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议初中英语读写结合的必要性及可操作性

(2017-04-30 17:07:32)
标签:

教学反思

分类: 科研任务

  要:读写结合是有效突破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瓶颈的出路。本文阐述了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弊端,提出“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教学理念。并在解读新课标的基础上,结合人教版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文本为例,探讨采用读写结合的必要性及如何在阅读教学中积极挖掘写作要素,做到读写相长,以切实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阅读与写作是英语教学的两大重要内容。但在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既没有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提供太大的空间,也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魏斯绵曾这样描述英语课堂:“教师把主要课时用在阅读教学上,部分投入到听说训练上,而写作教学则被挤出课堂之外。学生没有机会在课堂上接收系统的写作方法指导和及时地进行输入输出的转换练习。”而2011年版的新课标和2015年的中考考纲都明确指出要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并以此为依据对2015年的中考英语试题题型做了相应改动,增加了任务型阅读,由以往的四篇阅读到如今的五篇阅读,并增加写作的分值。再反观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中关于写作教学的编排体系,其用意不言而喻,即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提高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一、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与弊端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和写作教学观,在教学中存在以下误区:

1、重词汇,轻阅读与写作

许多教师把英语教学等同于词汇教学,把阅读课上成了词汇课和语法讲解课。比如说有不少教师在开始教授新单元之前,先花一节课处理词汇表,然后匆匆过一下阅读文本,踏踏实实地讲语言点,接下来会有不少填词练习和选择填空练习等。上述做法将文本与语言剥离,减弱了学生的篇章意识,更谈不上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了。

2、重阅读,轻写作

部分教师对阅读相当重视,巧设语境,精心设计每个环节,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阅读教学上,却完全忽视了文本承载的话题,语言,写作方法等功能信息对写作的促进作用。长此以往,学生也错误地认为学英语就是学文本,更不会联想到文本对提高写作有帮助。其结果就是学生看到英语写作就会麻头皮,不知从何下手。更有甚者,有些教师让学生通篇背诵阅读文章,学生的写作水平依然低的可怜。真是耗时耗力,却收效甚微。

二、理论上论证读写结合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他们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显然,作为语言输入的听和读与作为语言输出的说和写应当是有机统一的。顾素芳指出,“从某种层度上看,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读可悟写,写亦可促读。阅读是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过程,是掌握词句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阅读的积累,写作犹如空中楼阁。写作是阅读的巩固和延伸,是将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语言知识调动起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缺少写作训练的阅读也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向文本要写作素材,读写结合,这是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徐浩,高彩凤认为读写结合对写作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流利性和语法复杂性的发展,以及写作抽象思维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品鉴文本,揣摩文本,与文本对话之后进行语言输出,收获的不仅是阅读理解力的提升,还有文学欣赏力,书面表达力的飞越(武惠仁,2013)。新教材增加了阅读量,所选文本内容都很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内容丰富,语言地道,构思巧妙,是学生写作的极佳范文。

三、实践中如何操作

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的阅读文本为例,论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掘文本中的写作素材,指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设计思路,为读写结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微观上具体到某一个或某两个课时,灵活采用先读后写(以读促写)或先写后读(以写促读)的方式,把读写作为一个整体展开教学,最终达到读写相长的目的。

1、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和《课标》,梳理教材中的读写素材,加强对读写结合教学的认识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有必要把初中三年的英语教学当做一个整体,结合《课标》,找出每个单元围绕的话题,划分归类,再对照《课标》中的写作要求,找出读写结合教学的可行性。修订后的人教版教材为了强化写作训练,将原教材每个单元中要求学生一个课时完成的阅读和仿写任务一分为二,改为在两个课时完成,以保证阅读理解的充分性和仿写过程的完整性。为何要做如此改动,不就是为了便于教师操作以更好地进行读写结合吗?下面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我们都知道人教版新教材的七年级下册第十一和十二单元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都是关于学校旅行及度假的,所选文本大都以日记形式

述旅行经历,同时进行一般过去时的学习。看下表

单元

Unit 1

阅读素材

two diaries about holidays and vacations

写作素材

write a travel diary

读写结合要求

能仿写度假经历题材的日记;

能准确用一般过去时写日记;

