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好多人,经常被挂在父母或者老婆的嘴上,而我们从来没见过。比如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老婆口中别人家的丈夫,以及那个经常被老师滚出去的无所不在的小明。他们就好像《熊出没》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李老板;《猫和老鼠》中,那个声音暴躁的汤姆的女主人;还有《爱情公寓》中,那个万能的小黑;以及《武林外传》中的那个娄知县。在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也有这么一个万能的打酱油者,他就是从来没有在人前出现过,一直都是被出现的鬼谷子。
说鬼谷子之前,得先说诸子百家。
先秦时期,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百姓困苦,这是产生诸子百家的现实基础。诸子百家的诸子们,都是心怀天下,以拯救苍生为目的,开创一派学说。然后,游说诸侯,期其采纳,于与实行。从而救万民于水火,天下一统,歌舞升平。但是,这些开创百家的高人们,毕竟也是人。他们各有自己独到之处的同时,也有着只属于他们自己的狭隘之处。再加上,古代交通的不便利,使这些高人们之间,互相沟通,变得极为艰难。因为,但凡有著作留传后世,且千百年留传的人,其一生,大都不是生活上的富足者,更不是官场上的达人。这些人都是想着进而兼济天下的,但在碰扁了鼻子之后,选择了退而著书的。假设,这些高人们彼此能见面,那么他们之间必然会有非常精彩的答辩,这些答辩必然会各自的弟子所记载,如同《论语》一样,而流传下来。试想,像“白马非马”、“坚石非石”这样的对话都能流传下来,还有什么不能不能流传呢?
正是因为交通的不便利,再加上生活上的穷困,高人们彼此间的切磋变得艰难。从而让这些高人们,陷入一种闭门造车的状态,无法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演绎到完美。以老子为例,他的无为而治,自然是道家的精髓。但是,小国寡民,却为后人所非议。所以,在《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就借老子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思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同时,他凭借自己政治经历,以及超越历史的眼光,自然而然的剔除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中,为后人所诟病的“小国寡民”思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内核。在这一点上,司马迁是深得道家“与时迁移”的精髓的。
在先秦时期,在诸侯间混的风生水起的人们,都没有著作留下来。他们整日面对都是诸侯间的游说反间和官场上的尔虞我诈,生怕一个细节没注意到,便会身首异处,怎么会有时间去写书呢?比如,吴起、商鞅、苏秦、张仪等等。后世传下来的《吴起兵法》、《商君书》、《苏子》《张子》,都是后人西汉时的文人,根据官方记载和民间传说编纂而成的。不要拿吕不韦来反驳,他也是在被贬西蜀,得浮生半日之闲后,才聚集门人开始编写《吕氏春秋》的。即便是孙武的十三篇,也是其在悟到兵法真髓,著而成书,之后,呈现与吴王阖闾的,并不是其功成身退之后,百无聊赖,总结人生写成的。司马迁在《孙子吴起到传》中这样写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
在我看来,所有的这些开创者们,用现在的话说,都比较二,而且非常二。所谓“不疯魔,不成活”,说的就是他们。在任何一个领域,能达到相当高度的高人们,都是有着这样的一种近乎于偏执的执著精神。我们可以说他们偏执,但是这个世界上,从古至今,所有为后人所敬仰的人,又有谁不偏执呢?上面说了老子,天朝自己人。那就说说国外的,比如释迦牟尼,这个家伙是把偏执掩盖最好的人。他的一生,也曾多次偏执过:第一次,他舍王位而出家;第二次,于恒河边,坐菩提树下,不得证大道不起身;第三次,证得三藐三菩提之后,立下宏愿,要普度众生。佛经讲究去痴嗔贪等多种执念,但是,释迦牟尼上面三次的作为,又何尝不是一种偏执呢?设想,若使释迦度庄子,庄子来句:“子非鱼。”。。。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我,你又怎么知道我过得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如此,释迦又该如何回答?
