种植技术因不同生态条件而不同,近年由于结构调整和大型喷灌圈内轮作倒茬需求迫切,小麦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目前全区小麦栽培品种多而杂,购销按地域而不是品种进行,使得很多小麦的优质品质特性很难发挥,出现强弱混杂,整体品质不高。
    4、产业链条较短。小麦产业链条短,绿色品牌发挥效益低。缺乏中高档产品研制推广的能力。绿色和有机小麦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呼伦贝尔地区缺少大型面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小麦商品率达85%以上,原料不能就地转化,附加值小,效益低,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二、促进内蒙古小麦生产发展的思路、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的总思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统领,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小麦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目标,坚持市场导向,强化政策扶持,推进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小麦生产稳定发展,提高小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民的增收能力,形成小麦生产发展、用地养地结合、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相互促进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一是统筹资源与布局。根据不同生态区域的资源禀赋、耕作方式、种植习惯,优化调整生产布局,稳定种植面积,提高整体品质。二是统筹生产与消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优质和专用小麦,满足不同消费需求,打造绿色有机品牌,提升小麦生产效益。三是统筹生产与加工。扶持主产区生产的同时,积极推进主产区产地加工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四是统筹生产与科研。着眼生产发展需要,加快选育和推广优质、专用、高产、多抗的优良品种,强化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的集成与示范推广,挖掘增产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五是统筹政策与市场。发挥政策在市场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信息引导服务,完善鼓励扶持政策,挖掘市场潜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目标任务。一是稳定面积。稳定保持小麦种植面积在1000万亩。二是提高单产。力争到2020年小麦平均亩产达到220公斤。三是提升品质。力争到2020年河套灌区发展优质中强筋小麦150万亩,呼伦贝尔市及大兴安岭沿麓地区发展优质强筋小麦300万亩,中部阴山山脉南北辐射区及干旱、半干旱丘陵地区发展优质中筋及弱筋小麦200万亩。四是增加效益。通过加快科技创新、经营体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转化增效。
三、重点工作
    (一)调整优化区域布局。积极引导资金、技术、项目、人才向优势区域集中,推进“东、中、西”三区布局,稳定小麦种植面积。一是东部优势主产区。主要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压减玉米种植面积,适当增加小麦种植面积,重点推广“活土保墒”标准化作业技术和免(少)耕全程机械化技术,通过打造优质强筋、绿色有机生态品牌,提高种植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到2020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50万亩以上。二是阴山沿麓及干旱、半干旱丘陵区。主要包括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重点推广马铃薯、向日葵等与小麦轮作的生态友好型耕作制度,推进用地养地相结合,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重点发展中筋小麦,适当发展弱筋小麦,到2020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50万亩。三是西部种植区。主要包括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大力推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瓜菜作物的间套种和麦后复种,根据小麦市场供求现状,重点发展优质中强筋小麦,到2020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
    (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大对小麦科技创新的投入,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推广、种子企业等部门的技术优势,组织开展协作攻关,加快选育一批适宜东、中、西三个区域的优质高产抗逆专用新品种;集中力量攻克制约小麦降低成本、提升品质、提高单产的技术瓶颈;集成示范推广一批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
    (三)强化小麦政策扶持。扩大订单生产等种植模式,支持面粉加工企业与小麦种植户建立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动出台扶持小麦加工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的优惠政策,促进产加融合,提升小麦全产业链整体效益。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结合各类涉农项目的实施,细化扶持小麦生产发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品牌建设、市场流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和扶持小麦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推动小麦产业发展。
    (四)加强小麦全产业信息预警服务。由单一生产技术服务,拓展到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信息预警分析服务,构建涉及农户、加工企业、收储企业、收购商和农技人员的信息采集渠道,加强市场分析预判,及时发布小麦供需信息,逐步形成生产和市场信息的良性互动模式。
    (五)加强农企对接订单生产。充分发挥我区项目优势产区集中、环境污染轻、品质好、商品率高、种植规模大的优势,积极引导大型加工企业建立生产基地,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专用品种订单生产,推行单种单收,实现优质优价,提高种植效益,调动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
    (六)大力发展区域品牌。以我区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自然资源,发展优质、绿色、有机小麦,小麦主产区大力培育区域品牌。开发附加值更高的专用面粉、精深加工产品等,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地位,围绕“三品一标”,打造内蒙古优质春小麦品牌,增加小麦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四、加快小麦产业发展措施
    (一)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种植效益。按照“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大行动的要求,结合优质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措施的推广,在各生态区域建设绿色优质高产模式化栽培示范基地,切实降低我区小麦种植成本,提升小麦品质,增加小麦种植效益,推进小麦标准化生产,以特色、绿色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发展多种技术模式。黄灌、井灌区要在提高单产的同时,重点发展套、复种提高效益,推广春小麦“两改三防”绿色增产技术、小麦套晚播向日葵栽培技术和春小麦高产高效及麦后复种栽培技术。干旱、半干旱丘陵地区要通过抗旱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措施重点提高单产。呼伦贝尔市及大兴安岭沿麓地区要重点在品种方面突出“一优三抗”,即优质、抗赤霉病、抗倒伏、抗穗发芽;在栽培技术方面提高耕种与管理水平,推广节水节肥高效栽培技术。要大力实施“三防”措施:一是防春旱,通过(秋)深松深翻、秸秆还田、两次镇压等措施,达到蓄水保墒的作用;二是防早衰,施用缓控释肥,以补充土壤养分的不足,预防后期脱肥;三是防病、防雨、防霉烂。通过调节播种期,避开后期多雨的不利天气,尽量减少穗发芽、霉烂等损失。
    (三)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面粉加工等龙头企业自建或与新型经营主体共建示范性原料基地,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不断创新和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及中介组织之间建立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进一步完善订单的签订和管理办法,规范订单格式、内容和签订程序,强化订单双方的法律意识,着力解决订单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
    (四)加大科研投入、培养专业人才。逐步建立内蒙古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发展科研团队,加大科研力量,增加稳定持续的资金支持。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加快培育和引进既适合当地自然气候,同时符合市场需求的小麦品种。集中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提高小麦生产的标准化栽培水平,良种和良法同步推广,健全社会化服务和科技服务体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