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水堂(江苏)淮阴尹氏族谱序言、凡例》

(2018-09-30 19:54:16)
标签:

杂谈

分类: 尹氏族谱

《天水堂(江苏)淮阴尹氏族谱序言、凡例》

 

《天水堂淮阴尹氏族谱序言》

 

   吾尹氏“天水堂”始祖讳志高、志远公于明朝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至安东县西路镇世居焉,迄今凡十八世矣。

   吾氏天水堂宗祠,始建于清朝康熙癸卯年,坐落安东县西南乡御道北,故命名“御路庵”。吾氏第一次雍正甲辰年修志宗谱,并整修御路庵,乃增其旧制,装新佛像,更名为“尹庵”。自始,吾氏每逢清明节之际,络绎不绝前往尹庵祭祖。直至日寇侵华,庙宇遭毁,宗祠沦为废墟,后在废墟上建立的尹庵学校,一直延续至今。

   尹氏族遍居中华疆域,乃宗系不一,或有谱本,然皆属一宗系,自有堂号,本谱为区别尹氏其他宗谱,故定名为“尹氏族天水堂阊安谱”。

   吾氏宗族裔系,世袭耕读,守法纪,励俭朴,尊祖敬宗,族风高尚,为中华民族之林中一支优秀成员。今逢盛世,修谱风行,吾氏作为炎黄子孙,为振兴中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弘扬先人风范,激励今人团结奋发,为祖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油然而生续修宗谱之念。

   本谱是吾氏族第五次修谱之宗谱。首次于清代雍正甲辰年,由七世孙钫、顗、铎、鏊等人立“志高、志远家谱”,立谱名讳有八世之乱,依世系排列别长次。二次修谱叙于清代嘉庆乙亥年,由我族八世孙克善、克婿、克敏、保仲、建仲、九世孙善取、利增、利铵、翠龙等人同修。这两次谱本,均因年久失传。

   三次叙谱,叙于清同治戊辰年,由始祖志高公九世孙步功、开鼎、十世孙兆兰、兆源、兆福、兆瑞、十一世孙万锦、毓蕃、毓灿、毓贤、毓刚、毓殿、始祖志远公八世孙绍烈字光成、十一世孙培初同修。原谱仅存两本,是此次修谱的唯一依据,实为吾族人之珍宝。

   四次修谱,于公元1935年间,由始祖志高公十三世孙嘉奎字耀庭,嘉余字足山、十四世孙传玺、始祖志远公十四世孙传新字云桥等人同修,并会同灰墩尹氏族代表、淮安宋集尹氏代表同往房山镇、山东等地叙谱,想扩大氏族范围,与他们共成一谱,后因日寇侵华而中断。

   五次修谱,酝酿于公元1991年夏,幸赖族人鼎力赞助,方告付梓。首先由始祖志远公十一世孙培梓、培植兄弟俩倡导发起,邀约始祖志高公十二世孙维左、十三世孙嘉根、嘉盛,十四世孙传玺、传杰、传礼、传俊等人,始祖志远公十三世孙嘉乾、嘉梅,十四世孙传赘、传贵、传书、传必等人为员,多次聚会筹谋,分工负责,按系、派、支分册登记,集成初稿,谱本整理,汇聚校阅由嘉乾、传书、传杰综合成谱,并撰写凡例及序言。

   本次修谱,我族代表通过信联走访,为实现第四次叙谱人员的意愿,多次与灰墩尹氏族、淮安县宋集乡尹氏族洽谈,三方代表同访房山镇尹氏族,意欲合谱,后因意见分歧,未能达成协议。先人的意愿和我们的希望都未能实现。

