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横渡环江特大洪水

(2024-12-11 16:46:16)
标签:

历史

文化

教育

横渡环江特大洪水

夏收以后,到了玉米拔节的时候,又是大旱,已经长到一米多高的玉米株的叶子都卷起来了,如果再这样下去,秋粮又要大大减产了。好在有一条环江,可以灌溉,然而,地高水低,需要提灌才行。张旗生产队只有一台功率很小的抽水机,一天从早到晚,灌不了几亩。后来我们从公社的一个单位借了一台大功率的抽水机,在洪江那边的台地上灌溉。灌溉进行得甚为顺利,看到玉米株的叶子重新舒展开来,恢复了生机,我很欣慰,可以高枕无忧了。

一天清晨,睡得正酣,突然一阵轰隆隆的声音动地而来,惊醒之后,仔细一听,觉得是洪水声,环江发洪水了。我赶快起来,跑到环江岸边,看见洪流滚滚,已经填满了河槽,还在往上长,离河近的河滩地,已被水淹没,洪水如果再往上涨,就会淹没台地,危及河对岸正在提灌的抽水机。这个抽水机是借用别人的,而且价值在万元之上,大家都很担心,要采取抢救措施。平时渡过环江,有个便桥可以行走,可是现在这个桥已被洪水淹没,无法通行。现在,要渡过环江,只有绕道曲子的大桥。绕道到达河对岸,需要走差不多二十里地,费时半小时。经商议,生产队派出十多位壮劳力坐拖拉机去曲子绕道赶往对岸。他们走后,洪水还在涨,眼看就要把抽水机淹了。我十分着急,打算组织人泅渡过去,赶在洪水淹没前,把抽水机拖到高处。可是,当组织泅渡人员时,却无人敢渡洪水。他们说,这次水发得特别大,四十年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水了,他们没有能力横渡过去。这时,我决定自己泅渡,另外还有队上的一位年青人张怀森愿意和我一起泅渡洪水。我和张怀森脱了衣服,只穿着裤衩,就找到一个适当的地方下水了。临下水前,张怀森的母亲殷殷的叮嘱和担忧的目光,至今难忘。她担心的不只是自己的孩子,还有别人家的孩子。此时,我在她的眼中,已经不再是驻队干部,而是和她的孩子共命运的另外一个孩子了。慈母之心,天下攸同。张怀森,甘肃环县张旗村人,时为队委,兼农业技术员,热爱集体,有胆有识,急公好义。

下水后,才感觉到洪水的可怕和横渡的艰难。洪水的流速很快,我们必须在千米之内游过去,不然下游有一个滚水坝,如果千米之内过不去,被吹到滚水坝,人就会被吹下坝而淹死。水中波浪很高,一起一落,从浪峰到浪底,差不多有一丈高。划水的时候,需要随着浪的节奏,挥动双臂。洪流中还漂浮着许多树木柴草,得避开它们,不要让它们缠绕裹挟。洪水的泥沙很大,划水时,不能让洪水打到脸上,模糊了眼睛。我们奋力游去,约有二十多分钟,张怀森首先到达彼岸。我游过中游,离岸边还有一百多米时,双臂酸困,挥不动了。好在我会蛙泳,就停下双臂的挥动,用双脚蹬着水向前游去。一会儿,也上了岸。这时,张怀森说:“好怕人!我刚才看到你双腿乱蹬,心想,这下老连完了,在挣命呢。”我们过去之后,洪水开始向下落,抽水机终于没有被洪水损坏。这时,坐拖拉机绕道的社员也来了。万幸,人和机器都平安无事。我与张怀森横渡环江时,张旗的村民站满了岸边,在担心的观看。这时,洪水水位下落,张旗的便桥露出水面。村民们纷纷涌上桥面,有的捞柴,有的捞鱼,大家都收获颇丰。

这是我一生中横渡过的最大的一次洪水,也是最危险的一次横渡洪水。这次经历深刻地嵌入我的潜意识,以后的几十年内,经常梦到我被滔天的洪水逼得无处可逃。后来,我把这事告诉二哥,二哥说:“以后再别冒这种险了,不值得。”是的,的确不值。林毅夫横渡台湾海峡,是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追求光明的前途。林曙龙横渡英吉利海峡,是为了挑战人类的极限。我冒着生命危险,横渡环江特大洪水,仅仅是为了抢救价值万元的财产,哪怕这是国家的财产。

现在追溯当年横渡环江特大洪水的心理活动,发现,表层的动因是为了抢救国家的财产,而内心深处的动因,大概是为了和洪水搏斗吧!暴虎冯河匹夫之勇而已。几个月之后,闲暇之时,写了一首事,把这件事记了下来。

仲夏五月艳阳天,秋苗初覆环江岸。

三旬未雨禾欲枯,置机岸上抽水灌。

一夜突降倾盆雨,潮声惊破沉睡酣。

三脚两步奔出门,河边且把水势观。

但见此水不寻常,四十年来不曾见。

雷吼鼓震漫川来,野马奔腾浪滔天。

巨涛翻滚多漩涡,古木杈流不断。

洪波直逼百尺崖,眼看要把机器淹。

对岸机器非小可,人民财产值万钱。

恶水眼前逞肆虐,我辈岂能壁上观?

万般无策唯泅渡,为国为民能惧难?

我与怀森深身入,强渡洪水莫怠慢。

躲石避柴尽小心,击水破浪任放胆。

抬臂压浪随浪起,挥手划水更水前。

三千泾流任我过,惊涛骇浪只等闲。

人们财产终得救,笑看洪水徒推澜。

莫道洪水不可搏,只怕男儿有肝胆!

注:怀森:张怀森,甘肃环县张旗村人,时为队委,有胆有识,急公好义。

1977年9月24日草于甘肃环县张旗村。

附记:半生履险几死者数,唯搏洪事最为惊心动魄,几十年中,梦中常现此景。虽当年血气方刚,然若非时代雄风,壮士豪气,能为此乎?今垂垂半老,一事无成,著述稻粮,多为身谋。箧中翻出旧稿,如晤故旧,少年心事,恍如隔世,能无感乎?是为记。200629日于江苏南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