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中“照无眠”的正解
(2015-06-13 18:39:20)
标签:
情感 |
分类: 学富语文教学 |
现行使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水调歌头》下面对“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注解是“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显然认为这个无眠者是诗人苏轼自已,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这个无眠者是指一群人,是指像诗人一样无法与亲人团聚的人、像诗人一样不能实现理想的人,甚至诗人表达时已经不包括自已在内了。为了说明理由,原文照录如下。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下面我试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第一,从感情基调上看,即把无眠者认为是诗人自已与全词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基调是不一致的。自古以来诗人写自已无眠必定是伤愁不已,如“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第二,从语境上看。“照无眠”是一段中过渡句,承接前面“转朱阁,低绮户”对月的描写,以及引出下面对月的发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下阙一开头是对月的描写,不仔细阅读,还觉得有点奇怪,一般来说,如果要对月进行描写,应该放在上阙。诗人为何放在下阙,且只是轻描淡写的,看来这样的安排是有意的,诗人之意不在月,在乎由月而引来的人生感悟。诗人只用三句共九个字对月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转朱阁,低绮户”分别从横向与纵向角度即空间的角度来写月的移动月的变化,“照无眠”一句由从照物变化到照人,因此月是运动的是变化的,才有后面的“月有阴晴圆缺”,正是基于诗人发现了这样的变化,有变化就有各种姿态,人也是一样呀,才有后面“人有悲欢离合”的感悟。因此,诗人对月的描写不是具体一地具体一时的,而是从一般性上来概括性描述的,照无眠也不只是此时此地的自已,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人,是很多人,是想与亲人团聚而不得想实现理想而不得的一群人。因此诗人问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是替一群人来问的,有这样的问,才有后面感悟出的普世的人生哲理。
第三,从整首词的谋篇布局上看。整首词分两阙,上阙从个人角度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主语是我,明确地写自已,下阙是由已推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主语是人,由个体到共体,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共鸣,才有普世意义。再来梳理一下词的内容以及行文线索。词从诗把酒问月写起,向月发问,问了什么呢?一问“明月几时有?”二问“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三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每一问都无需别人来回答的,诗人自已找到了答案。前两问都是从自我的角度来问的,第一问,问明月何时月,这一问显然是明知故问,诗人只是把明月作为知已,作为倾诉的对象,“明月几时有?”其实就是知已几时有,我何时能与知已进行推心置腹地交流,从创作此词的背景看,此时也可把这个知已看作是他的弟弟,因此“明月几时有?”其实就是“我何时能与弟弟子由相聚呀?”第二问是问我何时能归去,诗人把宫阙看作是自已的家园即精神家园,也就是自已的理想境界。第三问,问月“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是对前两问的深化,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可以把这三问转化成三个苦恼,其一,我与亲人不能团聚的苦恼;其二,我不能实现理想的苦恼;其三,天下人不能与亲人团聚不能实现理想的苦恼。上阙写个体,下阙写共体,是整首词的谋篇,上阙解决自已的问题,下阙写人生哲理,但愿能解答天下人心中的烦恼,是整首词的布局。这样才真正体现出了诗人的豁达、诗人的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