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隔代教育的比较研究述评
(2017-12-13 11:09:04)
标签:
西部素质教育中美隔代教育杂谈 |
祖孙两辈之间的隔代教育与父母子女之间的亲子教育共同构成家庭教育的两种主要形态,重视儿童成长过程中
祖辈的影响,对于隔代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中美隔代教育的内涵比较
中国的隔代教育定义较为统一,是指祖辈与孙辈生活在一起,对孙辈承担一定的或主要的教育责任,是祖辈对
孙辈实施的一系列教养行为的总和[1]。美国的隔代教育定义视角多样,尚无统一标准。社会角色理论认为隔代教育
的实质是两种社会角色间的互动,社会交换理论强调祖辈 和孙辈之间发生的功利性、情感性的交流活动,代际关系
理论将隔代教育理解为祖辈向孙辈传递知识和文化的过 程[2]。中国的隔代教育强调从父母的需要出发,祖辈代替成
年子女照顾孙辈,这与整个家族的责任感和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密切相关;美国则强调抚养者即祖辈的个人因素,包括对自己的身份定位、与孙辈的互动方式、与成年子女的地理距离等。
二、中美隔代教育的产生背景比较
总结促进隔代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因素,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第一,根深蒂固的家庭伦理观。中国人受儒家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普遍认同老人习惯含饴养孙。因此,祖辈替子女照顾孙辈是理所当然的事情[3];第二,高速的生活节奏。我
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庞大的工作量和严重的工作压力,致使年轻父母往往因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孩子乃至无法正常
抚养孩子;第三,独生子女政策下的隐性结果。随着国家独生子女政策的推广,独一代子女渐渐成为父母,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在育儿方面不知所措,需要长辈的帮助;第四,农村留守部落的直接后果。中国有大量的农民进城打工,导致农村家庭的“空心化”,而留守在农村家中的祖辈和孙辈,就成
为中国隔代教育的主要群体[4]。
在美国,隔代教育的兴起与二战之后家庭结构的变 化、多种族移民社会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二战之后,美
国主干家庭数量增多,祖辈在家庭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为 隔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美国人口出生
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家庭规模。在20世纪,人 口出生率从30.1%下降到13.5%。人口平均寿命从49.2 岁 上升到78.3
岁。因为寿命的变长,很多成年人会有三十年 或三十多年的时间去承担(外)祖父母的角色,这使祖辈成
为孙辈主要的抚养者和监护人成为了可能。此外,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移民社会,有很多不同的种族,每一个种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观,这为研究不同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角色的改变提供了一个比较的视角。以非裔美
国人为例,非裔祖父母往往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这种地位包括抚育下一代的任务,这是有利于非裔美国人的生存 与繁衍的。加之美国内战和19
世纪后期奴隶制被废除,非裔美国人适应了从南部农村到北部城市去工作,他们经常 会把孩子留给(外)祖父母来抚养,这也为隔代教育的发展
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三、中美隔代教育研究特点的比较
(一)中国集中于对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研究
我国关于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探讨主要包括以下 几点:第一,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由于正常家庭生活以
及父母关系的缺失,长时间与祖辈生活在一起,没有固定的 家庭教育环境,不易于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与价值观
等。第二,亲子关系淡漠。长期外出打工的父母缺乏与孩子沟 通的机会,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和关怀,无
法享受来自父母的照顾和教导,因此会形成淡漠的亲子关系。第三,人格发展存在问题。农村祖辈普遍受教育程度不
高,他们只能对孙辈进行“养”而无法进行“教”。另外,由于留 守儿童缺乏与父母的正常沟通,这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出现心
理上的问题,产生自卑、孤僻、任性、攻击性强等问题。第四,学习成绩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一方面,因为农村祖辈普遍
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辅导。另一 方面,由于农村条件有限,学校教育的硬件设备不齐全,师资
严重缺乏,客观上阻碍了留守儿童的学业发展。
(二)美国从地域和种族角度进行研究
第一,从地域角度进行的研究。①对农村与城市地区的比较研究。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承担隔代教育的多
是白种人。农村地区的老人比城市中的同龄老人收入低、生活贫困,加上其他因素,导致更多老人成为孙辈的抚养者。②农村与城市地区祖辈的健康问题。佐治亚州(Georgia,简
称GA)的一个典型干预项目“成为健康的(外)祖父母”(Project Healthy
Grandparents,PHG),对农村与城市地区中担 当孙辈抚养者的老年人进行了全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健
康问题是祖辈在抚养孙辈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呼吁要通过 家庭合作来促进并保持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方式,尤其是对
健康问题的预防。第二,从种族角度进行的研究。①隔代教 育现象在不同种族中具有普遍性。虽然祖辈主要承担照顾
孙辈的现象在非裔美国人中更流行,但是在美国文化多样的群体中,这种由父母之外的亲人尤其是(外)祖父母照管孩子的现象已经不足为奇了。②非裔美国人中的隔代教 育。就整个美国来说,非裔美国人的家庭在以(外)祖父母为
主导的大家庭里,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美国人口统计局(US Bureau of the Census)2002 年指出,全国有1.3
