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西部素质教育
西部素质教育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98
  • 关注人气: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心谈话”在高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2017-11-07 11:39:04)
标签:

高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

西部素质教育

“谈心谈话”是加强辅导员和学生交流的工具和有效手段,是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助力学生专业发展的有力抓手,是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有效方法。但是,“谈心谈话”在一些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工作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思想政治观念薄弱,政治热情不高,自信心不足、自律能力低,厌学普遍等问题,让部分辅导员选择了分轻重缓急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造成了部分辅 导员只抓领导易见的行政事务,使得谈心谈话流于表面形式。另外,部分辅导员认为高职学生已经是大学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对自我行为可以完全负责,因而对学生产生盲目信任,对工作有了“无为而治”的错误观念[1]。这种错误的思想,导致辅导员将“谈心谈话”置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底层。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有必要对“谈心谈话”在高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进行探究。

一、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相辅相成

辅导员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承担着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服务育人工作。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师侧重于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两者的工作重心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个主阵地在课外,一个在课 堂。但无论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也不应该有严格的、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教育者必须因人、因事、因地而异,既要 遵守一定的原则,又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地进行教育,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2]。这就需要辅导员与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师形成合力,相辅相成,其重要的途径就是谈心谈话。首先,“谈心谈话”可以弥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 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时发现,理论在哪里,导向就在哪里,收放的尺度没有多大空间,影响心灵的事情,不只是课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入脑、入心灵,必须靠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轮子带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了解学生,与辅导员沟通,对个别学生进行谈心谈话。其次,辅导员作为第二课堂的主要责任人,为了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强调的 主流价值观入脑、入心灵,还要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深入的谈心谈话。通过 “谈心谈话”,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相辅相成,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真正、全面地入脑、入心灵。 

二、引导被卷入亚文化群体的高职学生正向发展

高职学生处于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青年时期,很容易受到亚文化的影响。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以非主流的形式对传 统的社会文化进行非暴力抵抗,具有对成年人社会秩序的 颠覆性,实现个性的张扬、心理上的逆反和对传统文化的反 抗。这种背离,消解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甚至危害社 会。而这种逆反在一定程度上源于青年人的话语权、主体性 未被社会认可[3]。通过辅导员的谈心谈话,可以在一对一的思想碰撞中,发现、重视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的话语权得到保护,主体意识得到增强。受亚文化影响的学生,无论课内课外,都以一种非主流的方式体现着他的“另类”,如果不正 面引导,势必会造成其他同学跟风的“涟漪效应”①。对待这类学生,仅靠课堂教育远远不够。任课教师对这类学生的关 注毕竟有限,需要辅导员在课外进行个别关注,还要不断地、深入地“谈心谈话”,让这些浮躁不安的心静下来,接受 严肃、庄重的主流文化的洗礼,让思想政治教育所强调的主 流价值观,唤起学生内心的共鸣,使学生朝着我们设定的方 向发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谈心谈话过程中,常规的教 育手段对他们来说已基本失效,应以非主流的、意想不到的 方式激将他、反驳他。这时,苏格拉底式的“产婆术”就显得 尤为重要;而且,要把学生潜意识里的东西挖掘出来,感化他,让他们受到重视和鼓舞。除此之外,影响心灵的事情不 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发挥他们的特长,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正向发展。

三、有效地规避学生心理安全风险

“谈心谈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个别心理辅导过程,可以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提高对未知事物的敏感性,让学生的心 灵得到释怀,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积极心理学观点认为,乐观能够让人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看 待过去,对未来充满向往,即使遭遇一定的挫折,仍然会继续保持乐观自信的态度。将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高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素质并不稳定,心理抗压能力很弱,难免因遇到困难和挫折造成悲观失望的情绪,甚至放弃自我。辅导员肩负着心理指导教师的角色,应掌握心理咨询方面的技能,并熟练地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的“谈心谈话”,即运用心理咨询方面的技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咨询和引导,使学生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减少自杀事件发生的几率。辅导员了解学生的途径有很多,可以通过学生平时的表现、他人的评价等来实现。但最好的方式还是面对面地谈心谈话。通过谈心谈话,观察学生的语言、表情、姿态等,了解 学生的心理特征,判断其是否处于心理健康状态。对于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根据严重程度,再做出不同的处理。对于大 部分处于不健康心理状态的高职学生来说,他们十分需要辅导员的关注和鼓励。这种关注和鼓励,可以通过谈心谈话 来实现。一般地,选择自杀的学生,一方面是自身心理有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外界事物的刺激,同时又缺乏与同学、教师的沟通交流,一时心理抑郁造成了悲剧。如果辅导员重 视与此类学生的谈心谈话,了解情况,运用周围的有效资源,比如,资深心理咨询师、学生的亲人、朋友等的帮助,大 部分情况下,是可以避免学生的心理安全风险的。

