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击鼓说唱陶俑

标签:
历史文物考古戏曲曲艺 |
分类: 考古文博 |
-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
编辑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于1957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天回山。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目录
详细信息编辑
此件陶俑上戴帻,额前有花饰,袒胸露腹,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作击鼓说唱表演,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
历史渊源编辑
汉代民间极为盛行说唱表演。汉代俳优大致以调谑、滑稽、讽刺的表演为主,并
以此来博得主人和观赏者的笑颜。他们往往随侍主人左右,作即兴表演,随时供主人取乐。表演时,他们一般边击鼓边歌唱。当时的皇室贵族、豪富大吏蓄养俳优之风甚盛。汉武帝“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丞相田蚡“爱倡优巧匠之属”。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云:“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儛像。”这些均可为证。汉代画像石乐舞百戏图中经常可以看见一些身材粗短、上身赤裸和动作滑稽的表演者,汉墓中也不乏此类形象的陶俑出土,均显示了俳优表演在当时的盛行。[4]
西汉晚期起,楚地木偶人呆滞的神态在汉陶俑中渐渐褪去,继之而起的是一种崭新的写意化的生动造型风格。它以市井人物及社会生活为聚焦,反映生机盎然的世间生活,而不再低徊于森冷黯淡的阴间趣味。这种新艺术风格在东汉时期更为流行和显著。[2]
文物特色编辑
物。该件陶俑以灰陶作胎,手塑成型,左臂挟鼓,右手举槌作击鼓状,正忘情地进行说唱表演。其手舞足蹈的形态,眉飞色舞的表情,将一位汉代“说唱艺术家”的现场感觉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反映了东汉时期高超陶塑艺术水平。该件陶俑富含浓郁的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四川的东汉墓先后出土多件形象类似的击鼓说唱俑,这表明当时蜀地说唱表演颇为流行。历史故事编辑
俳优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他们侍奉君主,以逗笑的方式为君主排遣无聊。当然,有些俳优也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依靠口舌之利,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在取悦君主的同时,也对君主一些错误的想法进行讽谏。
秦汉时蓄养俳优之风盛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修离宫数百所,倡优成千。优旃就是当时有名的俳优。秦始皇曾计划大兴苑囿,东到函谷,西到宝鸡。优旃便向秦始皇说:皇上的想法很好,园囿修好后,放进许多禽兽,敌人如果从东方进攻,放出苑囿中的麋鹿用角把他们就能顶回去。秦始皇听了以后,就打消了这念头。秦二世时,一天突然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想把整个咸阳城用漆料涂一遍。优旃又去说:皇上这个建议真是和我想到一起了。整个咸阳城都被涂上了漆,敌人根本就爬不上来,真是太好了。二世于是打消了漆城的想法。
- 参考资料
前一篇:[转载]中国龙的千姿百态图
后一篇: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