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生朗读现状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2019-03-31 21:23:07)
标签:

杂谈

分类: 调查报告

小学生朗读现状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延职创新实验小学   张花
朗读,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活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语言艺术,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通过朗读能更深刻地体会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水平的高低也能一定程度的反映出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因此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且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段学生应达到的朗读水平,如小学五六年级,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因此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很重要。进行小学生朗读能力问卷调查,是学生学习现状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需要。首先了解他们的学习、阅读状况,熟悉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心理需求,清楚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更好地进行引导,做好教学工作。可是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现状如何呢?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并且进行了数据分析。由于朗读是一种复杂的行为过程,要对朗读能力进行全面检测是比较困难的。本次调查与测试对象是延职创新实验小学的学生,分别从各年段的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360份,有效问卷354份。以有效调查问卷为分析对象,做如下分析:
小学生朗读能力问卷调查整理、归纳、分析。
1.小学生还是很喜欢朗读的。
在问卷调查中,有几项“你喜欢朗读吗?你喜欢怎样的方式朗读?你平常会主动朗读课文吗?”的问题。有98%的孩子选择了“喜欢朗读和会主动朗读。”“在班里开展朗读比赛,你有兴趣参加吗?”这一选项中。92%的孩子们都选择了感兴趣。可见孩子们虽然年龄比较小,还是很喜欢朗的。
2.小学生大多喜欢进行课外朗读。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你每天用于朗读的时间大概是多少?和你愿意在什么场所进行朗读”这两个问题。有96%的孩子的选择朗读时间在30分钟到一小时。而你愿意在什么场所进行朗读?这一问题有80%的孩子选择在家里朗读。10%的孩子分别选择在家里和图书馆。由此可见。我们的孩子还不善于在课堂中表现自己。还是很羞涩的。所以我们在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中。既要重视小学生的课外朗读,更应把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更有效。
3.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是需要教师指导的。
在问卷调查中,“你平时通过什么途径学习朗读的?”62%的学生是通过课上老师指导学习的。对于“家长重视你的朗读吗?”和“你的家长会讲普通话吗?”两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朗读,但家长自身的普通话水平却相对较弱,只有29%的学生家长普通话比较标准,这就凸显出老师在对孩子的朗读指导方面的重要性。而且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朗读一般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很多地方体会不到。他们还是需要教师的分析和指导的。所以小学生无论是上课听教师讲、还是自己朗读都是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启发、提升的。
4.小学生朗读的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强化。
问卷调查中,有一大部分的孩子喜欢全班齐读的方式来朗读课文。而且有68%的孩子喜欢在别人面前大声朗读是为了锻炼自己,还有56%的孩子不喜欢在别人面前大声朗读,是因为对自己的朗读水平缺乏自信。对“以下朗读技巧,你认为自己哪方面最欠缺?”这个问题,孩子们认为读准字音,不丢字填字和感情饱满,重音恰当,这方面有欠缺。可见有一部分孩子对朗读方法掌握的还不熟练,需要教师的帮助、强化。
二、对小学生朗读能力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小学生进行朗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1.首先应该保护学生朗读的兴趣。无论课内课外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朗读,及时写出自己的感悟、体会。
2.要努力寻找课内课外朗读的结合点。根据主题单元的内容,及时给学生推荐相关的、适合学生朗读的课外读物,以课内朗读带动课外朗读,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内外朗读。
3.要给学生多留朗读的时间。尽量使家庭作业多元化,读写结合,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去朗读。
4.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不能放任自流。应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启发、引导、提升,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5.要给学生提供朗读交流的平台。如开展推荐好书活动、开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提高。
总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要及时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要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时空和平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达到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