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往三十年雪泥鸿爪留踪迹
(2025-01-20 19:17:12)
标签:
文化历史教育 |
学术交往三十年 雪泥鸿爪留踪迹
——连登岗研究评介刘瑞明学术文集序
一
在我五十多年的学术研究中,遇到过许多同道,与我交往最多,对我影响最大的首推刘瑞明。刘瑞明,(1934年—2017年)甘肃省平凉市人,甘肃师大中文系1957届学生,1957在反右运动中被定为右派,毕业后分配至地质部门工作。不久,主动要求当老师,被调入平凉二中教语文。他热爱学术,钻研不辍,在中学教师任上,发表论文13篇,与人合著《古代汉语常识》一本,在当年极为走红。1981年调入庆阳师专中文科,从事教学研究工作。1983年评为讲师,1987年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退休。从教期间和退休后,他在古汉语、汉语方言、敦煌学、古籍校勘、中国古代文学、中学语文教学、民俗文化、地方文史等方面进行了辛苦研究和探索,取得了许多重要学术成果,成为我国知名的语言学家、敦煌学家和民俗学家。
1980年,我从庆阳师专毕业时,刘瑞明老师还未调入庆阳师专。在1986年我调入庆阳师专之前,没有与刘老师正面打过交道。大约在1981到1985年之间,也曾听说过庆阳师专中文系调来一位名叫刘瑞明的教师,很有水平。1986年4月,陇东报在庆阳地区第二招待所,举办了一次对联评选会,我去参加,听过刘瑞明的评奖发言,觉得并不精彩。1986年,我调到师专中文系之后,与刘老师成为同事,但并不熟悉,见面也只打个招呼。
有一件事,甚至让我对刘瑞明很不满。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刘老师来到我的楼下,说他把一份稿件丢失在路上,听说我刚从这条路上走过,便来问我捡到他的稿件没有。对于他的疑问,我很不满:我连登岗何许人也?怎么会捡别人的稿件回家呢?
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拉近了我与刘瑞明老师的距离。一九八七年秋,刘瑞明在收发室,看到我的一份稿费通知单,上载稿费288元。当时我的月工资才60多元,这个稿费抵得上四个多月的工资。刘老师很吃惊,就到我处来看,究竟发表了一篇什么样的文章。我这份稿费是论文《试论气功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发表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上的稿费。一个中文系的老师,能在《中国哲学史研究》这样的刊物上发表重量级的论文,在庆阳师专的历史上绝无仅有。对于这篇论文研究的内容,刘老师并不熟悉,他也感到好奇,询问了许多。从此,我们才开始了比较密切的接触。
刘老师比我大十七岁,年龄、资历、学问,都是我的老师辈的,开始,我以长辈之礼对待他,但刘老师谦虚,与我扯平辈。于是,我们既是同事,又是朋友。刘瑞明老师主动接近我,并不单纯出于好奇,更多地是出于关心。是学术同道之间的关心,是一个年长学者对青年学者的关心。刘老师经常到我处交谈,从交谈中,相互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我了解了刘老师的历史和他的科研状况,他也知道了我的经历和研究的兴趣。在交谈中,我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二
刘老师给了我很多帮助。一九八七年下半年,开始评职称了,按照规定,我只能评助教,刘老师到我家来,把我发表的文章,拿到主持工作的副校长杨玉周处,建议让我破格讲师。杨校长听从了他的建议,让我于1988年初晋升为讲师。
刘瑞明先生还主动帮我发表论文。那时,刘瑞明是《庆阳师专学报》主编。1988年的一天,刘老师来我家叙谈,他在桌子上看到我写的名为《“述而不作”探微》的文章,看了看,觉得不错,就拿去发表在《庆阳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上,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语言学的文章。还有《气功与古代文学》、《齐(ji)字新释》等论文,也是刘先生任学报主编期间发表在《庆阳师专学报》的。
