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减负增效作业设计初探

(2016-12-05 11:00:00)
标签:

教育

小学语文减负增效作业设计初探

  西安交大    

 

在教改的新形势下,“素质教育”一直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主流方向。我们始终是在以“新课程改革下的减负增效”的教育教学背景下,高质量地发展、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个体素质,“减负”也就随之成了势在必行的举措。提及素质教育,提及“减负”,人们的目光都会在第一时间聚集到学生的负担上。从以往“多讲多练”的情景陡然转变到“按课表上课”、“精讲少练”,减少学生负担过重的现状,作为我们每一个教师都需要静心思考下一步的教学策略。“如何精备教案”、“如何做到在课堂上精讲精练”、“如何调控四十分钟”、“作业如何设计”、“如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真正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些都成了摆在教师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大小各不相同,个性千差万别,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甚至得不到发展。而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性。发展性教育理论也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为此,作业应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布置,以便适应各种类型学生发展的需要。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从而培养语文能力。

我的做法是:1基本题加附加题。例如教学《一株紫丁香》一文后,我设计的基本题为:背诵。附加题为:读其中的比喻句,并说一说好在哪里? 2、必答题加自选题,如在口语交际《秋游》之前,我要求学生在课外查找关于秋天的一些词语,小则几个,多则十几个,可各人自己掌握。这样的作业具有较大的弹性。在最后的汇报中,全班共摘抄赞颂秋天的词语一百多个,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3、参差的预习题,各人可自由选做。例如,在教学《日记两则》一课前,我根据课文插图布置了一道差异性预习作业,分层设置了三道题目:

1)观察插图,说一说作者描写了哪些人及其表情,在干什么?

2)观察插图,然后填空:

   )的女孩    )的书包 

   )的裙子(   )的心情 

3) 观察插图,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两幅画面的表情、心情如何。

这三道题层次坡度明显,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空间,能力强的学生可选择难的第三题来做,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做简单的第一题。这三道题从要求上讲是体现了分层次有坡度,从设计上看又符合学生由观察吸收表达的认识过程,这样不同的作业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相同的学习中都有相应的收获和提高。而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吃,品尝到各自成功的喜悦。

 二、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人人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人要实践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必然将所学真正理解并能学以致用。对此,实践性作业正可以发挥它的独特优势。《学会生存》中说: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让脑力劳动和体力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学生做作业的过程,是巩固和获取知识的过程,而要获取完整的知识,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完成,所以,语文作业的设计必须确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大语文大课堂的观点,从实践中引来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实践性的作业提高语文素养。

例如:学习了《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等课文后,我设计了一些实践性活动为作业:如果你是李丽,面对这样的难题,你该怎么办?”“如果你是松鼠和小熊的好朋友,面对他们之间的矛盾,你又该如何做呢?这样的作业使学生在实践作业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全面综合的素质。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是说生活的范围有多大,学习语文的范围就有多大,语文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充分利用广阔的语文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并把语文学习的成果适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沟通语文和生活的联系。

结合重大节日,我设计实践性作业。如三八妇女节,我在班内开展了我为妈妈做件事活动,可以是我为妈妈沏杯茶我为妈妈捶捶背我为妈妈洗一次脚活动,要求在实践过程中与妈妈有心灵的沟通,这些实践活动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母子、母女之情。六一儿童节,教师节来临之际,我让学生设计贺卡,写上贺辞,看谁做得好,写得好,以此来营造良好的师生、同学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又如我经常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密切的作业,如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每一位学生为甘肃贫困地区的小朋友捐书,结合本次活动,让他们给甘肃小朋友写一封信或介绍自己的学习情况,我们的校园情况,或介绍本次的活动情况,通过交流,让学生与同龄人多沟通。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三、设计趣味性作业,让学生全都成为学习的参与者。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然而,有些语文作业形式呆板,内容枯燥,形成了一个一成不变的脱离实际的无趣模式,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果我们的作业设计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一定会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才能发挥其学习潜能。所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在作业形式上力求多样化,使作业从单一的的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升华,并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制作、游戏以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1、录音作业

充分利用录音这一电教手段,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其表现欲,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促使学生自觉检查自己的作业,并进行修改,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朗读录音。每个周未都布置一份朗读录音的作业,要求学生每人录一篇文章,星期一带到学校,利用早读报和午读报播放给同学听,然后评选出最佳播音员,这样,学生在家每天坚持练习十分钟的朗读,通过这种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把事情做好的良好品质。

2)配乐朗读。这一类作业布置根据课文内容而定,如学了《一株紫丁香》,我布置了这样的回家作业:回家后为这篇课文选配乐曲,明天我们举行一次配乐朗读比赛,看看谁选的曲子最恰当,谁的朗读最动听。第二天的朗读会上,一段段美妙的音乐,加上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同学们带入了如诗如画的境界,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审美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热爱老师的真挚情感。

2、观察作业

观察作业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实地观察或饲养动物,栽花种草并写观察日记,如学习了《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后,让学生观察柳树实物和枣树的图片,说一段话,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接近自然,热爱大自然。

3、表演作业

对于故事情节性较强或场面描写具有较强动作性的课文,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亲自演一演。例如学习《酸的和甜的》,我让大家学完课文后按小组排演课本剧。学生的能力真让我刮目相看。如在表演中他们加入许多影视表演中特有的动作,语言,通过分角色表演使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以上作业设计融音乐、诗歌、绘画、表演等为一体,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多种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四、开发性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大多成为应用的创新者。

我们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极积,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自主开放的学习过程。

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我设计过如下几个类型的开放性作业。

1、想象性作业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要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把作者没有写出的内容写出来。如学了《假如》一文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什么,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续写课文,这一作业,完全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独特的表现形式。

2、拓展性作业

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及各种课外读物中广泛寻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例如,我在教学《识字7》这篇课文前,布置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搜集有关动物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搜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与本课所学动物相关的知识,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中心奠定了基础。

3、自主设计作业

这一举措可在中高年级的学生中运用。可让学生在预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开动脑筋,自己设计作业并解答,然后通过全班交流,比比谁的作业设计最科学,最新颖。在作业设计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语文能力。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习行之功,重视作业的设计布置,把学生从过多滥的作业中解脱出来,使学生作业以趣味训练,体验成功,探索创新,自主选择为主。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习惯、方法在编织精巧的作业训练中得到培养,学生能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