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的教育》
内容介绍
也许无为有为的养育实践对你有所帮助,只是你又会发现难以调节好自己的教育姿态,当你感觉到说时容易做着难时,你需要静下来,对生命做一些沉淀和思考。
孩子是充满力量的自然之子,家长只是提供一个环境。我们反而要小心教育,不要让教育成为抑制向上的力量。
相信孩子生命的能量,相信人性向善向美,尊重孩子生命的需求,家长作为陪伴者和支持者,帮助孩子得到情感满足和精神满足,做他最好的自己。
挖掘自我的潜意识,发现孩子的自有潜能,可以使家长对于教育的种种症状有清晰的把握,单单如此,仍然不足以培养出“伟大的小孩”“强盛的民族”。从个人的潜意识,从过渡到中国人的集体意识,追随祖先的脚步,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只有当你看清自己的本源,深刻认同自己的传承,才会生出定见,乃至从容裕如。
作者介绍
周月明:北京家园共育教育科技中心特聘讲师,《新中国式家长学堂》系列课程编辑,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都市家庭和谐精神”研究项目负责人,重点研究妇幼身心健康、问题儿童教养、以及青少年及其破裂家庭后遗症的治疗。曾编著出版了数十本有关生活、教育、励志类的图书,《告诉孩子你最棒》《提高孩子的IQ和EQ》《99个人生智慧》《女人出头天》等等。
李雯:北京家园共育教育科技中心特聘讲师,《新中国式家长学堂》系列课程编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硕士研究生毕业,曾就读于中科院心理所学前儿童教育专业。熟悉心理学各流派理论及治疗方法,擅长人本主义、格式塔、心理剧、意向对话等流派或技术,有较多儿童心理行为调整、婚姻家庭咨询以及抑郁症、强迫症等较严重心理疾病的治疗经验。尤其关注婴幼儿家庭教育,致力于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著述、讲座及儿童心理行为调整。早年曾担任IT媒体主编工作,在孕育自己的女儿过程中,对心理学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将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作为余生之志业。希望尽己绵薄之力,让更多的孩子幸福成长!
徐敏:北京家园共育教育科技中心特聘讲师,《新中国式家长学堂》系列课程编辑,别署慈心、明了,斋号易莲精舍。
潜心传统文化多年,并长期从事国学启蒙教育及讲课活动。先后师从苏州大学尤小立先生,成都龙江书院冯学成先生,江阴文史专家徐华根先生等人学习。
苏州沧浪诗社会员、无锡吴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江阴季子文化研究会《延陵文史研究》执行主编。
本书特点
本书全面揭示家庭教育中最深层次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从国学、心理学等角度帮助家长把握孩子成长的身心特点,深刻认识孩子所处的现实环境,明确我们教育的方向。
编辑推荐
本书的要点不在于普及那些育儿常识,而主要关注教育背后的家长的心态和与之关联的行为。
但又怎样才能让家长“放下教鞭”,回复到智慧教子的道路上来?我们强烈建议家长,与其去审视孩子的问题,不如先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经历,反思与父母的关系,在家庭/家族的角度去看待子女教育的沿袭模式。
家庭是一个系统,家庭成员的彼此关系就构成一个“磁场”,如果整个磁场的磁力线分布均匀,相吸和相斥的力量平衡,那么里面的每一个人都会得到滋养,孩子也就得到了最大的安全庇护。如果这个系统失去平衡,最年幼的孩子由于认知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最差,是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就会成为受力点,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和情绪问题。本书的第二部分“让爱流动”,跳出就教育说教育,就孩子说孩子的怪圈,摒弃空洞的说教,从心理学的潜意识分析来引导家长改变僵化的立场,达到教育智慧从内求的效果。
更多幼儿父母还在疲于应付孩子身心发展的琐碎事情。独生子女政策让新手父母经不起一点无论是健康还是安全方面的风险。不断丰富的育儿理论和流派,又在扰乱着既有的常识。父母过于儿女情长,整天围着孩子转的养育习惯,已经定性为弊大于利,比那些放任型的父母、农村散养型的父母更加毁坏孩子的未来——过分的操心一定伴随过度的控制,摧毁孩子探究世界的兴趣、学习的快乐、自理自信的能力。让育儿新手们从纷繁复杂的现象和理论纠葛中解脱出来,看到教育其实很简单,父母坚持做一个爱的守护神,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既不妨碍孩子天性的发挥,但在该出手时则又快又准。
对于通行的家庭教育而言,从对亲子问题的就事论事,发展到探索自我的潜意识,就已经非常深入了,但如果不想在商业文明的洪流下随波逐流,就一定要从本民族的文化中寻求传承的支撑,“令生正见”。中国现代的父母依然无法摆脱对于“官”与“管”的羡慕,视专业人才为导向的价值观为二流的选择。中产的父母忙着把孩子送往国外,却又发现斩断和母语文化的联系造成的疼痛难以适应。我们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父母,传统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开心国学”从传统教育的目标入手,从易、儒、道三家思想去印证无为和不教的教育。
经典语录
犯错的孩子是正常,不犯错的孩子才是奇迹。在我们引导孩子进入规则理性生活的同时,必须给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扮演自己的角色。规则,就是一个协助大家进入状态的拐杖,父母要及时进行调整。
家庭精神底色,就是凝聚全家人的统一价值观。是家庭成员面对同一事件或人物有着不同方式的情绪感受表达,但是都保持基本一致的优劣对错的判断,属于集中的共同认识。这类似公司的企业文化,是让成员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文化氛围。
自然的陪伴,则是让父母本着一颗赤子之心,和孩子一起享受体验各种生活的趣味。父母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发现令自己苏醒、感动和改变的激情,孩子也可以在轻松的陪伴中发掘自己的潜能。
如果父母的沟通仅在于立即停止孩子的抱怨而给出错误的附和,那对孩子的消除痛苦是没有任何作用的,相反还会导致更多的麻烦滋生。
娃要一天一天地长,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书要一本一本地读。在不同的家庭里,由于父母的素养不同,孩子接受的教育和熏染不同,孩子自身的天赋和才能不同,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时间也差别很大。很难有数据来证明一个孩子应该具备何种状态的阅读能力才算优秀,偏离这个数据就算失败。
孩子在与父母一起阅读的时候,享受的不仅是故事的跌宕起伏,还是一种爱和关心的传递。这种在特殊环境下的抱一抱、聊一聊,亲一亲,能够最大程度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和情感投射,让积极温暖的情绪得到永恒。
由于学习压力大,周边环境复杂,一些让孩子看了就哈哈大笑但益处不多的图书就有了机会粉墨登场,孩子的阅读再次被怂恿着走向了另一方。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阅读,就有改善智力、改变命运的功能。让孩子爱上书,就是爱上思考,就是爱上快乐。
不要以为你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他是神奇的自然之子,有着强大的能量。他们甚至是我们的老师,而我们,要学会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更多教育类资讯请关注:【学吗】微信公众号(扫描下方↓官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