刘瑞明教授还帮助我确定过研究课题。例如,研究《太平经》语言就是出自刘瑞明教授的建议。大约在一九八八年,学校决定撤销各系图书馆,有一些书籍销价处理,我去买了几本,其中有王明的《太平经合校》,花了不到2元钱。买这本书,本来打算研究其中的道教修炼方法的。刘教授从我处看到这本书,拿去看了一段时间,然后归还我,并告诉我,《太平经》中有许多特殊的词语,没有多少人研究,建议我去研究,于是我便开始研读《太平经》,最后使之成为我诸多研究课题中重要的一种。
刘教授在学术研究的一些事务中也曾帮助过我。他看到我的《汉语大词典》不配套,就从平凉购得我所缺的几部,大老远的背回来帮我补齐。我撰写《汉字理论与实践》时,参考书缺乏,他在北京发现了苏培成先生的《现代汉字学纲要》,就买下带给我。我的《汉字理论与实践》一书,在印制过程中,限于印刷中的文字处理技术,书中的古文字和一些当时的字库中没有的文字,需要反写在硫酸纸上,一个一个剪下来,用浆糊粘贴到稿纸上。时间很紧,我发动家人帮我一起来做。适逢刘老师来访,看到这个情景后,他立即坐下来帮我剪贴。一个大教授,帮我做这种手工活。令我感动。《汉字理论与实践》出版后,他又撰文在报上推介。2000年,我调动时,调入单位需要专家推荐意见,是刘瑞明教授写了一份,他又找中国社科院张锡厚研究员写了一份。
刘瑞明教授出版的著作,大都赠送给我,如:1.《冯梦龙民歌集三种注解》,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2.《北京方言词谐音语理据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
更为重要的是刘瑞明教授给我树立了榜样。首先是学术道路的榜样。一九八六年,调入师专,当了大学老师,但这个老师怎样当,怎样发展,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还是有很大的选择空间的。当时,在中文系,恢复高考以后分配来的教师有十多位,有的想走行政的路,或者调往行政部门,或者积极努力,争取成为官员。有的把精力放在生活上,吃穿极为考究,日子过的潇洒自如。有的满足于当一个好教师,课程之外的书,不怎么看,也不搞科研。刘瑞明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研究,成果迭出。他的成果告诉我,即使在庆阳师专这个基地上,仍然可以做出像样的科研成果来,从而坚定了我走学术之路的信心。记得在中文系的一次会上,我发言时讲到,中文系年轻的老师发展有三个方向,一个是党的系统,一个是行政系统,一个是学术系统,作为个人,三者之中,只有学术才是永恒的事业。我以刘瑞明为例,说多少年之后,别的人可能都湮没无闻了,而只有刘瑞明可以载入史册。现在看来,这个观点很极端,不应把三个系统对立起来,它们之间应是互有联系的,它们在更高层次上应是一个整体。但是,这个发言反映了我当时的选择,以刘瑞明为榜样,坚定地走学术的道路。
刘瑞明老师的科研在当时曾引起过非议。有人说,这是科研挤占了教学的时间。他们的逻辑很简单:大家时间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别人写不出那么多文章,唯独刘瑞明能写那么多文章?这不就是别的老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而刘瑞明把本应用于教学的精力和时间用于科研了吗?实际上,这种看法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本来刘瑞明禀赋比一般的老师好,积累比一般的老师丰厚,投入精力也比一般老师多得多。
刘教授给我树立了勤奋治学的实实在在的榜样。过去,我们也读过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也知道做学问离不开勤奋的道理,但是,总想着劳逸结合,我本人也喜欢玩,除了正常的工作、学习之外,还经常下棋,看电视剧、看小说。研究缺乏计划,往往是随心所欲的。可是,看到的刘老师却不是这样的。我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刘教授就象鲁迅说的那样:“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他勤奋异常,破晓,就伏上书案,寝时,犹在工作,从不闲逛,也不娱乐,甚至连电视都极少看。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这不是文学语言,不上美饰,而是实录。我与他有七八年都同住一幢楼,彼此叩门无时,对他的生活起居是熟悉的。多次的大年初一,我都看到过他伏案用功的场景。他的勤奋,对我是一种无形的鞭策。本世纪以来,我也常常清晨四、五点起床,开始读书与研究。棋牌之类的娱乐活动基本停止。