亿的儿童是由(外)祖父母照顾。其中,非裔美国人的家庭所占比例最大 为12%,拉丁美洲人是6%,白种人仅占4%,此外,在一些
贫穷地区,非裔美国人的比例更高,达到20%~50%。而且,来自农村的、低收入的家庭里的单独的非裔美国人,在祖
辈主导家庭(Grandparent-headed Families)成长起来的比
例相比其他种族会更高。③隔代教育在不同种族间的比 较。在对亚裔美国人和白种人的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进行
分析时发现,责任和习俗是不同文化的隔代教育中两个突 出因素;在对拉丁裔美国人和美国原住居民两个群体中有
隔代教育行为的老年人进行对比研究时发现,资金问题以
及孙辈健康是他们共同面临的问题。此外,美国原住居民认为拥有合法的抚养权是很重要的,而拉丁裔美国人在孩
子的医疗方面缺少充足的资源。对于隔代教育给孙辈带来的影响,拉丁裔美国人主要从家庭和教育的角度影响孩
子,而美国原住居民则是从文化认同方面产生影响。
四、中美隔代教育的比较小结
(一)隔代教育产生的背景环境不同
我国的隔代教育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对于祖辈来说, 孙辈是家族的延续和希望,因此,对孙辈的照顾除了客观
要求之外,也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意愿,乃至责任感。总体而 言,我国隔代教育的产生是在相对平稳的社会背景之下,
孙辈较少受到父母的不良对待,童年经历也相对较安全, 他们与(外)祖父母的接触是在健康、稳定的家庭结构里。
此外,我国的留守儿童是隔代教育的重要群体,是城市化 进程的结果。中国的隔代教育是随着社会发展自然产生
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和特点,是社会 的侧面写照,具有时代性。相比之下,二战后的美国,社会
问题日趋严重,包括药物滥用、监禁、心理问题、暴力、冷漠、经济困难和艾滋病等,在这种背景下,祖辈的角色发生
重大变化,逐渐成为家庭中照顾孙辈的主要抚养者。因此, 美国社会隔代教育的对象,即孙辈,很多都有着行为问题、 创伤经历等。
(二)隔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不同
我国的政策制定和非营利机构等对隔代教育的关注比较薄弱,学术研究中虽然对隔代教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
对实际活动的指导性不强。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隔代教
育受传统观念影响严重,没能得到合理的认识,其作用发挥有限,老年人没有获得信息和资源的有效途径,自我关爱意
识不够,这些都限制了隔代教育的发展。
在美国社会,隔代教育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在不同种族 和不同地区之间,隔代教育现象愈发普遍。无论是政策支
持,还是官方与非营利组织,乃至个人和学者,都为隔代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今的美国社会把这一现象作为重要
的社会热点和研究主题,大大促进了隔代教育在美国的发展和相应支持体系的完善。
五、对我国隔代教育的建议
(一)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隔代教育既可以 减轻成年子女抚养孩子时的经济、时间和精力等负担,也可
以使相对精神生活缺乏、价值感降低的老年人找到实现自 身价值的新途径,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着积极意
义。因此,为隔代教育提供适当的政策支持,通过官方的保 护性、支持性措施促进隔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
义。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可运用学术研究的代表性理论成果,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框架,做到有据可依,以制定出可行的、科学的政策。同时,政府与形成一定规模的福利机构相合作,通过官方手段支持非营利机构的发展,提供引导性的政策扶持,为其发展减少阻碍,鼓励相关机构在隔代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二)高校与社区合作
首先,通过增加高校的相关课程、实习经历和专门培训等,增强学生对隔代教育的关注,从理论储备上为日后的服
务工作打下基础;其次,社区是隔代教育发生的重要场所, 很多城市的老年人对孙辈的照顾都是在小区里,社区部门
可以组织老年人团体,相互支持、分享经验,邀请专业人员对该群体进行教育和培训,结合社区具体情况,为老人们提
供尽可能多的信息来源和实际帮助;最后,高校与社区结合起来,社区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生为社区提供有价值的
理念,学者也可以对社区进行研究,发展出有效的“高校—社区”合作模式,达到双赢的局面。
(三)转变传统观念,关注身心健康
在我国,一方面,血缘关系和家族观念,给祖辈照顾孙辈的行为赋予了一定的使命感,老人帮助成年子女照顾小
孩,被当作理所当然的现象;另一方面,如果遇到问题或难 处,祖辈会碍于长辈的面子,不愿向成年子女求助。因此,引
导人们逐渐意识到,老年人在照顾孙辈之外,也需要自己的 生活,也需要被他人关心,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对心理健康
的关注更不可忽视。祖辈在抚养孙辈时,也要顾及自己的幸 福感,要关注自己的情感、精神与物质需求,把单方面付出
的祖孙关系转换成双方互动、共同促进的双向关系。需要强 调的是,在转变观念的同时,也不可忽略我国的国情,血缘
关系在中国家庭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正确理解这种浓 厚的、相互依存的情感维系,使之适应家庭的具体情况,既
能减轻成年子女的负担,也能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我国应该主动借鉴他国宝贵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国情与现实需求,更好地发挥隔代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
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姗,陈小萍.隔代教育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2):63.
[2] WERNER P,LOWENSTEIN A,KATZ R.The meaning of
grandparenthood:A critical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M].Peview
Article,1998: 431-439.
[3] 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25(4):137.
[4] 李炎.农村“隔代教育”调研[J].四川教育,2003(1):20-21.
作者简介:李畅(1990—),女,汉族,吉林双辽人,助教,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