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庆阳“胡墼”

(2023-04-01 09:28:32)
标签:

历史

生活

文化

教育

时尚

说庆阳“胡墼”

连登岗

庆阳地区流行着一种用土打筑的建筑材料,人们叫它jìzi”、“húji”,写作“基子”、“墼子”、“胡基”、“胡墼”等。一些著作对它们进行了介绍,但都不够全面。现在综合他们的意见,全面介绍如下:

一、这种建筑材料的名称及书面写法

庆阳方言中对于一种人工用土打筑的建筑材料有多种叫法,在书面语中也有多种写法。最常见的这样几种:

1.叫作“jìzi”。有写作“基子”的。例如雷兆杰《陇东方言》:“基子——土坯。”《华池县志》:“毛筒干透后,再挂线整修(称旋窑)、用大渣草泥、细渣草泥抹光墙面(称漫窑),平整夯实地面,用土坯(土基子)封肩子(亦称山墙),边封边安装木门窗,多为一门二窗。”

有写作“墼子”的,如《华池县志》:“墼子:土坯。”谭治琪《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环县》:“‘墼子’即土坯。按形状分为两种:长方形的叫‘方墼子’,梯形的叫‘角斜墼子’,前者砌墙用,后者用于加固窑洞时砌拱顶部分。”

2.叫作“húji”。有写作“胡基”的。如《合水县志》:“胡基(hu2ji1)土块,又称坯为‘基子’。”刘瑞明《庆阳方言词典》“【胡基】‘胡塈’的俗写。宁县也指指土块。”

有写作“胡墼”的,如《华池县志》:“胡墼:(1)土坯;(2)耕地里的大土块。”刘瑞明《庆阳方言词典》:“【胡墼】砌墙的土坯。‘塈’是未烧的砖坯。《急就篇》:‘塈垒廥厩库东(原文作车?)厢,屏厕清溷粪土壤。’颜师古注解:‘塈(墼)者,抑泥土爲之,令其堅激也。’最早而简单粗糙的打墙是两面用椽作帮沿,把土填入,锤击使坚固的整堵墙。胡塈就是把整堵墙分散成小快。要用范模作帮沿。这范模也就是个容器。容器的‘戽’、‘壶’、‘斛’都音。于是把打胡塈的范模也称为。‘塈’指用土,也兼并谐音‘击’。或者,这种简易方法是西北胡人的创造,因此就叫‘胡塈’。‘塈’或俗写成‘基’。”

有写作“糊墼”的。刘瑞明《庆阳方言词典》:“【糊墼】环县。||‘胡塈’的俗写,指土坷拉。”

二、胡基、胡墼的含义

    胡基、胡墼有两个含义,第一,指人工打筑的建筑材料。这个,在前面已经做了介绍。第二、指土疙瘩(土坷垃),如:《合水县志》:“胡基(hu2ji1)土块。”《华池县志》解释【胡墼】的第二个义项是:“耕地里的大土块。”陈立中,余颂辉著《甘肃合水太白方言自然口语语料类编》:“胡墼、泥墼子:(土坯子你们叫什么呢?)王:就是烧砖捣(应为“倒”,连注)的那个土坯子啊?(嗯,嗯。)我们叫泥墼子咧。(胡墼是什么东西?)噢,也叫胡墼咧。对着咧。胡墼,我们这儿叫胡墼,那就是囗……啊,把兀胡墼就是说崖上塌下来的兀土疙瘩叫胡墼咧。要是拓下来这坯子的话就叫泥墼子咧。(噢,土块子?)啊,土块子就叫胡墼咧。(天上……这个山上掉下来的?)啊,掉下来那就叫胡墼。要是咱们弄上兀儿号坯子的话,它哎叫泥墼子。  

三、jìzi”“húji”的正确用字

上文说过,jìzi”在书面语中有两种写法:“基子”、“墼子”;“húji”也有两种写法:“胡基”、“胡墼”。其中“基”是俗写。

“基”的本义是墙基,即墙的基础。《说文》“基,墙始也。”意思是说,基是墙开始的部分,即墙的基础。引申为建筑物的根脚,如《诗·大雅·公刘》:“止基迺理?《诗·周颂·丝衣》:“自堂徂基,自羊徂牛。”《仪礼·士丧礼》:“度幽宅兆基。”