刘教授的勤奋,不能说没有功利的目的,我曾目睹过他因为晋升教授失利而流泪的情形。刘瑞明1981年进入高校当老师时,已经四十七岁了,1983年评为为讲师,时年49岁。1987年晋升为副教授。评审职称时,他申报教授,但全校只有一个名额,申报的人有两个,尽管他的科研成果遥遥领先,但还是失利了。失利后,他躺在被窝中泪水长流。此后,每谈到他的职称晋升,他总是说,不知命里有没有。到了1992年,省上给庆阳师专增加了两个教授名额,这一次,刘瑞明与秦万俊同时晋升为教授。然而,比起功利,刘瑞明先生勤奋的动力,更多地来自热爱。刘教授1994年退休后,更加精进,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人都是血肉之躯,都有七情六欲,都需要休息和娱乐,而做学问毕竟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刘教授为什么能象苦行僧一样,放弃常人所需要的休息和娱乐,长年伏案,投身于科研之中呢?固然,精力过人,这是刘教授这样做的物质条件之一,但是,志趣呢?长年如斯,难道刘教授就不觉得枯燥吗?人们做事,总是有目的的,有些人把搞科研、写论文,当作挣职称、博名声的手段。而刘教授早巳功成名就了,他为什么还要自讨苦吃,默默无闻、孜孜不倦地坚持进行科研呢?刘教授回答得好,他说:“这是一种癖好,如同有人爱打麻将,有人喜欢喝酒一样,我嗜好的就是看书、写论文。”是的,这的确是一种癖好,孔子说过:“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没有对学问的痴迷,如果没有到达对学问痴迷的境界,一个人怎么可能一年三百六十天,一直不间断的搞下去呢?”实际上,刘教授说到他的写文章的癖好时,原话是:“那是一种瘾,像抽大烟、嫖风一样,无法克制。”平时与刘先生闲谈时,也多数谈的学问的事,他总是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刘教授乐在学问,无疑,这也感染到我。
四
如上所述,刘瑞明教授对我既有精神方面的影响,也有实际的帮助。我对刘教授也有诸多回报,这种回报,主要是对他的支持、宣传与在学术的一些问题上的意见和磋商。
我调到南通后,与刘教授见面的时间少了,但我每年暑假都回老家一次,每次回去,都到他家去看望他。平时,更多的是书信交流。特别是2004年,刘老师使用电子信箱以后,通讯非常方便,从2004起到2017年刘老师逝世,相互通信共计257通。内容有互通情报的,有传递资料的,也有探讨学问的。
我对刘教授学术的支持之一是查找资料,提供信息。我外出之后,经常参加学术会议,见到学术界的人多了,得到的学术资源也多了,特别是我的电脑中装有《四库全书》的电子版,还存有另外的许多电子版图书。刘老师的研究苦于资料不足,常常求助于我,我凡是能帮上忙的,总是尽力帮忙。有时从我校的图书馆借书给他,有时买书给他,有时提供电子图书给他,有时从四库全书中查询资料,有时央请孩子给他查找提供资料。也经常提供一些学术信息给他。
我对刘教授的支持之二,是宣传刘瑞明的学术行为及其研究成果。我写的此类材料有《科研结硕果
我对刘教授的支持之三,是研究介绍他的一些研究成果。如《〈庆阳方言词典〉序》,載刘瑞明著《庆阳方言词典》,商务印书馆2017年3月。刘教授《庆阳方言词典》书稿写成之际,邀我为之写序。刘教授年龄比我大,学问比我高,资望比我深,让我为他的著作写序,这是抬举我。见他出于诚心,我也不好推辞。接受任务之后,我花了几个月时间,补充了必要的知识,认真研读了《字典》书稿,数易其稿,最终写成了二万七千多字的序。力求全面客观地介绍《字典》的内容、特点和价值。
四
我与刘瑞明教授之间,也进行学术切磋。关于一些学术问题的不同看法,也进行了坦诚的交流。主要是关于刘教授在解释方言词语时对于“谐音”方法的运用。我认为,刘教师对于“谐音”方法的运用存在着过滥的问题,对许多词语的解释存在牵强附会,曲以为解的问题。这样的交流主要集中在两部著作上。
1.关于刘瑞明《性文学:攻克〈山海经〉难关的制高点》的讨论。2009年,刘教授发来了他写的《性文学:攻克〈山海经〉难关的制高点》一文。并致信称:
“敬林送来的《北京方言》(指《北京方言词谐音语理据研究》)的书,你收到了吗?浏览了吗?能同意那样的解释吗?
