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2016-07-29 17:39:40)
标签:
教学教学经验教育教育经验西部素质教育 |
一、利用前概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
科学的前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内容前,原先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但不一定正确的概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前概念设计情境,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比如,在讲授“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教师可创设情境:先出示一个浮在水上燃烧的蜡烛,让学生猜测若用杯子把蜡烛压到水底并被水完全浸没,蜡烛还能否继续燃烧。学生原有的概念是水火不容,水会把火淹灭。在学生对这一答案很自信时,实验结果却是蜡烛依然能在水中燃烧。科学的事实与学生原有概念发生了矛盾,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被调动起来,“水火不是不相容吗,为什么杯子中的蜡烛依然能在水中燃烧呢?”这类问题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教师可趁机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性活动。
二、直入观察主体,明确探究目的,提高探究效率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较弱,有意观察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往往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造成探究性活动的低效。所以,教师在实验前要让学生先明确观察对象,带着问题观察,不仅要看,还要思考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并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现象。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才能有针对性,实验的效率也才会提高。
在“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中,笔者采用先猜测后验证的探究模式。先准备两个去底的矿泉水瓶,一个瓶盖上有孔,另一个瓶盖上没孔,瓶内同时绑着一个小塑料片,让学生猜测:“将两个矿泉水瓶底部同时压入水槽内,会分别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的答案都是“瓶内的小塑料片情况可能会不同”。如果进一步猜测塑料片的具体情况,学生则有不同的想法。学生猜测的对象都指向塑料片,是因为笔者明确提出实验观察的对象———两个小塑料片的情况。学生带着观察目的,亲自动手将矿泉水瓶压入水中,就会观察塑料片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就不会被其他无关的因素所影响。观察中需要进一步思考哪些因素影响塑料片的静止和上升,在这个过程中什么不变,什么变了,并根据沉浮情况发现规律,从而验证自己的猜想,再用已有知识去解释所看到的现象。
三、关注学生探究的自主性
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强调对实验操作过程的讲解,教育学生应当注意的实验步骤、器材,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详细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最后通过学生得出的实验结果,做出实验结论。现代教育改革要求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知识。仍以“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为例,在学生第一次观察到塑料片一个不动而另一个上浮时,笔者通过让小学生自由思考讨论,看看能不能通过刚才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实验来控制小塑料片的上升速度。学生经过热烈的思考讨论后,做出了各种假设,有的学生觉得可通过瓶盖的开闭来控制,有的学生想出堵住瓶盖口来控制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不仅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培养了探究能力,并记住了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和要点。
四、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创新情境,拓宽探究途径
科学的教学不应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不能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而要延伸到课外。作为科学课程学习的主体,学生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会对其产生激情和兴趣。在“声音的变化”教学中,学生已了解了声音有强弱高低的特征,也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课堂中的现象。在课堂的末尾,笔者通过提供一组空的杯子和一瓶水,让学生自主设计一款乐器。学生的探究不仅局限于课堂的实验教学,还能根据声音高低变化的原理,自己动手在杯中放入不同的水,制作出能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的乐器。学生体会到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激发了学习热情,培养了科学探究、自主创新的精神。
总之,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探究式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模式。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必须发生改变,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探索教学规律,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来迎接新课程创新。
《西部素质教育》杂志社官方网站:http://www.xbszjy.com
《西部素质教育》杂志社微信公众号:xbszjy
《西部素质教育》杂志社投稿邮箱:zzs@xbszjy.com
《西部素质教育》杂志社官方微博:weibo.com/xbszjy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