 郑玄 笺:“基,門塾之基。” 《齐民要术·园篱》:“于墙基之所,方整深耕。”王安石 《金陵怀古》诗之一:“東府舊基留佛刹,《後庭》餘唱落船窗。”各句中的“基”都指的是建筑物的根基。

“墼”的本义是砖。“墼”指砖,也指未烧的砖。《说文解字·土部【墼】瓴适也。一曰未烧也。从土毄声。”据段玉裁注释,可知“瓴适”就是砖。“一曰未烧也”,就是说“墼”的另一种解释是指未烧制的砖。段玉裁对“一曰未烧也”的解释是:“上文一義謂已燒之專曰墼。此一義謂和水土入模笵中而成者曰墼。別於凷而未經匋竈也。喪服柱楣注。屋下累墼爲之。此必未燒者也。枕凷則未墼者也。厽部垒下曰。墼也。葢亦謂未燒者。今俗語謂未燒者曰土墼。”《广韵》:“墼,土墼。”《汉语大词典》:“墼:砖;未烧的砖坯。亦指用泥土或炭屑抟成的圆块。《急就篇》卷三:‘墼壘廥廏庫東箱。’ 颜师古注:‘墼者,抑泥土爲之,令其堅激也。’”

我们知道,砖是由泥土制作的建筑材料,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来砌墙。“墼子”“基子”“胡墼”“胡基”,也是土制作的用以砌墙的建筑材料,它属于“墼”的一种,所以,正确的写法应是“墼子”、“胡墼”。

四、胡墼得名缘由

上文说过,“胡墼”是“墼”的一种,那么,这种建筑材料为什么叫作“胡墼”呢?对此问题,笔者看到了两位学者的解释。

一是刘瑞明,他说:“胡塈就是把整堵墙分散成小快。要用范模作帮沿。这范模也就是个容器。容器的‘戽’、‘壶’、‘斛’都音hú。于是把打胡塈的范模也称为hú。‘塈’指用土,也兼并谐音‘击’。或者,这种简易方法是西北胡人的创造,因此就叫‘胡塈’。‘塈’或俗写成‘基’。”

另一位是陇非,他说:“中国古建,多为土木结构。土木之土,除烧制而成的秦砖汉瓦之外,还有不经窑烧的泥砖、土砖,以及夯土而成的“干打垒”。泥砖,又称土坯,西北人称胡墼(通常写作“胡基”)。”

“土砖和泥砖,早见之于公元前三千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乌鲁克城。

易华《夷夏先后说》说:“砖是人类建筑史上首项重大发明。西亚特别是两河流域缺乏天然石头,新石器时代几乎与陶器同时发明了砖。生砖指砖坯(abode)、黏土砖(clay brick)或泥砖(mud brick),又称日晒砖(sundried brick),可追根溯源到近万年前的西亚。制砖是苏美尔人的重要日常工作,阳光充足的夏季第一个月称之为砖月。”

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人《吉尔伽美什史诗》说:“登上乌鲁克城墙,绕墙转一转。仔细瞧瞧那台基,好好看看那些砖,瞧瞧其砖是否炉火所炼。”看来,乌鲁克城墙所用城砖,有“炉火所炼”和“非炉火所炼”的不同。《史诗》译者拱玉书《注》说:“乌鲁克位于两河流域平原的南部,那里的建筑材料主要是自然风干的土坯(libittum),一般不用炉火烧。比较重要的建筑才使用烧砖(agurrum)。城墙的建造方式一般是内夯土,外包砖,不是全部砖砌。”

古埃及人最初住在芦苇房里,后来改用未经窑烧的泥砖(mud bricks)建屋,甚至还用泥砖建造宫殿。《圣经·出埃及记》记载,“埃及人严严地使以色列人做工,使他们因做苦工觉得命苦,无论是和泥,是做砖,是做田间各样的工,在一切的工上都严严地待他们”。

古埃及壁画里有当时奴隶取土、和泥、制砖、运输的生动图像。

考古出土实物,有埃及人制作的泥砖,还有当时使用过的两种砖母(brick mold)。

陕西周原考古发现,先周时期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邵严国《考古新发现——三千年前我国已生产使用砖瓦》说:“周原当时已采用泥坯。这种泥坯墙,很可能是在周原建筑中首先出现的。”