我读了之后,回复道:
看到你的两次来函与研究《山海经》的论文。 说真的,你对《山》的结论,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也遵嘱拜读了,但是我目前还无法认同你的观点。可能有传统习惯形成印象在起作用,我觉得,把《山海经》讲成地理书、神话书、甚至巫书,都比讲成性学书,要合理得多。你是按照谐音把《山》说成性学书的,如果把这些写过来的话语连接起来,组成篇章,就会发现,它不符合那个时代的语言习惯,不管是一般语言,还是性学语言。其次,如果是性学书,为什么要这样写,写给什么人,在这里都得不到解答。如果退回到原来的解释,尽管某些事实无法坐实,但语言还是通顺的,还是那个时代的语言。
《北京方言词谐音语理据研究》,也看了一些,觉得理或有之,事非尽然。一些解释理由不够充分,一些解释过于屈曲。谐音,关键在于音要谐,各地方音差别太大,如果用其它方言区的例证来证明北京的谐音,恐怕难以凭信。把一些词语,用谐音解释后再用古汉语的语法来疏通,恐怕也不好说。如果不是专门文字游戏,例如谜语之类,一般用于交际的语言,不会是这样屈曲的。还有些词语,本来很平实,如果用谐音解读,反而迂曲了。例如,“板凳队员”,是预备队员,因为比赛时,他们上场的时间少。坐板凳的时候多,所以得了这样的雅号。如果用谐音解释,反而感到很别扭。再如“二百五”,传统的解释是,一吊钱是一千,半吊子是五百,二百五就是半吊子的半吊子。我觉得这个解释要比用谐音解释的理据性更充分。再如“吹胡子瞪眼”,老戏的须生常有这样的表演,把胡子吹得老高。如果把“胡”谐成“呼”反而与事实不符,且“子”没了着落。“还阳”,过去人迷信,认为人死可以复生,“死而复生”谓之“还阳”,所以引申为“兴奋、活跃”,如果谐为“欢样”反觉不顺。“西湖景”,应是用西湖之景代称一般美景,说成“稀乎”景,反而不可解。
清人惯用通假之说,的确解决了很多难题,其失在于扩大化,王力谓之滥用通假,我以为很有道理。方言俚语,流行于口语,有的有本字,有的无本字,反正就那个意思,大家都这样说,都这样理解,字无非是记音的,语无非是达意的,一部分词语是常常用同音不同形的字来记,这多数属于文化低,像高玉宝那样,把表意字当作表音字用了,而不是有意而谐趣的。例如外肾作“胜”。
我对方言和性语言都素无研究,本不该参言,承你下问,不敢不尽心,就斗胆说了这些。可能我的思路不对,说法全错,冒犯之处,还请海涵。”
刘教授并未接受我的观点,我就没有再说什么。我没有说什么,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想到,一个老专家,一旦形成自己的观点,很难改变。如果自己没有改变的意愿,别人也不应该试图去改变他。刘教授征求我的意见,我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说了自己的意见之后,刘教授并不认同,那就各持己见,没有必要求同。
1.