四、促进辅导员自身能力的发展

“谈心谈话”集劝导性、艺术性和辩论性为一体,是双向交流的过程,使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更加贴近学生的 实际,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感化教育,帮助了他 人,成长了自己。首先,辅导员的沟通技能得到提高。辅导员通过与各种心理特征的学生交流、辩论,锻炼了口才,将表达 的艺术运用自如。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辅导员每一次 辩论的成功,就是一次灵魂的撼动,正是辅导员通过沟通交 流展示了其语言魅力、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成为学生对辅导员折服的影响因素。其次,辅导员的心理咨询技能得到锻炼。谈心谈话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也是心理咨询的过程。辅导员通过谈心谈话,学习并锻炼了心理咨询方面 的技能和技巧,还可将这些个案记录下来,形成工作总结,并 加以整理、提炼,将是很好的心理咨询研究素材。最后,辅导员了解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辅导员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需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是否了解自己的学生,是辅导员的基本职责和基本 能力的体现。对于了解学生的先例,我国古已有之。古代教育家孔子善于了解学生,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知人励品”三条途径。如何实现这三条途径呢?那就是沟通,因为沟通是心与心的桥梁。我们的辅导员重视经常性的谈心谈话,可谓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人生导师。通过谈心谈 话,辅导员对未知事物的敏感性、应变能力增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预见性也就越准确。

五、有利于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和能力获得认可

首先,“谈心谈话”作为一项制度被确定下来,是辅导员进行“深度辅导”的必由之路,也是领导非常重视的一项制度。了解一个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可以从辅导员的谈心谈话实践和记录出发。谈心谈话是作为辅导员的一项职责被确定下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4号)2006年7月23日《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辅导员工作职责第二条明确规定: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 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 和精神境界。由此可见,国家从制度层面对辅导员的“谈心谈话”工作有了明确规定,体现了“谈心谈话”的重要性。既 然顶层设计重视“谈心谈话”制度,就会把“谈心谈话”作为辅导员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的重要抓手,自然有利于辅导员 工作态度的关注和认可。

其次,在辅导员处理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时,领导一 般会对其进行关注和跟踪处理,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自然就展示了出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4号)2006年7月23日《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三条,要求辅导员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谈心谈话正是了解学生的有效途径。如果不重视“谈心谈话”,校园矛盾冲突、突发事件、安全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将应运而生。了解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不光看辅导员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实干,还要看其软实力,即其自身的能力素质、避免了多少安全风险及是否真正充当了学生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等。“谈心谈话”工作能够避免学生的安全风险,是辅导员关心、爱护学生的真实表现,更是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最好体现,有利于辅导员工作能力受到关注和认可。

综上所述,了解学生、规避风险是辅导员“谈心谈话”最 重要的作用。法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逆境 当然是一个了不起的先生,但是,他索取的学费太高,而你 从中获得的收获往往得不偿失。况且,没等你从这些姗姗来 迟的教训中学有所成,运用它们的时机却转眼即逝了”[4]。

因此,辅导员应抓住时机,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黄金时代,重视“谈心谈话”,让学生能避免逆境、走出逆境,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注释: 
①涟漪效应:教育心理学中的名词,当学生违反规则时,教师没有加以制止或者制止方式不当,反而会让其他学生模仿不良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戈弋.高校辅导员队伍软实力提升的途径:基于辅导员谈心谈话技 能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6(20):86-88.
[2] 李海峰.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J].高教探索,2005(3):77-78. 
[3] 李海峰.当代青年亚文化的形成?特征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分析[J].高教探索,2009(1):112-114.
[4] 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M].张驰,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73.

作者简介:冯梅(1981—),女,汉族,重庆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来源于《西部素质教育》期刊2017年第18期

投稿邮箱:zzs@xbszjy.com
官方网站:www.xbszjy.com
微信公众号:xbszjy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