公元前一千多年先周文化遗址发现的“泥坯”(土坯),似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

据此,“胡墼”应得名于其来源于胡人了。我们知道,在中国,砖出现的很早,“西部网讯(记者 敬泽昊) 日前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经过实验室测定,2009-2010年出土于蓝田县新街遗址出土的五块残砖,烧制的年代应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范围内,为中国烧制时代最早的砖。”也就是说,在距今5000多年,我们的先民就创造了“砖”这种建筑材料。这种砖的形状,与现代砖接近。

说庆阳“胡墼” 

在蓝田砖出土之前,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砖出现于先周时期,距今3000多年。黄金贵说:“今发现较早的砖很少,有陕西云塘的方砖,洛阳东周城的战国薄砖。”蓝田县新街遗址出土的残砖,改变了人们的这种认识。

   在古代不同的时期,砖有不同的名称。例如”“”“令適”“瓴甋”“”(也写作“鹿專”)“”(也写作“”“”等)。在汉代,砖有了“墼”的名称。出土的居延汉简中就有“墼”字。《说文解字》收录并解释了“墼”字。“胡墼”是相对“墼”而言的。在中土,先有了“墼”,后来传入了胡人制作的“墼”,与中土原有的“墼”形制有所不同,所以称其为“胡墼”,以资区别,同时又标识了“胡墼”的来源。

五、庆阳墼子的种类

在庆阳,墼子主要有以下几类:

1.“方墼子”。一般叫做“墼子”,主要用于垒墙,如,房屋的墙壁,院落的墙壁,炕墙,锅台墙等,都有用墼子垒的。

2.“角斜墼子”。主要用来砌箍窑的拱顶。

3.“炕墼子”。用来做炕面的泥坯,近年来也有用水泥做的水泥版。做炕时,需先预制好。陈立中,余颂辉著《甘肃合水太白方言自然口语语料类编》:“我们街道上放的这么宽……有三十公分宽,有个欸一米二长的那个小水泥版儿,那叫炕墼子。……这是一种。过去前塬人么就是说没有水泥版儿的时候,他也做炕墼子,就是用泥巴,和成泥,里头放点长麦秸。这啥,欸,弄面儿弄个筐(应为“框”,连注)把这些泥放得(应为“到”,连注。)这个里头还要墁下,最后这个晒干,一抬起来,活像水泥版儿,去往这炕里头一支。

六、庆阳的“胡墼”与陇非笔下“胡墼”的不同

在庆阳方言中“墼子”“胡墼”,是用湿土打筑的土块(靠自然风干后,就可用,不用火烧。)而陇非笔下的“胡墼”则是“泥砖”。陇非说:

“土砖制作,类似干打垒。在一块平整的石板上,放好按设计尺寸制作的砖母,在砖母中间填土夯实。一块土砖夯成,去掉砖母,把它挪置一旁,腾开地方,继续制作第二块土砖。完成一批,一一拾起,间插垒放,通风晾干,以备使用。

泥砖制作,水土和泥,和好的泥,填入有底分格砖母(或一格,或两格、三格),用瓦刀、木板或手掌蘸水抹平上部成形,翻转倒扣于铺有一层细沙的平地之上,小心提起砖母,泥砖便脱模完成。为了保证泥砖倒扣顺利,四角方正,砖母要先浸水,沾一些细沙。一批泥砖晾干稍稍定形之后,细心一一捡起,间插垒放,继续通风日晒,使其彻底干燥,以备使用。西北人平时所说的“胡墼”,大多是指这种泥砖。制作这种泥砖,西北人叫“拓胡墼”。这种泥砖,又是窑烧制砖之坯,又称“砖坯、土坯”。”

   文中说的清楚,陇非所说的“胡墼”指的是泥砖,而庆阳的“胡墼”则与陇非笔下的“土砖”相似。

七、庆阳作者一些书面语对“墼子”的称谓

庆阳地区一些作者为了与普通话对标,在其著作中,不再把“墼子”称为“墼子”,而改称为普通话中相对应的词语。

1.有些著作把“墼子”称为“土坯”。如《华池县志》介绍修建窑洞的程序时说:“毛筒干透后,再挂线整修(称旋窑)、用大渣草泥、细渣草泥抹光墙面(称漫窑),平整夯实地面,用土坯(土基子)封肩子(亦称山墙),边封边安装木门窗,多为一门二窗。”“”县南塬区还有极少数土坯箍窑。”文中的“土坯”指的就是墼子。

