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村四月》教学实录及反思

(2018-05-21 08:30:17)
标签:

365

分类: 课堂教学

《乡村四月》教学实录及反思

安阳市南关小学    李文丽

教学目标:

1、认识“蚕”,正确读写“蚕桑”。

2借助注释,自主学习,体会诗文描绘的景物。

3、感受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并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在诵读中想象画面,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的内容,并有感情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真情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去过乡下吗?你觉得乡下怎么样?

生答。

师:走进乡村,就像走进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播放田园风光图),乡村的四月,空中烟雨蒙蒙,山间草木茂盛,田里波光粼粼,农民辛勤地劳动着,处处充满着生机。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诗人翁卷一起去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

(师板书课题)

二、弄懂诗题

师:四月是怎样的季节?

生:春末夏初。

师:四月是农民忙碌的时候。这首诗描写的是江南的四月,诗人眼中的四月又是怎样的?打开书,放开声音读课文,注意多音字和生字的读法。

三、学习生字

师:这首诗的作者名字中有个多音字,应该怎么读?

生思考。

师:诗人字续古,应该怎样延续古风?通过一卷一卷的书,所以有人认为诗人的名字应该读作翁卷juàn。诗人还字灵舒,什么叫“舒”?

生:舒展。

师:相反就是卷起来,所以又有人认为他的名字应该读作翁卷jun。这两个读音都可以,试试哪个音读得舒服。

(生自由读,感觉翁卷juàn读得舒服)

师:那我们就统一读作翁卷juàn。齐读课题。

师:这些字,你会读吗?

(出示生字,学生齐读。)

师:“蚕”,上半部分第一笔是什么?注意不要写成撇。蚕吃什么?

生:桑叶。

师:“桑”字注意上半部分三个又,高低不平,错落有致。

生练习写。

师:(指着“了”字)这个字,本课应该读什么?为什么?

生:应该读lio,因为注释中的解释是结束,所以念lio

四、初读感知

师:再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一)学生自由读古诗。

(二)指名读,纠正字音。

(三)同桌互读。

(四)学生齐读。

师:读古诗,不光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

(一)同学们在书上划出节奏。

(二)指名读出古诗节奏。

(三)学生齐读。

师:每一首诗的创作都是作者有感而发,诗人通过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要想知道作者的情感,就得了解诗的意思。回忆一下理解诗意的方法,有哪些?

生:一句一句的理解。

生:结合上下文理解。

生:先理解字或词的意思,再把句子连起来。

生:多读几遍。

生:查阅资料。

师:我们可以用手头现有的资料,也可以查字典,还可以上网搜索。还有什么方法?

生:看注释。

师:这首诗描写的是景物,所以我们还可以用边想象画面边理解诗意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

(小组自学古诗)

师:有谁哪个字或哪个词不理解?

生:绿遍。

师:什么是“绿遍”?

生:到处都是绿色。

师:还有不懂的吗?

生:雨如烟。

生:似烟又似雾的雨。

师:还有什么不懂的?

生:白满川。

师:注释里有,但是这个同学还不明白,一起读读注释。

(生读)

师:江南和我们这里不一样,他们那里主要种水稻,田里都是水,稻田里的水映着天空的光辉,是什么样的?

生:看上去白茫茫的一片。

师:你能把诗意连起来说一说吗?自己练习说一说。

(学生自由练习说诗意)

师:谁来给大家交流交流?

生:山陵和原野都是绿茵茵的一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白茫茫的一片,如烟似雾的雨中传来杜鹃鸟的叫声。乡村的四月闲人很少,人们刚刚忙完蚕桑又要插田。

师:你会说了吗?给同桌说说。

(同桌互说)

五、品读感悟

师: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乡村四月》给你的感受吗?

生:美。

(师板书:美)

(一)、品读景美

师:美在哪?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到处都是绿色,稻田里的水映着天空,白茫茫的一片,很美。

师:这是什么美?

生:景美。

(师板书:景)

师:从哪个字看出“到处都是绿色”?

生:遍。

师:请同学们想想一下,哪儿是绿的?

生:山林、原野。

生:草原上。

生:树林。

生:山坡。

生:小路的两边。

师:绿的一样吗?都有什么“绿”?

生:深绿。

生:嫩绿。

生:墨绿。

生:碧绿。

生:翠绿。

师:有深有浅,你能用朗读读出到处都是绿色,绿的颜色还不一样吗?自己练习读第一句。

(生自己练读)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指名读)

师:我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绿色。除了绿色,这句还有什么颜色?

生:白色。

师:稻田里的水映着天空,白茫茫的一片,微风吹来,水面泛起了?

生:波纹。

师:谁再来读这句?

(指名读)

师:我的眼前到处都是绿色,田间则是白茫茫的一片。

(出示配杜鹃鸟叫的图片)美不美?

生:美。

师:你还听到了什么?

生:鸟叫声。

师:这是什么鸟?

生:子规。

师:子规就是我们所说的杜鹃鸟。此时的江南是什么样的天气?