本次修谱,我族与棉花庄、大兴庄、丁集、古寨尹氏族取得联系,他们愿意专卷入谱,承认“天水堂”号,将原用的“耕野堂”作为族内纪念。

   本次修谱,依原谱为据,对吾氏族谱外宗系,盖年代久远失叙,又无史料可考,凡排辈用字与本谱字相同的族户,自愿加入本谱者,或以近族认祖归宗,亦或列为专卷入谱。所有入谱之今人及后世孙,均应承认本谱宗旨,遵守本谱族规族风,不得妄肆。

   天下尹氏甚多,或失叙或不同宗,但毕竟为尹氏族成员,皆当亲之近之,辈分无稽者,本谱族人与谱外尹氏以世俗称道。

   清代同治戊辰年修志德家谱,迄今逾128年,岁月流逝,生齿日繁,原谱所排列辈用字行将超满,恐来日世序混乱,先人后世用字重复。我等力避先人名讳,根据原谱排辈用字的音义延续原则,对原谱中规定的排辈用字作适当修改,并新拟订部分排辈用字供后人起名。所有排辈用字均为中间用字。从新谱诞生后,所有后世孙均按新谱排字,起名不得紊乱,凡离谱起名者,不得犯先人名讳,皆称“字”或“号”。此次修谱,系、派、支重新调整,即始祖志高公系、志远公系各系嗣十代以上同宗曰“派”,五代同宗曰“支”。零散户新入谱者,有近房可考则认祖归宗,列入所属系派,无系派可考者,则立专卷。每系派卷首均列系派纲目,以便检阅,卷后留一页,以备补漏。

   谱文所撰凡例与序言,盖予等碌碌,虽热心有余,但才力不济,难免文义阙漏,望后贤者补正。是为序。

   公元19933月首印,公元1995年元月重印。

   十三世孙嘉乾十四世孙传书 谨识

   第五次修谱成员:

   十一世孙培梓、培植

   十二世孙维左、十三世孙嘉根、嘉乾、嘉梅

   十四世孙传玺、传赘、传贵、传礼、传杰、传俊、传书

   附记:共印六十本,谱内现有近二千户。谱本按十五户至二十户珍藏一本,由众人推一户有文化的长房后代保管。

   皆以盖有修谱专用章为正本,无印章谱本为私谱,不予认可。

 

《天水堂淮阴尹氏族谱凡例》

 

   本谱系尹氏“天水堂”清同治戊辰年修撰的宗谱之续编。

   一宗旨:国之有史,县之有志,族之有谱,修志宗谱,联氏族分远近,定世系,效宗法,明昭穆,积德累仁,贻子孙世守,而知尊祖敬宗之义。承先启后,光耀祖宗。

   本宗始祖讳志高、志远公,于明洪武年间,自苏州阊门迁至苏北安东县西路镇世居,繁衍子孙,支派日增,户口繁多,岁月流逝,迁居靡常。逃散他州他县者时迁时变,散失四方。世代远年,音讯隔绝,往往而不知其源。长此以往,先代茫茫,世系杳杳,不独同宗近亲,乃弟重兄名,然相遇而不相识;且有孙犯祖讳,莫可稽考。幸有清代同治戊辰年修志的宗谱藏世传今,有史可考,据此为源,修志本谱。

   二世系:本谱移原谱世系分系、派、支编排,条规不紊,一目了然。

   三署名:父名书于上。有的记载生卒年月及其简历、配氏,子名书于下,继子、养子、赘婿列入宗支,不得歧视。

   四本谱遵循原谱申述:族宗繁衍,同姓(姓尹)不为婚的祖传族风。望后人效之,永以为鉴。

   五本谱分户登记,仍以男性为主,但逢独生女孩,定要登入谱中,以庶后世有所考据。

   六经费:此次修谱,遵节约之旨,皆义务尽劳,只按户筹集印谱工本费微乎。出钱者当视为祭祖敬宗也。

   七分卷:分卷必有先后排列,绝没有第次色彩。

   八精修:今后修谱,当以原谱为本,此谱为据。宜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以续宗嗣,以免代远年湮,莫知其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