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2016-04-28 20:55:51)
分类: 九年级作业

课题:类比探究之折叠问题

 

授课人李迎迎

课时1课时

课型:复习课

目标

1、梳理类比探究题解题思路,掌握类比探究题型之折叠问题的解决方法。

2、学会类比运用解题思路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发现问题、归纳类比、拓展延伸等能力。

重点掌握类比探究题型之折叠问题的解决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发现问题、归纳类比、拓展延伸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回顾

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变换称为旋转。

旋转的三要素: 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旋转的基本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练一练:

如图,在正方形ABCD,ECB延长线上一点,ABE经过旋转后得到△ADF,请按图回答: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

(2)经过旋转,B与点E分别转到什么位置?

(3)旋转角是多少度?

(4)EAF等于多少度?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训练学生找清旋转问题的旋转中心,旋转角,掌握旋转的基本性质,旋转性质: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经常用到。

二、典例精析1

如图1,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纸片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重合放置,其中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1)操作发现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如图2,固定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使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绕点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旋转。当点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恰好落在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边上时,填空:

线段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的位置关系是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的面积为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的面积为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则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的数量关系是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2)猜想论证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绕点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旋转到图3所示的位置时,小明猜想(1)中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的数量关系仍然成立,并尝试分别作出了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边上的高,请你证明小明的猜想。

3)拓展探究

          已知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点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是其角平分线上一点,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于点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如图4),若在射线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上存在点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使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请直接写出相应的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的长

 

数学知识:图形的旋转;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面积;等边三角形及菱形的判定和性质

数学思想:类比转化思想、从特殊到一般

学生不易解决问题之处:

第二问需要证明△ANC≌△DMC,从而得出AN=DM   

第三问涉及两种情况,作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于点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于点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类比第一问,作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于点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这一点容易想到,作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于点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学生不易想到。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典例精析2

如图1,在RtABC中,∠B90°,BC2AB8,点DE分别是边BCAC的中点,连接DE.将△ED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记旋转角为α

1)问题发现

①当α=0°时,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②当α=180°时,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

2)拓展探究

试判断:当0°≤α<360°时,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的大小有无变化?请仅就图2的情形给出证明.

3)问题解决

当△EDC旋转至ADE三点共线时,直接写出线段BD的长.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数学知识:图形的旋转;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及矩形的判定和性质

数学思想:类比转化思想、从特殊到一般

学生不易解决问题之处:

第一问简单,第二问△EDC在旋转过程中形状大小不变,∴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仍然成立,再证△ACE∽△BCD,学生不易发现。第三问△EDC旋转过程中有两种情况,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结合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以点C为圆心,以CD为半径画圆,从而得出这两种情况。

 

归纳总结:

类比探究题以几何综合题为主,一般设置三问,第一问一般是在特殊图形(特殊三角形、特殊四边形)条件下以填空题的形式写出角的大小,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及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或位置关系;第二问一般是由特殊到一般,再探究第一问的结论是否成立,并给予证明或给出求解过程;第三问一般是利用前两问的求解思想或结论再进行拓展或解决问题.

类比探究之折叠问题解题方法:

1、根据旋转,首先找出旋转中心、旋转角、旋转方向,利用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结合题中条件解决第一问。

2、类比运用第一问的解题思想、解题方法解决第二问,如果不能,返回题中条件重新分析,找出其中不变的特征和变化的特征,转换思路解决问题。

3、运用前两问的求解思想或结论解决问题。


类比探究专题

                               邵原一中 李会

通过类比联想、引申拓展研究典型题目,可达到解一题知一类的目的。

.下面是一个案例,请补充完整。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原题:如图1,点EF分别在正方形ABCD的边BCCD上,∠EAF=45°,连接EF,则EFBEDF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试说明理由。
1)思路梳理
∵AB=AD
△ABE绕点A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逆时针旋转90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ADG,可使ABAD重合。
∵∠ADC
∠B=90°
∴∠FDG
∠ADF+∠ADG=180°,点FDG共线。
根据____________,易证△AFG≌________,得EF=BE+DF
2)类比引申
如图2,四边形ABCD中,AB=ADBAD=90°EF分别在边BCCD,∠EAF=45°。若∠B∠D都不是直角,则当∠B∠D满足等量关系__________时,仍有EF=BE+DF
3)联想拓展
如图3,在△ABC中,∠BAC=90°AB=AC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DE均在边BC上,且∠DAE=45°。猜想BDDEEC应满足的关系数量,并写出推理过程。