这些开创者们,都有着只属于他们自己的傲慢与偏见,即便他们都是以天下太平、救万民于水火为目的的。他们开创的学派,在他们自己看来,也许是极好的。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别人看来呢,尤其是当权者看来呢?或许,就只看到了傲慢,或是偏见,或是其他。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来说,这些诸子百家的主张,犹如当代高考学子,考试之后,所面临的专业一样,有医学,有教育,有IT,还有其他。。。对于专业来说,考生不是平均分配的。所以就有了冷门专业,均衡专业,热门专业,甚至还有没有人报考的专业。经过时间的洗礼之后,有的留下来了,有的被淘汰了。诸子百家的学说,就和这些专业一样。当时的人们,为了谋求生存或者更好的发展,都自觉不自觉地去选择其中一家,拜师求学。当然也有选择多家的,那毕竟是少数,毕竟拜师是要叫报名费的,而且不菲噢。
司马迁他爸老司马,把诸子分为了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汉书·艺文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诸子们,被班固归为了十类: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后来的人们,去掉小说家,把剩下的九家,成为九流。这也就是三教九流中九流的来历。
现在,我们看到的儒、道盛行,只是经过历史长河沉淀出来的,未必便是当时真正的情景。我以为,当时的人们,在选择诸子时,大多数人的首选,应该是纵横家。即便不是纵横家,或许是法家、兵家、名家,等等。但绝不是儒家、道家和墨家。因为纵横家,说好听点,就是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的人。这是战国时期非常特殊的一个门派,非常具有时代的特点。他们这些人,朝秦暮楚,士无定主,反复无常,其本意多从个人利益,以及国家政治需要而出发。
常言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人把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在年轻的时候,人皆趋利,即趋于对物质的追求,就是做事情首先看重的利益最大化。进入中年,方始重名,开始注重自己的名声,与人交往,也开始注意对方的道德素养。到得老年以后,开始关注灵魂层面的问题。在先秦那样的时代,其实和现在的社会差不多,那个时候的辩士,如同今日之所谓的业务,都是身无一技之长,全靠卖嘴,只是一个卖东西,为了混饭。一个卖抱负,赌的是命。卖的产品不一样罢了,其结果,倒是同一个目的,都是为了生存,以及更好的生存。只是那时的辩士们,其所持者狭、所欲者大,诸侯虽多,强者七个,竞争尤为激烈。司马迁在《范雎蔡泽列传》中如是说到:“范睢、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二人羁旅入秦,继踵取卿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二子,不得尽意,岂可盛道哉!”所以,这些辩士中,成名的也就那么几个,苏秦、苏厉、苏代、张仪、范睢、蔡泽,等等。余下的人们,大多一生碌碌无为,不得善终。如孔子般能活到老年,并且去思考灵魂层面的人,也就那么寥寥数人而已。
后来的人们,皆因见《史记》中,记苏秦、张仪出鬼谷子门下,故皆鬼谷子为纵横家创始人。以为他是和老子、孔子、墨子、孙子、荀子、孟子等等齐名的学术大家。
然而,对于鬼谷子的记载,正史资料几乎为零。鬼谷子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其后的《张仪列传》中也记载到:“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师鬼谷先生学术”。后人传说,孙膑、庞涓二人也是鬼谷子的学生,但是,在《孙子吴起列传》中,关于孙膑、庞涓的记载,只是如此:“孙武既死,其后百余年有孙膑。膑生阿、鄄juan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即便是在后来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对于纵横家的那一段中,说了苏秦、张仪、庞暖、阙子、蒯子、邹阳、主父偃、徐乐、庄安,对于纵横家的评论中如是说:“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干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者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尚诈谖xuan而弃其信。整篇艺文志中,并没有提到鬼谷子。
写到此处,我以为,历史上或许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人存在。若他果真真实的存在过,那么司马迁为什么没有写呢?他能为书上无有记载,只活百姓众口相传中的伯夷、叔齐作列传,为什么不给纵横家的鬼谷子作列传呢?在他的《史记》中,对于诸子百家,但凡有文章流传于当世的人,皆有记载,他甚至记载了苏秦、张仪,这两个鬼谷子的徒弟,那为什么不给鬼谷子留一席之地呢?
这个幕后的鬼谷子,或许真的就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打酱油的小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