《华池县志》介绍修盖房的程序时说:“(房屋)四角做砖墩子,土坯(亦有用石块的)砌墙。”“70年代,建筑以土坯、石箍窑、砖木结构平房为主,80年代后多被拆除。”文中的“土坯”也是指“墼子”。

《华池县志》在介绍箍窑时说:“窑居习俗世代相传,已有数千年历史。其类型包括土窑洞、石箍窑、砖箍窑、土坯箍窑、石窟窑、窨子窑、拐窑、高窑等。”“土坯箍窑以土坯砌箍而成,建造形式与石、砖箍窑相同,且较之更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文中的“土坯箍窑”指的是用“墼子”修建的箍窑。

其实,在庆阳方言中并没有“土坯”这一名词,也从不把墼子叫作土坯。如陈立中,余颂辉著《甘肃合水太白方言自然口语语料类编》:“(那个炕坯呢?)没有的叫些炕坯。”“(那个用来砌炕墙子的那个土坯叫什么呢?)土墼子。”

2.有的著作把“墼子”叫作“土砖”。如汪忖芝《难忘的火把》:“土砖和烧出来的砖一样,都是盖房子的材料。只是前者是经机器倒模、切割和烧制而成的,而土砖是经人工捶打的。且一块土砖相当于四块烧砖。……打土砖时,首先要去掉地皮活土,然后再从地面往下挖,挖得越深,土质越黏,打出的土砖越瓷实。”“打砖的模具是个长方形的木框,被固定在一个圆形木墩上。女孩先给模具里撒上草灰,接着用铁锹铲上土,倒在模具里,左一下,右一下,中间再补一下,结结实实地倒上三铁锨土,然后离开。父亲就跳上去,先是跺一跺,用脚将土踏平,再用两只脚分别刮掉模具左右边梁上的土,然后提起石锤,几乎高过额头,才狠狠地锤下去。那石锤头是个蒜头形,带个 70 多公分高的把子,大约10 公斤重,连锤三下,接着再将模具四角的土敲击似的锤了锤,石锤的重量加人力,三锹土就这样被锤成砖了。之后,父亲用一只脚后跟往后一踢,磨具活扣就‘哐啷’一下开了。这时候,他就弯腰扯开磨具,小心翼翼地搬起土砖,一路小跑着抱去摞在一边。一层摞五百或一千。这一层微微向西倾斜,第二层就微微朝东倾斜,间隙留有均匀的缝隙,既通风又整齐。因为土砖必须经过北风烘干,第二年开春才能采用。所以,土砖的土质要好,力度要够,还要干透!”

从作者的描述来看,她这里所说的“土砖”其实就是“墼子”。在庆阳方言中,从不把墼子叫“土砖”。所谓“砖”是指:“用土坯烧制而成的建筑材料。”没有烧制的砖,也不叫“土砖”而叫“生砖”、“砖坯子”等。《甘肃合水太白方言自然口语语料类编》:“(这个砖有烧跟不烧的区别吗?)那就……烧的砖就是烧下的……砖,没有烧的那个砖叫生坯子。实际上……砖坯子就是没有烧的那种生砖,叫砖坯子。(生砖?)噢,生砖。(有没有这个名称?)有咧,生砖。(那烧好的呢?)那就叫砖。

                                   连登岗2023331日星期五

附录

说胡墼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3-17 05:40

  作者:陇菲

  中国古建,多为土木结构。土木之土,除烧制而成的秦砖汉瓦之外,还有不经窑烧的泥砖、土砖,以及夯土而成的“干打垒”。泥砖,又称土坯,西北人称胡墼(通常写作“胡基”)。

  干打垒,一般用于筑墙。在预先平整好的墙基之上,按设计尺寸,四角立四根立柱,两端、两侧固定夹板,把湿度适中的土填入夹板之间,用石夯捶实砸紧。一层完成之后,升高夹板,接着继续填土夯筑,直到需要的高度。一段土墙完成,移动立柱、夹板,根据需要,继续填土夯筑另一段土墙。

