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齐白石说过一句话:愿为青藤门下走狗。说过类似的话的人,我所知道的,好像还有清朝的郑板桥,据说,他有一方印上刻:愿为青藤门下牛马走。往前推,好像还有唐伯虎。再往前推,好像晚唐时,有一诗人也说过类似的话,当然,此诗人口中的便非是青藤门下了。
据我所了解的,类似于“愿为青藤门下走狗”之类的话,其最早的出处,非在别处,便是在司马迁的《史记·管晏列传》。在该文的最后,司马迁如是说道:假令晏子安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在《管晏列传》中,司马迁记载了两个人:管仲和晏子。大家都知道管、晏二人所处的年代,相差一百余年。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将这两个人写在同一个列传中呢?难道仅仅是他们两个人都是仕于齐国吗?恐怕不止如此吧。
我以为,《管晏列传》是上一篇《伯夷列传》的延续。在《伯夷列传》中,司马迁通过对天道的质问,善恶的探究,最后用孔子的话做结,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管晏列传》中,司马迁是在作一个对比,以管、晏两个人两种不同的人生作对比。他这样写管仲:“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dian,齐人不以为侈。”这样写晏子:“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在这个对比的过程中,司马迁更深一层的领悟了其在《伯夷列传》中得出的那个结论。在《管晏列传》中,他是在以管、晏为例,来说服自己,肯定自己。在他写出“假令晏子安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的那一刻,他的人生价值观,已经坚定,从此不再犹疑。
虽然,司马迁如是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但是,在《管晏列传》中,他并没有把把管仲否定。
在《管晏列传》管仲的那部分,司马迁笔墨所到之处,并非是管仲助齐桓公称霸的丰功伟业,而是注重于管仲的道德文章。他这样评论管仲:“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插一句,《史记》中,司马迁原文为“故论卑而易行”。于上下文结合,当知司马迁这一句话,是为评论管仲之为政,说的是管仲的政论平易而又容易施行。但是,读起来的感觉,却好像是司马迁自己的“太史公曰”。所以,我以为,在“故论卑而易行”的“故”字之后,当有一“其”字。应为“故其论卑而易行”,此时的断句,应断在“论”与“卑”之间。如此读来,方使人一目了然。
“论卑而易行”,五个字点出了所有胸怀天下,而梦想不得实现者的根源所在。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论卑而易行”,其实就是“弱其志”的另一个方面的注解而已。
举个例子,就拿马拉松来说吧。大家都知道,每一个专业的马拉松选手,都是把整个比赛的路程分成若干小节,然后一个一个的咬牙坚持跑完的。没有一个选手会在比赛伊始,便以终点为目标的。把整个路程分解成若干小节的过程便是老子口中的“弱其志”。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人们习惯了假大虚空,见惯了太多的愿景与梦想,似乎从来都不敢,也不屑于去做到“弱其志”了。好像一旦弱己志的话,便是杀了自己的威风,顿时便会让人瞧不起一样。其实,无论是“论卑而易行”,还是“弱其志”,都只是一个踏实,一个稳而已。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无论多么大的理想、梦想,乃至于幻想,都是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践行的。日子一天一天过,不虚度余生的每一天。把目标定下,即便是到得最后,梦想破碎,理想尚远,我们却也必定不会后悔。因为,我们奋斗过,奋斗着,一直在努力的路上,不曾放弃,也不曾犹豫。
人生,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