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提高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016-09-22 21:37:28)
分类: 总结性资料

                          如何提高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代王初级中学   李玲利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聪明起来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际上蕴含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来提高这一素养,提升心灵境界的要求。名著作为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其作用更是不容小觑。如何让初中生学会正确阅读文学名著,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更有效地阅读就尤为重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以身作则,教师也应该增强阅读实践。

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强化自身的阅读意识,做一个经常阅读的人。长期以来,教师只重视“教”,而忽略了“学”的必要性。假如教师自己都没有博览古今中外的名著,没有丰富的阅读实践,自身的阅读素养不高,却要求学生阅读名著,那么怎能承担起指导阅读的重任呢?。要使他们明白这些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抛弃急功近利的想法。一旦学生对名著阅读产生兴趣,阅读量就会增加,视野也相应拓宽,能力也自然提高了。

2.转变观念,使学生认识到阅读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读物”,规定7——9年级的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虽然名著阅读在中考中占的分值极少,但是作为学生也不可轻视。因为阅读名著不仅仅是为了中考,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素养。名著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类智慧结晶的文明成果,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余秋雨先生有这样一个比喻,说名著其实就是知识堡垒上的制高点,占据了这个制高点,其他的就不在话下了。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名著阅读的导航者,不仅自己要对名著阅读有正确的认识,还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使学生认清名著阅读对他们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创造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

3、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阅读。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是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前提。学生一旦对名著阅读产生了兴趣,就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我要读”为“我学会主动读”.

用课本做引线,引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我在讲解《杨修之死》时,发现学生对曹丕和曹植之间的争斗很感兴趣,对曹操这个人物很好奇,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要想了解曹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

学校和教师必须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学校或班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名著阅读活动,如名著故事会、读书笔记手抄报、读后感征文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和能力。家长与教师要配合,给学生阅读时间和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阅读的意义,增强家长们重视阅读的意识,同时,要倡议家长配合学校在家创设阅读条件,营造读书氛围,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进行比较阅读。现代传媒产生了许多可以利用的资讯,这些资讯能拓宽学生的读书视野,便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阅读名著。如阅读《格列佛游记》前,可先让学生从网上查阅斯威夫特的生平资料及作品的背景材料,这样读者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就会深入一些。让学生将《格列佛游记》与《桃花源记》和《鲁滨逊漂流记》进行比较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在活动课上,我们可以播放根据名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改编成的电视剧或电影,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在比较中理解名著的内涵。

4.讲究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

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会读。课前,我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方法,学生从中选择适合自己读书方法。中学生阅读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课外阅读中,学生以略读为主,精读为辅。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先初读,感知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精读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略读是为了博览群书。阅读时还要养成随时摘录的好习惯,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录下来,把阅读中的深切感悟或读书心得体会写成日记,还可以让学生收集自己崇拜的古今中外文学家的事迹,整理成文字,并定期翻阅,反复揣摩、吟诵,领悟其中妙处,学以致用。总之,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5.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名著阅读教学时,要提醒学生特别重视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即以“我”之心去会“他”之意,读出“我”的感受、“我”的理解。具体说,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时不仅要摘记和记忆,更要生发“感想”,学会撰写“名著读后感”.写“名著读后感”,可以在读完整本书之后写,更宜边读边写,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去寻找“感点”,不断地与名著中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进行对话。成功的名著读后感不在于你写了多少文字,而在于作者的观点、人物的情感、作品的言语形式是否深入你的心灵。可让学生每学期每人任选一本名著的一个角度写一篇读后感,全班交流再集结成集,使学生获得全方位多方面的认识。

名著阅读教学任重道远,内容纷繁复杂,作为语文教师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和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通过对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不断探索、实践,让我们的学生变成真正的“读书”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