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见证:改革开放催生了百年南通大学
(2024-12-19 12:08:31)
标签:
历史教育文化情感 |
我作见证:改革开放催生了百年南通大学
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
现代大学,是大工业的产物。大工业需要大批的具有各类专门知识的高素质的人才,不仅需要政治人才、文化人才、更需要科技人才和服务人才。这种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日俱增。于是传统的以培养政治文化人才为主的小规模的学校再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了,于是现代大学应用而生。现代大学的特点是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担负着培养人才、进行科研、为社会服务和引领社会的多重职能,其规模之大、学科之全、功能之强,是旧式的大学所远远不能比拟的。
兴办现代大学,率先兴起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捷足先登,而当工业文明的浪潮迭涌到中国时,中国也办起了现代大学。中国兴办大学,就政府行为而言,应以清政府于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为标志,其中明确规定把学校分为大学、中学、小学三级(详见《清史稿·志82·选举2·学校2》)。南通地处东海之滨,长江之口,自然得到西方文明风气之先,于是也做起了兴办大学的梦。当时倡办大学的是实业家张謇。张謇以清末状元之身,亲历了清朝的腐败与覆亡,也见证了辛亥革命,还考察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情况。当时清失其鹿,天下分裂,力强者逐鹿中原,力弱者倡导地方自治。张謇选择了地方自治,实业兴邦的道路。在清帝国瓜剖豆裂的前夕,在中央权力鞭长莫及的地方,搞起了自治,办起了实业。在其“先实业,次教育”的思想指导下,差不多同时也兴办起了教育。1901年,张謇获准倡办南通垦牧公司,其规划中就有建立农学堂的计划章程,这可以算作南通大学孕育的开始。到了1928年,张謇把兴办的几所私立单科院校,统一冠名为“私立南通大学”,后来申报民国政府,希望得到认可,可是终因基础薄弱,资质不够,民国政府教育部于1930年签文下来,仅以“南通学院”之名立案,这可以看作南通大学初具形状的胎儿。地方自治之路,不符合中国当时大一统的历史潮流,很快民国政府就统一了全国大部分地区,中央的行政权力,重新直达南通,张謇地方自治的道路不可避免失败了,其实业也办不下去了,而靠实业支撑的教育自然也难以成功。加之后来世事沧桑,时局多变,张謇当初创办的几所高校转辗各地,与其他学校分分合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间复杂情况,难以备述。学校产权也转让他人。张謇虽然提出了兴办南通大学目标,也为之奋斗过,但终张氏之身,并未办成把设想变为现实,譬之于人,张謇孕育过南通大学,但并未把它生产出来。随后,截止1949年,南通属于国民政府管辖,这几十年时间,也没有使南通大学诞生。
后来,南通大学终于诞生了,这个时间是2004年,如果从张謇把他所办的几所高等院校定名为“南通大学”算起,至此已有76年之久;如果从张謇最初倡办农学堂算起,已经超过一百年了。这一百年中,南通大学一直处于胎儿状态,是改革开放催生了她,使这个百年胎儿终于呱呱落地,变为一个真实的生命。我有幸见证了这一过程,现提供证词如下:
南通大学的再次兴办,已经是张謇去世差不多近80年之后的事了,而且,这次兴办南通大学,不是私人行为,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行为。1999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这就是全国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风生水起,到处都在圈地扩校,各校都在招兵买马。南通的高校也要扩充,也要升格。就在南通大学组建的前夕,我来到了南通。
