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讲座|朱自强:儿童阅读与心智意义的建构

(2020-12-29 11:43:05)
标签:

教育

阅读

讲座

2020年11月20日-21日,远川教育特邀儿童阅读领域权威专家、儿童阅读推广人、名师及名校长组建最强指导团队,在成都市新都区巴德美际学校开展以小学“整书阅读”为主题的儿童阅读指导专题研修活动,以帮助教师掌握统编教材整书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童书解读的基本策略。朱自强教授带来专题讲座:儿童阅读与心智意义的建构。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aMTCeRJFNcKAEKAxu6jN2XCpu6OhkiahSGthcfFqKvNfWCicFK6hu90L7KNlK8PM3bdmLZLmsJiaJsytA7G2s32A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朱自强

著名儿童阅读课程研究专家

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记录:李淑利


1

语言是什么


1、“工具论”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叶圣陶先生也是“工具论”的提倡者,他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用来达到一个目的的。比如锯子、凿子、刨子是工具,是用来做桌子的一类东西的。”(《认真学习语文》,《文汇报》1963年10月15日)把语言比喻成“工具”,意味着把语言看能一个先于自己想要达到的那个“目的”而存在的事物,就像一个木匠要打一个桌子,先要有斧子、锯子、刨子这些可以供他拿在手上使用的工具一样。在全程判断意义上,语言不是工具,不是手段,因为语言不可替代。


2、“建构论”

在“工具论”这种语言观、语文观的对立面,我所建立的是“建构论”的语言观和语文观——语言是人类心智世界的建构物,创造物,语言在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传达信息(含交际)、认识世界、表现心灵这三个功能,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获得用语言建构,创造意义,进而发展健全的心智世界的能力;获得用语言来传达信息、认识世界、表现心灵的能力。语文教育者通过对具有建构性、创造性的语言的学习,发展学生心智的一种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创造灵性的人。——朱自强《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


现在我在给大家作报告,如果说电脑没电了,我还可以和大家沟通吗?可以,可以用笔用纸;如果没有笔和纸,那该怎么沟通呢?我可以用杯子里的水写字,表达自己的观念,这足以说明语言并不是简单的工具。


3、“言语观”

“语言无愧为一种原始而不可或缺的媒介,它使我们成为人,保持人的特点,事实上还定义了人的含义。”——《娱乐至死》


关于“语言的一般性和特点”,最先提出的“语言左右思想”的语言理论家,普通语言学的奠基者洪特堡是这样论述的——“没有语言,就不会有任何概念,同样,没有语言,我们的心灵就不会有任何对象。因为对心灵来说,每一个外在的对象唯有借助概念才能获得完整的存在。而另一方面,对事物的全部主观知觉都必须在语言的构造和运用上得到体现……但个人更多地是通过语言而形成世界观……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一种特殊的世界观”——《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2

阅读,不是什么?


阅读是什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首先对阅读要有一个清晰的、到位的了解,但是我所看到的是小学语文教学在很多教育专家那里语焉不详,都不太正视这个问题,而殚精竭虑地去思考,去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人少之更少。


1、阅读,不是识字

 有一位语文教育专家在讨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这一问题时提出了以下观点:


识字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低年级词语教学的任务

低年级朗读指导

低年级说话能力培养


有没有问题?我认为这是有问题的,低年级难道不需要阅读教学吗?难道不需要孩子们在阅读中获得词语吗?


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低年级的难度最大。很多人以为低年级阅读不重要,反而是识字重要。所以我认为阅读才是低年级里最重要的教学,在阅读中识字。


例:

在低年级阅读绘本时,很多人用指读法,我觉得这个是不对的,因为指读时会使儿童只关注字,而不能关注书本的意义。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大人一字不差地给孩子把故事读完,孩子观察绘本图画。有一天孩子会自己翻开绘本,此时,孩子的脑海中会反应出大人当时读的内容,他会对着文字回忆、思考、学习、记忆。这个过程是高级的思维过程,他会推理,他会思考,他会加工信息,这和大学教授做学术论文并无差异。


古德曼在他的阅读理论中持续地批判忽视建构意义的传统阅读观念:“这本书以及其他基础读本的制作者所抱持的出发点是语言只是一堆单字以及学习阅读等于学习单字。”——Ken  Goodman《谈阅读》


“这类读本的假设是,只要单字一直重复出现,学生就能学会,而文法和意义一点也不重要。”——Ken  Goodman《谈阅读》


2、阅读不是背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是什么词呢?(形容词和成语)过去的好词好句是有问题的,在好的文学作品里,好词是形容词和成语吗?不是的。


例:

和孩子吃完晚饭去楼底下散步,孩子会说:“我们下去溜达溜达。”没有专门的训练,在合适的情景中孩子就能使用一些词语。

童诗

《笑了》

哥哥饿了,妹妹哭了,弟弟尿了,爸爸急了,妈妈说“我来了,我来了” , 大家笑了。

《缠》

藤儿去缠树,藤儿去缠草,藤儿去缠谁,是想和谁好,草木都怕它,可惜没长脚,要是长了脚,个个都想跑,不是不友好,缠的受不了。


好词好句在哪里?没有,非常哲学,这就是现象和本质的联系,并且直奔本质,这样的诗人本身就是一位哲学家。薛卫民老师著有一本书—《罗语》,写得非常有趣,里边的语言非常有创造性。“脚踏两只船”的是什么意思?是因为没有长第三只脚,所以只能看着船离开。“把柄”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好东西,所以不想被别人拿走。


 《时间》作者:台湾小学生

上课时,时间像个瘸子,走路一拐一拐的;

下了课,时间变成短跑选手,忽忽冲了过去。

(童诗引爆全场)


学习是为了考试吗?学习是为了获得语言的能力,而语文学习,更是为了获得运用语言的创新能力。


阅读不是背好词好句,而文学中好词的表现是动词。我们需要重视的不是单摆浮搁的语言知识的学习,如记住词语的结构是AABB还是ABAB,而是发展建构语言的创造能力。


3、阅读不是要求标准答案

“全、对、好”


例:

在某次听口语交际课时,课堂上老师让孩子们说话,说的不一样的全部被老师纠正为统一标准答案。

问题:“(你)吃饭了吗?”能不能说成“你吃了吗?”“吃了吗?”

回答:“我吃饭了。”“我吃了。”“吃了。”“嗯。”


“妈妈钻进冰箱找东西。”孩子在课堂上这样说,而老师硬是要纠正为“妈妈打开冰箱找东西。”试想下,冰箱比较大的情况下,是不是可以头伸进去要看呢?


“我的同桌很可爱,脸长得像个大冬瓜。”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了童趣的句子,而老师却要纠正为“我的同桌很可爱,脸长得像朵花。”


这样的教学下,大家的思维都是一样的,孩子们思维的创造性得不到好的发展,可以说连自我都没有了。


3

儿童(包括一岁的幼儿)为什么会阅读?


斯坦尼拉斯.迪昂指出:“人们曾认为,婴儿眼中的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无比混乱的谜团。”人们认为儿童的脑极不成熟,而且不具备组织性。因此需要大量的信息输入和多年的统计学习才能形成一个框架。然而,近来的研究否定了这一过分简化的“建构主义”,当然,脑的可塑性一直会持续到青春期,这增加了学习和教育带来的变化可能性。然而在生命的第一年,将来阅读中会用到的两个主要能力就已经形成,即言语理解和恒常的视觉识别。


其实,除了迪昂所说的“言语理解”和“恒常的视觉识别”,促使婴幼儿能够阅读的还有其他的主要能力……古德曼在《谈阅读》一书中,一再强调的一句话是“你从文章中读懂的意义取决于你带到文章里的意义。”也就是说,读者在建构一篇文章,一本书的意义时,与作者写下的文本意义相比,读者带到文章里来的意义,更具有意义生成上的决定性。


阅读除了需要具有言语理解和视觉识别,我认为,还需要具有——生活经验、记忆能力、类比能力(上学就像爬楼梯)、因果关系、道德判断能力(如善恶),通过阅读,就可以发展这些能力。


1、阅读需要生活经验

儿童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只是大人在生活中不注意。


例:儿子小的时候,我和左老师一起带他出去,儿子在公园的树底下认真地观察蚂蚁。


2、儿童是哲学家

儿童是有推理能力和类比思维的。


例:

有一次和我儿子去公园玩,因为那段时间在研究儿童心理,想认真观察下孩子。在那段时间里给儿子讲了《大灰狼和小红帽》的故事,我想躲到树后边看儿子要是找不到我了,会怎么办?不料,最后从树后面出来的我被儿子说:“爸爸,像大灰狼在想坏主意呢!”儿童到底有没有理性思维呢?

一个五岁的女孩在学阅读的时候对她的爸爸说:“我真高兴我们有字母。”爸爸问:“为什么?”女孩回答说:“如果没有字母,就没有声音;如果没有声音,就不会有单词;如果没有单词,我们就不能思考;如果我们不会思考,也就不会有这个世界。”

两岁半的小鹤在左老师亲子共读的陪伴下,在读《丁丁历险记》,书中刚果有传染病——鹦鹉热病,而小鹤在咬书上的鹦鹉。左老师问小鹤时,他说:“鹦鹉有传染病,我怕它给小雪传染。”画着的是鹦鹉,但代表着传染病,这里表明它已经有推理的能力,也有善恶之分。


4

谈理性思维与深入阅读


通过深入阅读获得创造性的能力,儿童阅读推广需要深入阅读。


我在《儿童阅读教学教法》提出深入阅读,我们能获得建构意义的理解力,包括思考力、推理能力等。比如,推断含义,推倒事实,最后都是超越了阅读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阅读问题是孩子们在阅读中如何养成思考的能力,阅读的建构意义,是创造性心智活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