一、些有出处、有来历的词语,不宜强解,如“天狗”、“孔方兄”。
二、所谓曲折,是对已有的正常的句子的曲折,因此,“曲折”如果恢复常态,就应该是常见的语言。如果“曲折”如果恢复常态,不是常见的语言,那么,这个“曲折”就值得怀疑了。如““赶早”是“赶旰;早”的谐音与内部结构:赶去了旰,到了早晨”。此理请深思。
三、方言理据,多数要从不识字的老百姓的语言习惯去想,不宜从识字人的文字游戏的角度去解。因此,“倒序”、“二字兼音”等手段的合理性都值得怀疑。
四、方言的基本职能是正常交际,而不是玩艺术。过渡地从艺术的角度来解读方言理据的合理性值得怀疑。
五、一自高唐赋成后,巫山云雨尽堪疑。谐音有滥用之嫌,依我看,本书解释为“谐音”的多半都不可靠。
对于我的意见,刘教授否定的多,采纳的少。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不过面对学术,面对朋友,我还是要忠于自己的认识,做一个诤友。
五
我与刘瑞明教授的最后见面是在2016年暑期。这年暑期,我照例回了老家,到刘教授家去晤谈几番。不久,他搬到八里庙陇东学院的新家属楼去了。2016年07月11日 06:10:43,刘教授邮件问:“上网成功吗?我已经搬到新校区住宅公寓,就难于见面了。”2016-07-13 06:30:39,"刘教授邮件“我已经搬到新校区住宅公寓,就难于见面了。”2016-07-13 18:19:42,我回信:刘老师:你好!恭贺乔迁之喜!”不料,从此再未见面。 我与刘教授最后的通讯是2017年01月。
2017年01月01日 16:33 ,我去信:“刘老师:
近好?最近从网上看到,有一个“乐阅读”网站,刊有《刘瑞明文史述林》全部文章,都能下载。不知是你传上去的,还是别人。不知是否得到你的同意?这里是否存在版权问题。我下载了一格外页面,特寄上。”2017年01月02日
15:17 刘教授回信:“我完全不知道这个情况,你说该怎么办?”2017年01月02日
17:33,我去信说:“好处是可以扩大影响,但这显然是侵犯你的知识产权的。可以打产权官司,要求赔偿,但我们都不懂法,太费事了。究竟怎么办,最好与五平商量,拿个注意。另外,这么多的文字,大概不是谁专门打上去的,可能是上传者有这本书的电子版,所以就上传了。我想,有这本书的电子版的,除了你,再就是出版社、编辑。”2017年01月06日
05:22 刘教授回信:“我们不懂打官司的事,也没有精力,就听之任之吧。不过请你留意,看能不能知道这个网的主人,与他联系一下。”
2017年3月7日9时许,手机铃声骤响,拿起一看,来电者是刘五平——刘瑞明的公子。我不由得紧张起来,这么早几千里之外打长途,肯定有事。五平说:“我爸走了,刚才。”我反复询问,得到再次肯定后,我呆住了,这怎么可能?就在去年7月份,我还与刘先生畅谈过几次,谈学问、谈写作,谈出书。刘先生痴心学术,近几年进入丰收期,200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冯梦龙民歌集三种注解》,2008年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了《北京方言词谐音语理据研究》,2012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刘瑞明文史述林》,2013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性文化词语汇释》,2014年出版了收入《陇上学人丛书》的《刘瑞明卷》,2016年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了《山海经新注新评》。正在出版的有《庆阳方言词典》,准备出版的《敦煌民俗文化研究》,处于写作过程的有台湾方言词典研究等等。看到刘先生,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头脑灵活,谈起学问来还是那么兴致盎然,雄心勃勃,我不由得为他高兴。就在两个月前,我还与刘教授有电子信函联系,不料现在他竟遽然逝世了。因路途遥运,且有课务。我无法回去参加刘教授的葬仪,悲痛之余,我写了悼念文字发给五平,并托侄子连钰前往刘教授家代我吊唁。
刘瑞明教授去世三周年之后,2017年,9月11日至13日,由陇东学院科技处主办,陇东学院文学院与西北师大文学院联合承办了“纪念刘瑞明先生逝世三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在庆阳市乾溪月精品酒店八楼会议大厅举行。出席会议的领导、嘉宾有甘肃省文旅厅副厅长周奉真、陇东学院党委副书记田雁青、陇东学院副院长马悦宁、甘肃社科院研究员颜廷亮、兰州大学教授杜斗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彭金山、兰州大学教授敏春芳、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马世年教授、南通大学教授连登岗、安庆师范大学教授刘敬林、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杜志强、兰州城市学院教授张晓琴、平凉一中高级教师赵继成、天水师范学院教授赵鲲、兰州交通大学教授武汉强、天水师范学院教授郭治锋、陇东学院文学院原党总支书记李致博、陇东学院文学院教授杨海波、陇东学院文学院教授徐克瑜、陇东学院文学院教授齐社祥、陇东学院教授卢晓河、天水师范学院教授付乔、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高级教师张玉冰,刘瑞明先生夫人杨桂莲、儿子刘五平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为了纪念刘瑞明教授,我撰写了《<</span>庆阳方言词典>体现了刘瑞明教授的学术追求》、《纪念刘瑞明教授三题》二文,对刘教授的学术贡献和学术思想加以总结和阐扬,提交给大会,后收入周奉真、马世年主编《纪念学人刘瑞明》,甘肃文化出版社2023年12月。
