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很多人在看研究报告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国内的券商很少出评级为“卖出”的研究报告。那么,事实上评级为“卖出”的研究报告真的很少吗?为什么券商不太愿意出评级为“卖出”的研究报告?
很少有评级为卖出的研报?
去数据库里搜了一下研究报告,筛选出卖出评级的,很遗憾,要么是国外券商对A股给了卖出评级,要么是咱们国内券商给海外上市公司卖出评级,国内券商给A股卖出评级的,还真真儿是少见。比较符合题主意思的大概是下面这几个: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364379139db5e5f4450045b9b7e45b3b.jpg
可是我都打开看了一下,一般是公司暂时符合了券商研究所给出的既定买入价格,或者碰到了无法规避的系统性风险,分析师才会建议卖出,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
作为以追根溯源为乐趣的天蝎菇凉,给出上面辣么无趣的答案简直感到羞愧!!不妨换个角度找找,当上市公司遭遇一些惊天动地的故事,分析师会不会因此给出卖出评级呢?
以2012年11月酒鬼酒塑化剂风波为例,食品安全问题向来会对食品饮料行业造成致命性打击,辣莫,此事出来之后,分析师会不会一致看空酒鬼酒呢?整理了一下这个事件窗口期内所有酒鬼酒的研究报告,绿色为给出卖出评级的报告,在事件发生的2012年11月,仅有两篇报告马上给予酒鬼酒卖出评级,UBS瑞银及还有一家是外资券商,事情发生后竟然还有多家分析师给了增持评级,部分稍微业界良心点儿的,给了中性,类似于无法表示意见,反正我不想说话,你打我呀,哈哈哈~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1e4f5c531111ab2c173c43e3c0762ec3.jpg
为什么少有评级为卖出的报告?
利益相关:二级市场行研,暂时在券商研究所
卖方研究员的研报,基本都是增持和买入为主,中性都不算多,卖空报告就非常少(外资除外)
根本的原因还是:
1.卖方研究员的主要收入来自于买方交易佣金派点,在卖空机制不完善的我国,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推荐股票(路演),让甲方买入。既然是推荐,自然是以买入和增持为评级。写卖空或者中性报告并不能增加他们的收入。(当卖方研究员希望买方换股票,只需要再推荐其他标的即可,也不用写卖空报告)
2.卖方研究员日常工作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和上市公司打交道,涉及调研,询问一些重要信息(关系好坏很重要,比如未来的收购计划等等等),牵线搭桥投行业务。因此,卖方研究员非常看中和上市公司的关系,上市公司的股价推高或者在高位,对上市公司是有利的(股权收购,增发,股东减持,员工持股,股权激励等等等),写卖空报告会导致卖方研究员和上市公司关系变的比较糟糕。
因此 去年我看到伊利的卖空报告的时候,是大跌眼镜的。
首先国内的卖方出中性报告,大部分原因是,希望买方知道我还在覆盖这个公司,但是又不建议你们买,但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来问我。(让客户知道自己覆盖很重要,因为买方都在多个券商有席位的,卖方研究员覆盖的多,会有收入优势)。
而卖空报告,我认为会出现则需要每个都分别讨论,我这里的卖空报告的例子也实在是少(不用考虑外资卖方的,外资卖方的报告更中立,更加不“接地气”),但是卖方研究员冒着和上市公司关系变差的风险写卖空报告,大部分是有诉求的。我想可能小部分卖空报告是研究员真的觉得这个标的不好(会被其他卖方研究员笑情商低),小部分可能是上市公司希望压低最近的股价,让卖方研究员帮忙,极小部分可能是卖方研究员和上市公司在接洽的过程中有不愉快。
最后,买方研究员会出卖空报告,那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买方研究员的收入和公司的收益高度正相关,不好的标的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