    教后心得:“答案就在问题中。”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现场学习的能力,题目中的【思路梳理】,就像一根拐杖。如果没有思路梳理,本题的难度就很大。相反,如果理解了思路梳理,就可以“比葫芦画瓢”,解决出剩余的两个问题。

1.知识:旋转的原则——使相等的线段重合。旋转前后的图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找准对应元素)。全等

2.本题中的难点在于:能否在第二、三问中画出正确的图形。其实上,考察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本题中虽有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但是我认为贯穿其中的不是这条主线,而是类似的解题思路。

 

 

 

 

 

 

. (1)【问题发现】如图1,在RtABC中,AB=AC=4BAC= 90°,点DAC的中点,过点ABD的垂线,垂足为E,延长AEBC于点F,求ABF的面积.

小明发现,过点CAC的垂线,交AF的延长线于点G,构造出全等三角形,经过推理和计算,能够得到BFCF的数量关系,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请直接填空: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_____________ABF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2)【类比探究】如图2,将(1)中的条件DAC的中点改为D为边AC上的一点,且满足CD=2AD”,其他条件不变,试求﹍ABF的面积,并写出推理过程.

 (3)【拓展迁移】如图3,在ABC中,AB=AC=4BAC=120°,点DAC上一点,且满足CD=2ADEBD上一点,AEB=60°,延长AEBCF,请直接写出ABF的面积.

后心得:选择本题,主要也是想培养学生学习教材的能力。就是,当教材告诉你结论的时候,你自己也要动脑子去证明,一定要思考,而不是简单的“看过”。没有思考的看,毫无价值。比如本题中,【小明发现,﹍﹍构造出全等三角形】,动脑筋的人会在此有疑问——谁俩全等?他们怎么全等的?回顾整个解题过程,这对全等的三角形及证明全等三角形的证法都不变(ASA)。由这个证法不变,在第3问中,我们才会想到[CCG垂直BC,交AF的延长线于G]的辅助线。

1.接下来,用到的知识点是相似的基本图形——“绕8字”。由基本图形,我们会联系到相似的知识。从而有了比例。

2.直角三角形:由面积相等得到等量关系ab=ch,求底边上的高。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常规思路

4.关于【过点ABC作的高】前两问中可以没有这个辅助线,直接计算就行。但是,在第3问中,这个“高”成就了一对相似三角形。如果我们把前2问的高都画出来,那么比较这3个图,就会发现图形相似度极高。

做完这个题,整体感受是【小明发现,﹍﹍构造出全等三角形】很关键。解决完这个问题,当回过头重新来看这个问题,我们思考,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辅助线?(其实这个问题没有必要向学生呈现。)要求面积,我们很容易得到高,关键是找到BF的长度。BC的长度有,要是有BFCF的比例就好了。思考到这里,我就走不下去了。也不一定,尝试一下绕8字的图形,进而又猜想全等。

比较前后的两种分析思路,会发现正好相反。

总体感觉,这两道题,比较好。考察了学生现场学习的能力。解题的思路非常清晰。

 

 

类比探究教学设计

                          大峪一中 杜春霞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1.如图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BC边的中点,点F是线段AE上一点,BF的延长线交射线CD于点G         = 3,        的值.

(1)尝试探究

在图1中,过点EEH // ABBG于点H,则ABEH的数量关系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__CGEH的数量关系是____        的值是   ______.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2)类比延伸

如图2,在原题的条件下,若        = m (m0),        的值是____

(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试写出解答过程.

