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秋、三传及春秋笔法

(2015-05-10 19:37:41)
标签:

文化

春秋

微言大义

左传

公羊

    相传《春秋》之书,出于孔子之手。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春秋》,在语言上极为简练,遣词有序。然几每句皆暗含褒贬之意,后人遂称之为“春秋笔法”。
    然而正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故诠释之作相继而出,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以《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谷梁传》最为知名,合称《春秋三传》。 此三传中皆有经传,经即春秋所记原文;传即三人对春秋所记之经做出的解释和说明。
    试举一例:《春秋》中记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隐公元年经: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后面便在元年传中注解了这个事件。原文,大家皆知,且较长,故不录于此。作者把发生在两千七百多年前之一历史事件,写得俨然如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让事件具体可感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于文中,作者未置一褒贬字,却让两千多年以来的人们,都能通过郑伯、段、姜氏三人惟妙惟肖的言行中,看到郑庄的阴险狡诈、姜氏的偏心溺爱、叔段的贪得无厌。
    故事本身,不是重点。后人评论,亦不是重点。
    由经中记载可以看出《春秋》用字之讲究。郑伯克段于鄢,区区六个字,颇得玩味。因为我们知道,在古代,人因身份不同,而用字有所不同。譬如人之死,有夭、亡、死、薨、崩等等。《春秋》中杀人有杀,有克,有弑等等。且诸侯国国君之子,将来继其位者称之为世子,其余诸子则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以郑国为例,郑武公掘突有两个儿子,长子寤生和次子段。武公立寤生为世子,人称之世子寤生。称段即为公子段,段之子奔卫者名滑,人称公孙滑。那么,在这六个字中,作者用克字,而不用杀;称段名,而不称弟,亦不称公子段。其为何也?
    《春秋公羊传》传曰: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鄢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
    《春秋谷梁传》传曰: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为弟之道也。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由以上例子,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春秋及三传各自的特色与区别。
    辞不达意,试说如下。
    春秋的宗旨,是孔子修之的初衷:以警后世之乱臣贼子。故春秋不在记史实,只在写孔子个人心中,对实事的评判,不在于今日所谓史学,而是发挥古代良史,以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的庄严使命。可以说这是史学上的使命,所以它是经而不是史。
    春秋大义,并非史义,史学作品不仅应该记载事实,还要展示作者的思想。这是历史上多数学者都赞同的看法。但史学思想源于史实,且不能脱离史实而独存,这点即使极端的如克罗齐、科林伍德也不曾否认。春秋大义不同于历史学家的思想,春秋只是作者将政治思想赋予历史的形式而已。春秋系以先王之志,亦即是以政治的理想为归趋,但乃虽史实之曲折而见,故谓之志而晦。就春秋而言,历史是形式、皮毛,政治是内容核心,以褒贬曲笔为形式的春秋笔法,正是春秋微言大义之所系,去此则大义不存。
    春秋记史的笔法与史记不同。司马迁明确指出: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但春秋的微言大义并不意味着言是失实的。张京华这样评价:如果说良史实录代表了古代史学的基本原则,微言大义则是代表史学的最高境界。也许正因为如此,左传才会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孰能修之。
    左传在叙事能力上表现出惊人的发展,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的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其中有关战争的描写,尤其写得出色。对于每一场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站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写出,且行文精炼,严密而有力。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具有极有重要意义。对后世的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产生很大影响,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之一。
    左传有鲜明的政治和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作者要求担负有领导国家责任的统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从整个统治集团和他们所拥有的国家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些地方都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它代表了先秦文学的最高成就。贺循评价为: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它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后人与史记并称:文之有左马,犹书之曦献。《经学通论。春秋》评论说:左氏叙事之工,文采之富,即以史论,亦当在司马迁、班固之上,不必依傍经书,可以独有千古。
    通观左传之后,我感慨颇深。在我看来,左传行文,不着一褒字,亦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出读者心中。就是作者的个人思想或观点倾向,在真实而客观地叙述和描写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且其用字简练,详略得当。令人为之倾倒。
    公羊、谷梁二者主要讲微言大义,对春秋中作者紧要之处用字多作解释,使后人明白孔子之所以如此用字之用心良苦之处。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简单来说,毂梁、公羊有“春秋大义”,《左传》则很少或者说没有,其里则有学术。李零认为“春秋三传”的区别是:一种是讲历史细节(即班固所说的“本事”),一种是讲微言大义,两者都是古人理解的传。前者是《左传》,后者是《公羊》、《毂梁》
       总而言之,春秋于三传虽实有别,然亦相辅相成。若要彻底了解春秋与春秋这段历史,四者皆不可缺。特别是左传与公羊、谷梁二书,从左传了解历史的真实,从公羊、谷梁了解春秋之微言大义。如此,则既知历史真实,又长思想见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修养
后一篇:写在分手之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