生:雨天。

师:雨大吗?

生:不大,像烟一样。

师:似烟似雾,走在雨中用不用打伞?

生:不用。

师:漫步雨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凉爽。

生:美。

生:心情舒畅。

师:谁来伴着子规声给大家读一读?

(指名读)

师:把两行连起来读一读。

(生练习,指名读)

师:我仿佛看到漫山遍野的绿,似烟如雾的雨。下面我们男女生比赛读。

(男女生分别读,齐读。)

(二)、品读人美

师:乡村四月时的人呢?在哪里?

生:田里。

师:他们在干什么?

生:插秧。

生:播撒种子。

生:浇水施肥。

师:文中哪些诗句写了乡村四月的人?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什么是“闲”?

生:悠闲。

生:自由自在。

生:休闲。

生:没事干。

师:此时江南这样的人怎么样?

生:很少。

师:那他们都去干什么了?

生: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这些人非常__

生:忙。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这种忙碌?

生:“又”字。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刚忙完蚕桑的事,又去插秧了。

师:他们只是忙蚕桑和插秧的事吗?

生:不是。

师:那他们还干什么了?

生:浇水。

生:织布。

生:施肥。

生:放牧。

生:播种。

生:打扫院子。

师:你能用“才了------”来写一句诗吗?

生:才了插田又放牧。

生:才了浇地又织布。

生:才了施肥又喂鸡。

生:才了喂蚕又喂鸭。

师:我们都成了诗人了,乡村的人们干完这样又干另一样,这里的人美不美?

生:美

(师板书:人)

师:美在他们的__

生:勤劳。

师:所以乡村四月__

生:闲人少。

(播放农民劳动图)

师:谁能用朗读读出人们的忙碌?带着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读。

(生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师:江南如歌,如歌江南,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进乡村四月,走上这充满生机的田间小径。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配乐朗读)

师:你仿佛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子规鸟在烟雨蒙蒙中由远及近的叫着。

生:田间地头忙碌的人们。

生:人们不停地在忙碌,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累,反而心里美滋滋的。

师:因为现在的忙碌意味着秋天的收获。带着你的理解把这首诗完整的读一读。

(生练习读、指名配乐朗读)

师:人到江南不能不沉醉,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是诗人,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

(生齐读)

师: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好意思闲着呢,于是你大笔一挥欣然作诗《乡村四月》……

(生齐读)

师: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的景, 赞美这里的人,于是你把你的感情融进了这一首诗……

(生齐读)

师: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紧张繁忙的人们,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那就把它刻在心里。

(生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

师:古往今来,田园是诗人们的宠儿,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还有很多(课件出示:四时田园杂兴)

(生自由读,谈感受。)

师:(课件快速出示田园诗)课后你也可以找一些这样的田园诗读一读,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春天播种希望,秋天才会丰收硕果。

师:下课!

 

教学反思: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中第二十三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诗人以白描手法写出江南农村春末夏初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后两句着重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诗的意境优美,处处散发出诗的魅力,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重点突出两点:景美,人美(勤)。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设计:

首先是真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接着是明白诗题,对诗题的理解,往往能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古诗。再学习文中的生字,教给学生选择本文多音字读音的方法。最后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出感觉,读出魅力!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只有当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从而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因此,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朗读。第一个层次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个层次是读出节奏;第三个层次是读出韵味,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第一个层次的朗读,通过解决生字和多音字,学生掌握得很好。第二个层次的朗读,因为之前学生学过很多古诗,通过学习经验,也很快掌握。第三个层次的朗读则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首先得理解诗意。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因此,我先让学生回忆理解古诗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尝试自己理解诗歌;再帮学生解决不懂的地方,学生就提出了“绿遍”“雨如烟”“白满川”等词,通过出示图片,引导孩子们想象等,学生很快理解;最后让学生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概括地讲讲,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为后面的情感挥发做了铺垫。

在“品读感悟”环节中,前两句,为了引导学生感悟“绿”,我先让学生想想四月的乡村哪里是绿的?再对“绿”展开想象:通过这个绿字,你仿佛看到什么绿了呢?学生想象非常丰富,想到了“山林、原野、草原上、树林、山坡、小路的两边”都是绿的,而颜色上想到了“深绿、嫩绿、墨绿、碧绿、翠绿”,学生对意境的想象达到了,对诗歌的理解也就深刻了。学生透过文字想象出一幅幅画面,再让学生从画面回归到文本,指导学生朗读就顺理成章了。

后两句中的关键是:“……才……又……”从这个关联词能体会到人们的忙碌。我先让学生想想四月乡村的人们在干什么?再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用“……才……又……”说诗句,从而感受这个关联词所体现出的情感,突出人们的忙碌。

最后运用引读,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学生在引读中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让读变得更有激情,更有魅力,还达到了会背诵的效果。

 

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学生学得还是比教轻松愉快,完成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想象力、说话能力、朗读能力等都得到了相应的训练和提高。一课一得,学生在课堂上能享受学习的过程,并在学习中有所收获,这就足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