说庆阳“胡墼” 

埃及壁画里当时奴隶取土、和泥、制砖、运输的生动图像

说庆阳“胡墼” 

砖母

说庆阳“胡墼” 

泥砖

  干打垒,通常用于坞壁、院墙,也可用于房屋外墙。为提高韧性,有时会在土中掺杂草茎,如同水泥中预设钢筋。也可在土墙外部加砌烧砖,顶部加砌陶瓦,防雨、美饰。上世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干打垒土坯房是三线职工的主要住房。当时的干打垒,就是夯土,根本没有外砌烧砖和顶砌陶瓦。

  土砖制作,类似干打垒。在一块平整的石板上,放好按设计尺寸制作的砖母,在砖母中间填土夯实。一块土砖夯成,去掉砖母,把它挪置一旁,腾开地方,继续制作第二块土砖。完成一批,一一拾起,间插垒放,通风晾干,以备使用。

  泥砖制作,水土和泥,和好的泥,填入有底分格砖母(或一格,或两格、三格),用瓦刀、木板或手掌蘸水抹平上部成形,翻转倒扣于铺有一层细沙的平地之上,小心提起砖母,泥砖便脱模完成。为了保证泥砖倒扣顺利,四角方正,砖母要先浸水,沾一些细沙。一批泥砖晾干稍稍定形之后,细心一一捡起,间插垒放,继续通风日晒,使其彻底干燥,以备使用。西北人平时所说的“胡墼”,大多是指这种泥砖。制作这种泥砖,西北人叫“拓胡墼”。这种泥砖,又是窑烧制砖之坯,又称“砖坯、土坯”。

  土砖和泥砖,早见之于公元前三千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乌鲁克城。

  易华《夷夏先后说》说:“砖是人类建筑史上首项重大发明。西亚特别是两河流域缺乏天然石头,新石器时代几乎与陶器同时发明了砖。生砖指砖坯(abode)、黏土砖(clay brick)或泥砖(mud brick),又称日晒砖(sundried brick),可追根溯源到近万年前的西亚。制砖是苏美尔人的重要日常工作,阳光充足的夏季第一个月称之为砖月。”

  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人《吉尔伽美什史诗》说:“登上乌鲁克城墙,绕墙转一转。仔细瞧瞧那台基,好好看看那些砖,瞧瞧其砖是否炉火所炼。”看来,乌鲁克城墙所用城砖,有“炉火所炼”和“非炉火所炼”的不同。《史诗》译者拱玉书《注》说:“乌鲁克位于两河流域平原的南部,那里的建筑材料主要是自然风干的土坯(libittum),一般不用炉火烧。比较重要的建筑才使用烧砖(agurrum)。城墙的建造方式一般是内夯土,外包砖,不是全部砖砌。”

  古埃及人最初住在芦苇房里,后来改用未经窑烧的泥砖(mud bricks)建屋,甚至还用泥砖建造宫殿。《圣经·出埃及记》记载,“埃及人严严地使以色列人做工,使他们因做苦工觉得命苦,无论是和泥,是做砖,是做田间各样的工,在一切的工上都严严地待他们”。

  古埃及壁画里有当时奴隶取土、和泥、制砖、运输的生动图像。

  考古出土实物,有埃及人制作的泥砖,还有当时使用过的两种砖母(brick mold)。

  陕西周原考古发现,先周时期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邵严国《考古新发现——三千年前我国已生产使用砖瓦》说:“周原当时已采用泥坯。这种泥坯墙,很可能是在周原建筑中首先出现的。”

  公元前一千多年先周文化遗址发现的“泥坯”(土坯),似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

  干旱少雨的甘肃、新疆,广泛使用土坯。至今河西走廊以及新疆依然可以看到许多用土坯、干打垒建筑的房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兰州,笔者曾目睹干打垒筑墙,也曾见人打土坯。为挣一些工钱贴补家用,笔者那时也干过这活儿。现在知道,当时打的土坯,原来是远西胡人苏美尔人的发明,难怪西北人叫它“胡墼”。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17日 16版)责编:孙宗鹤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