在2022年夏,我回到庆阳,遇到刘教授哲嗣刘五平。刘五平说,他爸爸电脑中存有未完成的遗稿,问我是否能帮助整理。我说:不能。原因有三,第一,我的研究领域与刘教授的研究领域差异较大。我主要研究的是汉字学、汉字文化登。刘教授的遗稿,主要是以俗语言为载体俗文化,我整理刘教授的遗稿力不从心。第二、对于刘老师惯用的研究方法,我与他有着根本的分歧,我不能改变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用自己的方法和观点来处理他的遗稿,但我也不能背弃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改用刘老师的方法和观点。第三、我有着自己的研究领域,现在也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自己的电脑中存有待完成的文稿数百万字,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我未能答应刘五平的请求,我想,刘瑞明教授的在天之灵也是能够理解的。
六
推荐《纪念学人刘瑞明》
前日晚饭时收到了《纪念学人刘瑞明》(甘肃文化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文集是纪念庆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陇东学院的前身)教师刘瑞明教授的。拆封之后,在台灯下花了二个多小时,粗读一遍,接下来的两天内又多次翻阅。展读之余,觉得这是一本好书,具有如下特点:
一、罕见性
天下当教师者众,而被纪念且把纪念文章编成文集出版者寡。能够获此殊荣者,一般都是知名学府的知名学者。他们或者是学术大师,学究天人,雄踞高位,名满天下;或者是某学科的掌门人,长学一方,导博授硕,影响深远。这样的学者,自然有官方组织学者写文章,出文集,缅思功德,昭示世人;也不乏弟子们作文吟诗,缅怀师尊,绍继师学,光大师门。而《纪念学人刘瑞明》之中纪念的这位学人刘瑞明,却是一名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师,不管是在工作单位,还是在专业学术组织中,都未曾担任过领导,也未当过博导硕导。然而,却有人以民间的身份,编辑出版了纪念刘瑞明的文集。这种事太少了,如果不是绝无仅有,也是为数不多者之一。罕见的著作,自有其罕见的内容,如果读它,就会了解罕见之事,产生罕见之感。
二、厚重性
《纪念学人刘瑞明》颇为厚重。
首先,编辑力量雄厚。该书主编是周奉真、马世年。副主编是王延模、武汉强。
周奉真,主任编辑,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曾任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党组成员。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韵文名句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真实与立场》(读者出版集团)、《大学解读》(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中庸解读》(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酸涩水浒》(甘肃人民出版社,与尚德琪合著)、《此身未忍负流光--默缘堂廿年吟草》(人民文学出版社)、《庆阳方言词典》(商务印书馆,与刘瑞明合作)等。
马世年,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著有《〈韩非子〉的成书及其文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新序注译》(中华书局)、《潜夫论注译》(中华书局)、《历代赋评注·先秦卷》(合著,巴蜀书社)等。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文史哲》以及台湾《书目季刊》、香港《人文中国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馀篇。
王延模、武汉强均任教高校,是甘肃省知名高校的青年才俊。
这样的编辑团队,保证了文集的质量。