(3)拓展迁移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如图3,梯形ABCD中,DC // AB,点EBC的延长线上一点,

AEBD相交于点F,若        = a,       = b (a0,b0),        的值

_________________(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n  设计意图:解题方法:1.照搬:照搬上一问的方法、思路解决问题。如照搬字母、照搬辅助线、、照搬相似。2.寻找不变的结构(相似)

 

 

 

 

2. 操作发现:如图,矩形ABCD,EAD的中点,将△ABE沿BE折叠后得到△GBE,且点G在矩
1)操作发现:如图,矩形ABCD,EAD的中点,将△ABE沿BE折叠后得到△GBE,且点G在矩形ABCD内部,小明将BG延长交DC于点F,认为GF=DF,为什么.
2)问题解决:保持(1)中的条件不变,DC=2DF.AD/AB的值
3)类比探求:保持(1)中的条件不变,DC=nDF,AD/AB的值.

数学思想: 1)特殊到一般:在特殊情况下发现结论,类比着在一般情况下进一步探究证明结论,然后在具备条件和图形的题目中应用结论解决问题. (这类似于定理、公式的生成过程)(2)类比:① 解题思路的类比; ②图形的类比.

 

 

 

 

 

3.1)问题发现 如图1,△ACB和△DCE均为等边三角形,点ADE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E 填空:

1)∠AEB的度数为             

2)线段BE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2)拓展探究

如图2,△ACB和△DCE均为等边三角形,∠ACB=DCE=900, ADE在同一直线上,CM为△DCEDE边上的高,连接BE。请判断∠AEB的度数及线段CMAEB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解决问题 如图3,在正方形ABCD中,CD=。若点P满足PD=1,且∠BPD=900,请直接写出点ABP的距离。

17教育网:www.17jiaoyu.com 17教育网:www.17jiaoyu.com 17教育网:www.17jiaoyu.com

数学方法:在一线三等角的基本几何图形中, ①如果有边相等,有“≌”; ②如果没有边相等,有“∽”.数学思想:类比

 

 

类比、拓展探究专题

                        下冶二中 蔡蕊

初露锋芒:阅读下面材料:
小伟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在正三角形ABC内有一点P,且PA=3PB=4PC=5,求∠APB的度数.
小伟是这样思考的:如图2,利用旋转和全等的知识构造△AP′C,连接PP′,得到两个特殊的三角形,从而将问题解决.
请你回答:图1∠APB的度数等于______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解题感悟: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是给第二道题做铺垫的,因为第二题中旋转的性质是解题重要的一步,所以这道小题让学生们提前感悟旋转的性质。

本题引导学生3,4,5,是一组很常见的勾股数,那么

问题1:如何将这三条边整合到一个三角形中呢?这时学生会想到旋转。

问题2:怎么旋转?旋转多少度合适?旋转到哪个位置呢?这时学生结合图形和条件,由边的关系角的关系得到结论。

总结升华:为什么要旋转?因为旋转能将线段整合到一个三角形中,从而方便解题。提醒学生:旋转的位置和角度依据题目决定,另外旋转之后及时利用旋转的性质得到结论。                             

牛刀小试:如图1,点EF分别在正方形ABCD的边BCCD上,∠EAF=45°,连接EF,则EF=BE+DF,试说明理由.

思路梳理∵AB=CD,∴把△ABE绕点A逆时针旋转90°至△ADG,可使ABAD重合.∵∠ADC=B=90 °,∴∠FDG=180°,点FDG共线.根据     ,易证△AFG        ,得EF=BE+DF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解题感悟:                                       

                                                

设计意图:类比探究的第一题,现在来看,有了上面第一题的提示,那么这一问的提示是否可以省略呢?提示学生:要证明三条线段之间的关系,有两条都不在一起,那么

问题1:不在一个三角形中的两条线段怎么才能在一起呢?

问题2:观察图形,怎么旋转?旋转的角度呢?

问题3:旋转之后,F,D,G这三点该注意什么?

