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莲池书院掌院赵未彤
(2015-12-16 15:46:25)
标签:
转载 |
分类: 张 |
莲池书院掌院赵未彤
赵未彤,字六滋,号序堂,乾隆三十五年举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庶吉士,山东莱阳人,道光二年(1822年)起,任莲池书院院长,离任时间不祥。
据民国版《莱阳县志》十一册《艺文志》载:赵未彤“生平无他嗜好,官京都时,每散直后,辄闭户下帘,手一编,未尝一日去书,为学一准程朱,端本于身心性命,典乡试者再,分校乡试者一,分校会试者再,弟子吴鼎、瞿昂、邱家炜、席煜尤为知名。著有《四书粗说》六卷、《澄怀园诗集》一卷。” 意思是说赵未彤一生无其他嗜好,在京都任官时,每当值班结束后,常常关起门来,放下窗帘,执持书本学习,没有一日离开过书。治学完全遵循程朱理学,专心研究心性之学,端正其本源。两次主持乡试,一次作乡试时校阅试卷的各房官,两次当会试时校阅试卷的各房官。
据莱阳南旺疃姜子建家藏的《莱阳世家科名录》(手抄本)载:赵未彤“曾官翰林院检讨,上书房行走,日讲起居注,官文渊阁校理,武英殿纂修,实录官总裁,詹事府左右春坊赞善,咸安宫总裁,实录馆副校,湖广道监察御史,工部给事中,户科给事中,巡视西域,北城察院,顺天府丞加二级,诰受通议大夫,致仕保定府莲池书院掌院。”“上书房行走”相当于宰相级。“日讲起居注”、“文渊阁校理”这个官职是帝王的老师。据说,嘉庆时期,他给幼时的道光皇帝当过老师。有一次,小皇帝背书背不过,他打板子,皇太后心痛为之求情,老师不听。皇太后拉着小皇帝就要走,嘴里念道:“念书是皇帝,不念书也是皇帝!”老师听了不客气地说“念书是明君,不念书是昏君!”太后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赔礼道歉,令小皇帝好好读书。赵未彤退休告老还乡后,在自家修建了一座楼,名曰:“视稼楼”,意思是归农看庄稼,视家楼村名由此而得。有的说是在其府第悬挂当时由一江南状元题写的“太师第”匾额;有的说悬挂的是由道光皇帝为其书写的“老主同年少主师”匾额。赵府门前是莱阳西去济南府的官道,其家门口还建牌坊一座,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题额。路人见之,好不威风,这个故事,在山东莱阳广为流传。
赵氏家族为望族,从唐朝开始在莱阳定居,成为跨越唐宋金元明清六朝的世家大族。金皇统六年(1146年),赵植、赵格兄弟同榜高中进士。明崇祯十年(1637年),赵士骥中进士。清顺治九年(1652年),赵士骥长子赵原中进士。康熙十一年(1658年),赵士骥三子赵崙中进士。乾隆时,赵午彤、赵未彤兄弟先后中进士。嘉庆时,赵时为进士。
赵未彤的父亲赵起杲(1715—1766),字清曜,号荷村,贡生,官至严州知府。他首刻《聊斋志异》,后世谓之“青柯本”。《聊斋志异》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文学名著,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山东淄博人,蒲公一生贫困潦倒,坎坷不遇,书成之后,无力刻印,此书只能以手抄本流传。“青柯本”为《聊斋志异》三大版本之一,是最早也最接近原稿的版本。1978年出版的张友鹤先生辑校的三会本《聊斋志异》就是以“青本”为底本来校勘的。赵起杲生平喜读《聊斋》,四处搜罗,先睹为快。他为收集《聊斋志异》原稿,编辑成书,历时十余年,竭尽了心血,耗尽了家财。乾隆三十年,精选十二卷先行刻印,余下四卷未刻完猝然去世。后在朋友鲍廷博等努力下,终于告成。赵起杲为这一古典名著的流传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赵未彤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不知《莱阳县志》为什么没有为其立传。据莱阳史志办主任董明奎介绍,至今没有发现赵未彤的传记和墓表。有关赵未彤的史料记载很少。1900年,英法德意四国联军入侵保定,莲池书院被焚,有关赵未彤的资料更是无处查询。以上是关于赵未彤的传说,是为野史,待有识之士考之。
(刊于《保定日报》2010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