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亚里士多德说,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人脑在已有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对小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意义。而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契机。
一、凭借插图展开想象,把画变成话。
插图是古诗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而且还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利用插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善于表现自己的特点,仔细观察,大胆地让学生走进图境,把画变成自己的话:或绘声绘色的描景,或神情兼备地写人,或娓娓有序地叙事,或谈谈自己的感受……总之,就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如在教《咏柳》一诗时,教师就可巧妙地运用插图,启发学生的想象。当讲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时,教师指着插图问学生:“你们看这些美丽的柳条像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思绪盎然,纷纷回答:“像一条条绿色的带子在春风中轻轻摆动”“像柳树姑娘甩动着长长的碧发,向人们展示着她的美丽”“像春姑娘柔软的手臂,在春光中翩翩起舞”……通过想象,既让学生领略了春天大自然的美丽,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更使得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一次训练。
二、凭借语言展开想象,把话变成画。
我国古代诗词语言精练传神,内容博大精深,往往是诗中有画,这画就是诗所表现的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叶圣陶先生在谈到古诗教学时说:“通过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限界就因而扩大了,这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中看出一幅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凭借古诗语言独特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透过优美的语言的本身去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深最美的意境,把语言文字演变成学生头脑里的图画。如学习《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引导学生感悟一个“挂”字就形象地展示了云雾虚掩之下垂悬的白瀑,直抵山前的河流上,令人如观其形,叹为观止,为祖国山河的壮丽叫绝。再如学习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凭借古诗语言,通过吟诵、配乐等方法,来想象画面。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了思维的翅膀,眼前出现了一幅清新秀丽的自然美景图:翠柳莺啼,青天白鹭,信步于满目葱绿的草堂附近。循声望去,两个黄鹂,在翠柳的掩映下,欢悦地嬉戏,自在地啼叫。举头一望,一行行白鹭舒展双翅,尽情地飞翔于青色的天空之中。有的学生还把图画创作了出来。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创造。
三、从延伸训练中展开想象,丰富语言内涵。
精心的设计延伸训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舞台,也是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渠道,这样的练习放在学习完故事之后或者课外进行。1、根据古诗短小精悍凝炼的特点,可将其改编成描述性的记叙文或者散文。如《暮江吟》,诗美、画美、景美,学生情感之弦必然被拨动,此时最好的训练方法莫过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和图画,展开合理的想象,将原诗改写成一篇写景记叙文:(1)如果你此时身处江畔,看到这一切美丽的景象,你会有怎样的感受?(2)请根据诗意展开想象,写 一篇写景记叙文。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把诗人的语言内化为了自己的语言,得到了一次良好的思维训练。2、一些故事言虽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情况可以用续编的方式进行训练。如教完《赠汪伦》一诗,请学生续编这个故事,学生想象的闸门被打开了,再现了当年李白与汪伦船头送行,依依惜别的情景。3、演绎古诗文课本剧。根据学生富于幻想,喜欢表演的特点,可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来演绎古诗文,如《蚕妇》、《示儿》、《游子吟》等,皆可让学生来演一演,使学生在活动中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当今,科技高度发展,想象力尤为可贵,每一次人类的想象大胆,预示着科学的一次新的尝试和飞越,而一个人的童年时代是最具想象力。如果我们在古诗教学中能充分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那么它不但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儿童想象的潜力,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和责任之所在。
贾文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