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染坊》
(2021-08-14 12:50:46)
标签:
杂谈 |
周末把电视剧《大染坊》看完了。讲述一个不识字的叫花子陈寿亭成长为一代商业奇才的故事,这是一部经典的商战片,情节紧凑,剧中不仅展示了陈寿亭在商业竞争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高瞻远瞩的商业头脑,更重要的是为人处事的原则。
且不说陈寿亭在商业上的卓越表现,艺术加工过的人物固然距离现实有些遥远,远的大人物朱元璋不说,我们生活中的小人物也有这样一批人,出身卑微,逆境重重,仍然能获得很大的成就。现实中陈寿亭们虽然是小概率的存在,某些人就是天生自带使命,学不来。
关于读书。
陈寿亭目不识丁,但是他有文化,有见识。剧中卢家驹有一段话“我爹就说三种人不能读书。第一种是钻到书里出不来的人。看了《西厢记》。相思崔莺莺,钻到书里出不来了,这种人不能读书。再就是读了书干坏事的人。这有文化的人干坏事,比没文化的人更毒。比如秦桧。第三种人就是天分过高的人。这人天分过高了,读书不仅不能帮他,反而能误了他的事。中国人常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就是这个道理。刘邦朱元璋都是无赖,反而造反做了皇帝,就是因为读书少。这读书少顾虑少,天分再高,说不定真能把事能干成了。那黄巢李自成就不行。黄巢想考进士,一边骑马横枪的造反,一边背诵《周易》中的《十翼》;李自成更有意思,下马是《资治通鉴》,上马手不离《孙武子》。就是书害了他们。他们读了书,顾虑就多,干什么事之前都得先想想,先查查前朝有无先例。这就把事耽搁了。是书妨碍了他们的天分。他要不读书,由着性子干,说不定还真能干成了。”
这段话说的不无道理,读死书的人真不如不读,反倒是被书给框住了,钻了牛角尖。用书中的条条框框把自己捆住,动弹不得,稍有违背,像是犯了天条般自责。无论是什么书籍,都有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再说事物又是复杂多变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事事力求不做到极端即可。
关于情谊。
陈寿亭无意之间救了跳海自杀未遂的沈远宜。沈远宜是一个东北大学的在校生,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来到青岛,后来行李被偷,爱人杳无音讯,走投无路才寻短见。一段奇缘就此展开。沈远宜超凡脱俗,气度不凡,美貌惊艳,是男女都喜欢的那种女子。他们之间的情谊,是出于相互欣赏和敬佩,内心纯净无瑕。沈远宜更多地是报答陈寿亭的救命之恩,当然还有对他的为人处事的仰慕。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毕竟有些理想化了,但是这种关系纯粹,美好是令人向往的,现实中我相信也是存在的。
关于做人。
整个电视剧 ,我学到的最多的就是陈寿亭如何做人。
陈寿亭做事总是超出预期,无论是在商业上,还是待人上。剧中的例子数不胜数,就说陈寿亭离开青岛去济南时,留个曾经的对手,如今的好友明祖的一封信,明祖看完流泪满面,一个铁铮铮的汉子,一个叱诧风云的巨商竟能如此感慨!他总是对人有着超预期的大度,宽容,还有真诚。再比如,林家是上海数代名商,特别是林老爷子有气节,有底蕴,是大上海有影响力的大人物。儿子林祥荣无礼在先,在双方会面时,陈寿命的表现让林老爷大为折服,以至于后来整天念叨想见寿亭。
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在他小时候讨饭的时候,常去一个饭铺子,那撩帘的锁子叔断不了给他留点剩饭。后来他发达了,一辈子供吃穿,还雇上房东太太给当老妈子,像亲生父母一样供养。当时他晕倒在周家门口,是周家救了他一条命并收留了他,如愿娶上周家大小姐采芹,是他一辈子的唯一。有一段对话,陈寿亭觉得一个儿子太少,而且孩子有些懦弱,就问采芹能不能再生一个?采芹摇摇头,表示已不能再育,采芹建议再娶一个生儿育女,遭到陈寿亭的呵斥和拒绝。除了采芹,他不碰女人,甚至连握手都躲着,除了对采芹的爱意,还有就是当初的收留之恩。
善待周边的人。家人自然不必说,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自己的员工,还是不相识的人,都是用一颗真诚,善意之心对待。记得有个小片段,在工厂里无意碰见厨房的伙夫买菜回来,发现只有半片猪身,问为什么买这么少的肉?每次工人碗里都看不见肉的影子,厨师辩解说这已经不少了,还悄悄说“掌柜的,你是真的嫌肉少吗?还是。。。?”遭到陈寿亭破口大骂,不得不乖乖出去又多加两倍的猪肉。陈寿命能团结下到工人,上到商界名流,靠的是什么,不止是能力还有人品。
是品性成就了他的事业,还是能力成就了他的事业?兼而有之吧。厚德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