能运用时间线索来安排日记内容

《课标》要求

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

    如表格所示,修订版八年级教材上册第一单元最后两个课时中,阅读的素材是两篇叙述度假经历的日记,而写的任务是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旅游经历的日记。显然,阅读素材无论在语言上还是结构上都可以迁移运用到旅游日记的写作中。此外,日记作为一种有固定格式的短文,正好与《课标》中学生“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的要求相匹配。

通过这样的梳理。教师对整个教材中的写作素材就有了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每个单元编排特点的认识,有利于教师对教材的有效使用和开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聚焦文本语言积累,丰富写作储备,深层解读阅读文本,确保以读促写

以话题为中心组织语言具有特定的语境要素,容易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因而便于学生做到整进整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习关于朋友的三篇文章中有不少好句,教师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领悟那些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坚持积累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当中,定会给文章添色不少。与此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以便为随后的写作做准备。解读文本时,读者需要从整体理解文本入手,辨别体裁,解读内容,分析段与段、句与句、观点与观点之间的衔接方式、逻辑思维的连贯方式以及语言形式方面的内在联系。以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首先让学生阅读文本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列出一些问题,如下:

What was the event? (Who was in the story? When did the story happen? 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 )

What was his father doing before the rainstorm came

How about his mother ? What was she doing ?

What were the family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

How did the writer feel when the rainstorm came?

How was the yard after the rainstorm?

What did people do after the rainstorm?

在核对答案的同时,教师帮学生梳理出故事提纲,之后师生共同归纳出记叙文写作的提纲(who, when ,where, what, how)。在进行这部分的阅读教学时,教师是基于写作目的来进行活动设计: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来获取文本信息,同时品味其中的目标语言,即可以用包含过去进行时的时间状语从句来叙述故事;另一方面,通过设计的问题与学生一起归纳出记叙文写作的提纲,学生既了解记叙文体的行文特点,也体会到了文章谋篇布局的结构美。如此,学生在享受话题探讨的乐趣的同时,自然轻松地掌握了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完成课本上的习作任务。

在这样的课堂中,阅读材料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用可见一斑。学生通过阅读学会了列提纲、抓要点,学会了合理安排不同体裁文章的结构,逐步锻炼了英语写作能力。

教师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以各种写作方式来拓展学生的写作能力

注重研读文本,发现文本空白,给文本续尾是拓展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之一。如九年级用情态动词表示推测这一单元中的The Strange Event In Bell Tower,教师在文末设疑,让学生补充空白,疑出精彩,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开展先写后读活动,达成以写促读

众所周知,语言的输出是以输入为前提的,殊不知有目的的输出也能带动有效的输入,从而达到“以写促读”的效果。在一定条件下,采用“读前写”的方式,能有效促进输入和输出。因为“写的意义并不全在于写作本身。写既是读的成果,更是理解和重塑读的过程”(张伊娜,2013)。读前写的任务能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在真实自然而完整的语境中学习语言知识,同时其也有利于学生反省自己和他人的语言学习,提高其语言形式的准确性。如八上第二单元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Section B部分关于学生空闲时间活动的调查报告,我调整了书上的编排,先呈现给学生图表,让学生依据图表及老师所给例句,完成报告,再将阅读材料作为范文,让学生比较习作与范文的差异。此时“阅读材料不仅是教的蓝本,读的范本,更是写作的范文”(顾素芳2013)。在学生比较时,让学生感悟文本的谋篇布局,找出文中的一些连词,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这样,《课标》五级写作要求“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体现。

四、结语

文本特点是读写结合的起点,阅读与写作又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两大重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话题、内容、结构、语言、思想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写作训练。要让读和写成为教学常态,要抓住每个让阅读生成写作的契机。如何让读和写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最终达到双促双赢的目的,我们每个初中英语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争取找到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魏斯绵 2013 浅谈“以读促写”

[2] 教育部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3]顾素芳2013 立足文本,随文练写

[4]徐浩,高彩凤2007 英语专业低年级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5] 武惠仁 2013 让阅读嫁给写作

[6]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科书 英语 七、八、九年级Go  For  It

[7]张伊娜 2013 读写结合应成为我国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落脚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