我原在西北家乡的一所高校执教,一个的偶然机会与南通结缘,以致后来来到南通,定居南通,成为南通大学诞生的见证者。我首次来南通,时在1998年。当时因参编一部统编《古代汉语》教材,来南通师专参加研讨。一周时间,南通与南通师专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南通师专规模不大,规格不高,人数不多,但是充满活力,充满进取精神,展现出广阔的前途。记得当时的校长,《古代汉语》的主编,易国杰教授陪同我们这些来自东南西北不同地域的编写者,到师专与教育学院的界河边,指着对面的楼房院落,对我们说:“过不了多久,教院就会跟我们合并,这条界河也要填平,铺作马路。”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大潮汹涌,身处潮中,岂能不动?我在家乡度过了大半辈子,早就想换换环境,外出走走,体察一下异乡风情,别种生活,当然,也想乘机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可是一直没有好的机会。孰料高校扩招,带来了良机,我们这些从事古汉语教学研究工作的,从原来的书斋古董,变成了紧缺资源。机会来了,于是做出了出走的决定。然而毕竟相见时难别亦难,怎么走?走哪里?首先是原校的阻留,不给手续,同时许以要职重任,接着拿出上方宝剑,教育厅长传话下来:“你们也要发展,此人不能放行。”接着是到哪里去?当时省内一所名校愿意接受我,同时答应去后就当硕士生导师,并参与申办博士点。还有浙江、河北几所高校,也希望我加盟。就在我差不多决定要到那所省内名校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南通:秀丽清俊,区位优越,前程远大。那是一篇热土,充满着希望,那是一个异乡,有着我不熟悉的生活,因而充满挑战,去那里,如何?于是写了一首小诗,记下了当时的所想:
卜
江边海滨一小城,风光不与别处同。
古刹塔旁大厦起,碧水池畔小桃红。
四通八达高速路,东来西往豪华艇。
北地寒士今卜居,借问此地可安身?
当时已经得知,原南通师专已成功地升格为“南通师范学院”,而且正在大力引进人才。于是联系了一下,人事处表示欢迎。2001年5月,我第二次来到南通师院,进行考察。真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短短三年,眼前的这所学校,展现出全新的面貌:巍峨的教学主楼耸立在校园中央,塑胶草场展示出现代化的风姿,学生已经从原来的不足二千人,扩充到近万名了,而教职员工更是英姿勃发,昂扬向上。这一切都显示出这是一所充满生机的学校,是一座有希望的学校。这正是我考察的重点。副校长周建忠教授热情地接待了我,他说:“早一点下决心来吧,我们还要发展的,几年之后,也会有研究生点的。”于是我下了最后的决心,于是年9月携家带口正式调入南通师范学院,到中文系任教。
不久,就传出了风声,马上要组建南通大学了。接着,我们看到,校领导热情呼吁,到处联络,努力工作,认真创造条件;南通市政府大力支持,出地、出钱、出政策;教育部与省上有关领导,多方筹划,极力促成;市政协也在为南通大学的组建鼓与呼。当时的情景,我也用一首诗做了记录:
南通大学组建之歌
潮流汹涌天地动,热风吹拂万事新。
网络无形四海一,地球有域五洲村。
知识升帐成经济,科教兴国是根本。
中华古国今崛起,普及高教育彦俊。
南通久处江海滨,中国近代第一城。
发轫工商成名早,开放稍迟江南春。
无奈地僻梧桐少,高教弱小无声闻。
楚材晋用晋富强,秦乏客卿秦弱贫。
纪元又开新千年,十六大会宏钟声。
全面推进建小康,设计蓝图再更新。
间不容发抓机遇,妙笔神来点龙睛。
势乘东风接上海,气连南天起苏中。
接轨上海须大桥,崛起苏中赖杰俊。
刘公奋起击中流,多士参赞引纤绳。
更喜政府执牛耳,社会贤达齐鼓劲。
天时地利兼人和,勉力共建大学城。
大桥飞架南北通,大学崛起人才隆。
南北道通南通飞,人才隆盛勋业骏。
江流万里入大海,地赴南通近海滨。
江海浩淼通无极,一轮红日跃长空。
这首诗作于2003年2月28日,发表于《南通师范学院报》2003年9月30日第4版。现在,它已经成为历史的见证了。
组建南通大学的事很快就定下来了,2003年8月5日,省教育厅与市政府在新城区隆重举行了南通大学园区奠基开工仪式,我们作为教师代表也参加这个仪式。当时,头顶着烈日,眼看着奠基石的竖起,心里想到,我们目睹了南通大学诞生过程的第一时刻,在南通大学的组建过程中,我们就是第一代建设者了。接下来的事情进展地更快,多半年之后,千里之外传来了喜讯。2004年5月,经中华人民国和国教育部批准,原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和南通师范学院,合并组建南通大学,至此,南通大学正式诞生了。
