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合金钢焊缝的相变组织
(2015-07-02 10:44:53)
标签:
316不锈钢管铁素体贝氏体焊缝马氏体 |
1.2.2.2
化学成分和冷却条件的不同,可形成以铁素体
F、珠光体P、贝氏体B及马氏体M等相变组织,而且316不锈钢管它们还会呈现出多种形态,从而具有
不同的性能。
先析出的铁素体。其形态可以是沿晶界扩展的长条形,也可以是沿品界分布的块状多边形。
由于先共析铁素体为低屈服点的脆性相,因而使焊缝金属的韧性降低。
700~50()℃,也是从是奥氏体晶界开始,但以板条状向晶内成长,从形态上看有些像镐
牙状。
体内,以某些质点(主要是氧化物或氮化物夹杂,如Ti()或TiN)为核心呈放射状成长。
对于屈服强度低于550MPa、硬度在175~225HV之间的焊缝来讲,针状铁素体的增加可显
著改善焊缝金属的韧性。
是在奥氏体晶粒内形成,一般来讲都要含有细化晶粒元素(如Ti、V、B等),在细晶之间
有Fe:3 C析出。
氏体等组织的转变则居次要地位。
状态下,发生非平衡转变,原子不能充分扩散,珠光体转变受到抑制,扩大了铁素体和贝氏
体的转变区域,致使焊缝中很少产生珠光体组织。只有在预热、缓冷及后热等冷速缓慢的情
况下,才能在焊缝中形成少量的珠光体。
环条件下,易发生贝氏体转变。根据贝氏体的形成温度区间及其特征,可将贝氏体分为上贝
氏体、下贝氏体和粒状贝氏体。
平行的条状铁素体间分布有渗碳体。由于这些渗碳体断续地分布于铁素体条之间,使得裂纹
易沿铁素体条间扩展,因而上贝氏体是各种贝氏体中韧性最差的一种。
的机械混合物,针与针之间成一定角度,铁素体内还分布有碳化物颗粒。正是由于下贝氏体
中针状铁素体成一定交角,且碳化物弥散析出于铁素体内,使得裂纹不易穿过,因而具有良
好的强度和韧性。
成的,其特征是块状铁素体上分布有富碳的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即M-A组元。在块状铁
素体中,若M-A组元以粒状分布,称为粒状贝氏体;若M-A组元以条状存在,则称为条状
贝氏体。
当焊缝金属的含碳量较高或所含的合金元素较多时,将会发生由过冷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
变,从而形成不同形态的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
1.3
能发生变化的区域。由于焊接热影响区不同部位所受热作用的不一致性,造成其内部组织和
性能的分布极不均匀,以致可能成为焊接接头的最薄弱环节。因此,研究热影响区在焊接热
循环作用下组织和性能的变化规律,对于解决焊接问题、提高焊接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更多资讯请移步:http://bxgjs.blog.tiany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