其次,文集内容厚重。全书共收文章31篇,总计37万字。根据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研究介绍刘瑞明文史研究成果的文章,有:1.西北师范大学赵逵夫教授《陇上学人刘瑞明文史研究述要》。2.中国语言文化大学教授方铭《厚积薄发——读<刘瑞明文史述林>兼评刘瑞明的学术研究》。3.周奉真《刘瑞明对语文学研究的贡献》。
(二)研究介绍刘瑞明在敦煌文学研究史中地位的文章,有:甘肃省社科院颜廷亮研究员《刘瑞明:敦煌文学研究转型期史册应载的重要人物》。
(三)研究介绍刘瑞明语言学研究的成果的文章,有:1.兰州城市学院西北方言研究中心教授莫超与李泽琴的兰州城市学院西北方言研究中心教师李泽琴《刘瑞明语言学研究成果述评》。2.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敏春芳《刘瑞明先生的语言学功绩》。3.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延模《论刘瑞明先生的语言学研究》。
(四)研究介绍刘瑞明庆阳方言研究成果的。有:1.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晓强《<庆阳方言词典>的研究理念与学术价值》。2.南通大学教授连登岗《<庆阳方言词典>体现了刘瑞明教授的学术追求》。
(五)研究介绍刘瑞明民俗研究成果的。有: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彭金山《忆刘瑞明先生兼谈其民俗研究》。
(六)综合介绍刘瑞明学术研究概况的,有:1.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步升、陇东学院文学院教授徐治堂《深钻精研——刘瑞明教授学术事迹评介》。2.连登岗《纪念刘瑞明教授三题》。
(七)研究刘瑞明治学精神与方法。有:1.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教授袁津琥《北地鸿儒
后学仪型——从与刘瑞明教授的交往谈其治学精神》。2.陇东学院文学院教授杨海波《见微知著
(八)怀念刘瑞明教授的文章。有:1.西华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伏俊琏《忆刘瑞明教授》。2.平凉五中退休教师赵继成《我认识的刘瑞明老师》。5.诗人作家李致博《日下西山人影长——纪念我的老师刘瑞明先生》。6.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郭治锋《我们这样为刘瑞明先生“过三年”》。7.湛江师范学院教授张文举《怀念刘瑞明先生》。8.陇东学院研究员作家武国荣《我不是个“好学生”》。9.陇东学院文学院教授卢小河《超世之才
(九)刘瑞明学术年谱。有:兰州市外国语学校教师张玉冰《刘瑞明先生学术年谱》。
(十)其他内容的学术论文。有:1.连登岗《论<太平经>的一元三分式三字词语——兼论一元三分式三字词语的构成》。2.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敬林《“曲折语”是研究疑难语词的利器——以吴承恩笔下孙悟空名号语词的解读为例》。4.马世年《王符及<潜夫论>相关问题新探》。5.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杜志强《“嘉靖八才子”考论》。
(十二)其他:文集开端有伏俊琏为本文集所作的《序言》。文集末尾有马世年为文集所作的《后记》。此外,文集还附录了国内著名学者与刘瑞明先生的往来信件及重要图片等。
三、真切性
《纪念学人刘瑞明》很是真切。文集内文章作者,或者是刘先生的学术挚友,或者是单位同事,或者是昔日弟子。在几十年的岁月中,他们对刘瑞明先生的学术生涯和研究成果有着真切的了解。而且,他们撰文,与职称无关,与奖金无关,与考核无关,纯粹是对一位已经去世的学人的纪念。因此,所写文章没有浮词虚文,没有臆想夸饰,而充满真知灼见,真情实感。
此文集对于刘瑞明先生的学术经历、学术成果,学术贡献,学术精神,研究方法的总结和描述,比较全面,比较系统,比较深刻。对于已逝者,是一座纪念的丰碑,对于研究刘瑞明学术者,是一把不错的钥匙,对于在学术探索之路想要独辟蹊径的人,也不无启示。
平生热爱读书,也常常推荐别人读书。深感《纪念学人刘瑞明》是一本好书,因此,推荐给读书人。
七
刘瑞明教授去世了,他的著作还在,他的学术还在,广陵散不应断绝,希望能有年轻一代的学者接着做。
大原崇川路途遥,黄河长江岁月奇。
抚琴为惜广陵散,抛砖只因卞璧稀。
学术交往三十年,雪泥鸿爪留踪迹。
此集编成遣来者,甘为少年作阶梯。
附录:连登岗悼念故友刘瑞明的诗作三首
一、送别刘瑞明教授
潜夫空同驰誉后,北地又出刘先生。
煌煌弘文五百篇,耿耿青灯八十冬。
兴犹未尽才未尽,身却有终寿有终。
三十年来肺腑交,万里遥祭送君行!
二、开电脑电子邮箱通讯录思亡友刘瑞明
电子邮路依旧在,故人再无书信来!
欲发伊妹问消息,不知电脑何人开。
2017-3-18
三、知网见评价刘瑞明教授科研成果论文
知网品评愈益繁,作者辞世已七年。
专家频频赞成果,博士纷纷释疑难。
名声鹊起在身后,笔墨辛勤于生前。
陇上坟茔草木枯,信息飞去当纸钱。
2024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