新组建的南通大学,不是原来的三所学校的简单相加,它是一所新兴的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从原来的几个专科院校,发展成为涵盖文学、理学、法学、工学、医学、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九大门类的综合院校。它的规模更大了,原来的三校,在校学生人数最多者不过8000,而合并后的南通大学达到27000多人。院系设置由原来的3个学院,发展为26个学院,拥有77个本科专业。它的层次更高了,原来的三所学校,只有医学专业具有硕士点,合并后,许多别的专业都可以举办硕士点了。南通大学的发展更快了,短短的4年天气,学生人数已逾30000,硕士学位授予点由原来的26个增加到43个,还新增了多个省级重点学科与省高校重点建设学科。南通大学的功能更强了,它现在可以为地方提供全功能式的服务。南通大学的影响更大了,其在省内高校的地位,由原来的单科性院校进入综合院校的前十名了。南通大学的组建,对内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提升了办学效率,对外则提升了南通地区的高等教育档次,南通现在有了自己的综合大学了,从而进入了南通的大学、大桥、大港时期,其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新的阶段。
南通大学更非张謇当年创办的大学可同日而语。张謇首创南通兴办大学的历史,也提出了兴办“南通大学”的目标,其历史功绩已经载入史册,但是,他当年兴办的“南通大学”始终没于正式的名分,就实体而言,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综合性大学,而是分散经营的几个单科学校:南通医科大学、南通纺织大学和南通大学农科,共用着一个总名称而已。而且其规模要小许多、层次要低许多。例如1925年时的“南通大学农科”,共有教职员工38人,学生134人。更重要的是,这个学校是私人兴办的,它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张謇的实业和地方自治,这与今天国家所办的南通大学,其教育方针、服务对象、发展道路都有着本质的差别。
纵观南通大学创建的历史,凡是公正的人,都不能不承认,还是共产党英明,新中国伟大,改革开放正确。是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把中国从一个积弱积贫,千疮百孔的颓势中挽救了出来,开始了新的崛起之路。新中国建立了公有制的制度,这个制度的优越性在于可以最大限度的集中社会力量办大事。就高等教育而言,当年张謇没有办成的事,旧中国没有办成的事,新中国办成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改革开放之前,政府就在南通大力发展教育,建起了一个大学群,从而为以后南通大学的组建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而改革开放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加速器,正是改革的大潮催生了一个孕育百年的胎儿,使南通大学得以诞生。从原南通师专的角度来看,从1998年到2004年,在短短的6年之中,连续实现了两次飞跃,这种速度,在全国也颇为罕见,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这种跨越式的发展根本不可能实现,而南通大学的诞生肯定要推迟若干年。
来到南通已经进入第八个年头,我已年届花甲,个人发展的空间不大了,任教授将近十年,目前权充硕士生导师,这大概是我在教职中最高的地位了。有人对我说,要是你当年不到南通来,而是到那所名校去,肯定早就当上博士生导师了。可是,回顾过去,我并不后悔,因为,来到这里体验了与西北截然不同生活,我还亲身经历了一个大学诞生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与千百个同行者一道,出了力,尽了责任,推动了南通大学的诞生与发展。这种经历,并不是随便在哪个学校、在哪个时候都能遇到的。在组建和发展南通大学的过程中,有辛劳,也有欣慰。总的称量,还是欣慰大于辛劳,因为辛有所欣,劳有所慰。这个欣慰就是南通大学的顺利诞生和健康成长,还有自己的生命历程也因之增加了新的色彩。
伟人有诗,曰: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野吹浪去,雨从清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今年正好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展望国内外形势,回顾走过的路程,反观内心的感受,祝福南通大学的未来,这首诗再恰当不过了。赫曦,就是光明盛大的样子,看到了吗?
是为记。
200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