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风流”
(2023-01-03 19:40:04)
标签:
生活杂谈 |
风流一词最早语出《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风流”一词在这里是“遗风”,“风俗”的意思。
我今天想说的是魏晋时期盛行的“风流”,“风流”主要是和道家思想相连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豁达率性的品格。为了理解“风流”,就不得不说《世说新语》,这部书记载了从汉末、三国一直到魏晋时期士族阶层的逸闻轶事和言谈举止,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世说新语》是当时名士间清谈的一部辑录,从中可以看到三、四世纪间风流自赏的名士们的生动形象。魏晋名士们以当时盛称的“清谈”著名,从字面含义说,“清谈“是清新的、精妙的谈话。它的艺术性在于运用精妙而又简练的语言,表达创意清新的思想。由于它的精微思想和含蓄而富妙趣的语言,因此只能在智力较高又互相熟悉、旗鼓相当的朋友之间进行,而被认为是一种”阳春白雪“式的高智力活动。
《世说新语》故事之一: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住在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道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至而返,何必见戴?”朋友之间有真情,不在于见面亲热一番与否,因此,王徽之去探望戴安道,却又不前而返。
《世说新语》中另一则故事说“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两人没有交谈,因为他们共同醉心的是音乐的纯美和心灵在音乐中的交流,王徽之请桓伊为他吹一曲,是为了欣赏音乐。桓伊知道难得遇到知音,而王徽之精于音乐,于是折回来为王吹了三曲,然后登车而去。两人都从对方得到了艺术的满足,这是,彼此还需要说什么呢?
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这种 “风流”了。当然魏晋时期,也只有上层名士才会有这种“风流”吧,我不太相信普通老百姓也有这种雅致。我没有读过《世说新语》这本书,上面是摘抄的。我很喜欢这做派的,所以我看着特别有趣。毫无目的性和功利性,纯粹的愉悦,舒畅,很像外出旅行的时候,那种跟着感觉走的随性,又像青春年少时恋爱的自然纯净。
希望我们中年人,还能有如此这般“风流”之事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