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朗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2020-03-13 22:18:21)
分类: 学习心得

     《小学语文朗读理论学习 》心得体会

                                延职创新实验小学 曹转云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更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怎样指导学生爱朗读,读得有感情,是我们在课题研究中重点探讨的问题。我们从教学实践中揣摩到,阅读教学要搞得扎扎实实,就得在朗读上花时间,花精力。以“读”为出发点,把“读”贯穿课堂,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就是阅读教学的根。下面是我在课题研究中的几点心得:  

      一、 训练朗读首先从普通话抓起。

       1. 由于受方言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存在鼻音重,读音不标准的问题。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讲好普通话的信心。从学生入学的那天起,每一堂语文课上都要抓好读音这一关,做到发音准确、规范,为学生讲好普通话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朗读的必要因素。

         2.老师备课时,除了精心备好课堂上的朗读训练环节外,必须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反复练习朗读课文,以便给学生做好范读。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喜欢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天长地久,就掌握了一些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3.入境,方能传情。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千方百计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导语,精心筛选的背景介绍,美妙的乐曲播放、声情并茂的诵读、生动的讲解、有挑战性的质疑提问等环节,设置与所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景当中,和主人公对话,使课文中的画面在学生眼前浮现,对作者的感情感同身受,达到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境界,从而掀起学生感情的涟漪,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正所谓走进方能输出 。 

       二、给学生的感悟留足时间。 

       据我所知,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老师布置的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并未真正落实,那课前朗读不就是个“花架子”了吗?课堂上的朗读训练如果再蜻蜓点水,来去匆匆,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朗读,对内容的理解不到位,感受不真切,思考不深刻,既没有个性化的理解,又没有真正走进课文的“情理”之中,哪来的个性化的朗读呢?那么,问题怎样解决呢?我们应该在课前就精心考虑每节课的朗读时间,把朗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更要给全班学生读充分的保障,千万不能“走过场”。其次,对于一些主要段落和关键环节,要引导学生深入地读,读出真切的感受,读出独到的理解,读出课文特有的情趣。以读促思,以思促读,让学生从“观众、听者”转变为“读者”。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老师要改变“讲答教学”的模式,不要让繁琐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朗读。正如《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

        三、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朗读在语文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给学生搭建更多锻炼的平台和展示的机会。

      1.利用每天的晨读时间进行古诗背诵、美文朗诵活动,并评出当日的“朗读之星”,用这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朗读的兴趣。

      2.我们特别重视一周一次的小组朗读课文展示。可以集全组之力打造一位代表的朗读,也可以小组同学一起朗读展示,既可以起到带动作用,又能提高他们参与热情,可谓有创意。

        3.另外,我们将课外阅读和朗读、积累结合起来,进行积累大赛。每读完一本书,组织学生用朗读的形式背出自己积累的优美的词句或片段,比谁读得好,背得熟,积累得多,这样真是一举多得。

    四、朗读形式多样化。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集体读、个别读、表演读、分角色读、轮流读,小组比赛读等等。如果一堂课上的朗读太单调,学生难免乏味。我们需要采用各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使他们百读不厌。

         实践证明,学生只有亲身经历朗读实践,才能逐渐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不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所以,我们要抓住朗读不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