总结升华:本题的难点在于做题之前的构图,如何利用旋转做出辅助线,做出的辅助线能帮助我们得到什么有用的结论,然后利用全等证明即可。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做题中要大胆构思,大胆猜想。同时旋转一类的题目在中考中也很常见,所以在平时要多加训练和强化。         

2)类比引申:如图2,四边形ABCD中,AB=AD,∠BAD=90°点EF分别在边BCCD上,∠EAF=45°.若∠B、∠D都不是直角,则当∠B与∠D满足等量关系             时,仍有EF=BE+DF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解题感悟:                                       

                                                 

设计意图:第二题是类比第一题来做,学生如果第一问掌握得好的话,那么这道题会很轻松就可以完成。本题主要是强化第一题的做法和思路。

总结升华:完成这两道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旋转在解题中的应用,同时注意三点共线的证明。类似22题这样的大题,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以及题目中的条件,看是否有共同点,从而利用通法来解题。

3)联想拓展:如图3,在△ABC中,∠BAC=90°,AB=AC,点DE均在边BC上,且∠DAE=45°.若BD=1EC=2DE的长是多少?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设计意图:本题为类比探究的最后一题,原则上和前两问的思想及方法都类似,但是这两年的中考题的最后一道虽形似,但又有所不同,需要学生去认真思考并稍微拓展。提示学生:

问题1:类比第一二问,依旧求出这三条线段之间的关系,方法呢?

问题2:旋转之后,你发现了什么?这三条线段跟前面的两道有何不同?为什么?

问题3:类比着前两题,这两个三角形还全等么?自己构图完成本题。

 

总结升华:近几年的中考22题,考察的都是这种类比探究的题目,需要学生们掌握的就是仔细观察图形,找出解题关键,发现前两题的关联和关键所在,为拓展的第三题做铺垫。


   几何图形中的类比探究

五龙口二中   牛苗苗

一、知识点睛:

1、   类比探究是共性条件与特殊条件相结合,由特殊情形到一

般情形(或由简单情形到复杂情形),逐步深入,解决思想方法一脉相承的综合性题目,常以几何综合题为主。

2、“类比探究”类型题的特点:

     图形结构类似

  问题类似

   常含探究、类比等关键词

3、解决类比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1)根据题干条件,结合 ____________先解决第一问;

2)用解决___________的方法类比解决下一问; 如果不能,____________起来分析,找出不能类比的原因和不变的特征,依据______________,探索新的方法。

二、例题解析:

1)操作发现:
    
如图1,在矩形ABCD中,EBC的中点,将△ABE沿AE折叠后得到△AFE,点F在矩形ABCD内部,延长AFCD于点G.猜想线段GFGC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2)类比探究:
    
如图2,将(1)中的矩形ABCD改为平行四边形,其它条件不变,(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设计意图:

考察到的数学知识有:折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矩形和平行四边的性质、等角对等边;

图形由矩形→平行四边形,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两道小题问题一样,条件基本一致,改变的只有:矩形→平行四边形大多数同学证明线段相等,都会选择通过证明全等来证明(也有少数学生会直接利用“等角对等边”证明),但是在类比第一问的方法解决第二问的时候,会发现由于直角三角形→一般三角形,无法利用HL证明三角形全等(这里也会有学生忽略这个问题,直接利用“边边角”证明三角形全等,可作为教学资源展示)。

引发学生思考:证明线段相等还有什么方法?进而联想到“等角对等边”,然后想到添加辅助线——连接CF,证明∠EFG=ECGEF=EC,辅助证明∠CFG=FCG,最终得到“GF=GC”。第一问解决后,“照搬”第一问的方法、辅助线,解决第二问;

 通过这道题,让学生体会类比思想,图形虽然发生变化,但边与角之间的关系仍然能不变,改变的只是“特殊值”,从而掌握“照搬”思想解决类比问题。

三、归纳总结:

解题关键词——照搬:

   照搬上一问的方法、思路解决问题,如照搬字母、照搬辅助线、照搬全等、照搬相似等。也就是知识的迁移。

四、学以致用:

如图1,在□ABCD中,点E是BC边的中点,点F是线段AE上一点,BF的延长线交射线CD于点G,若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求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的值.

(1)尝试探究

在图1中,过点E作EH∥AB交BG于点H,则AB和EH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CG和EH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的值是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2)类比延伸

如图2,在原题的条件下,若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m0),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的值是      (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试写出解答过程.

                                         

(3)拓展迁移

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如图3,梯形ABCD中,DC∥AB,点E是BC的延长线上一点,AE和BD相交于点F.若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a0b0,则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 的值是      (用含a、b的代数式表  示).                         

                                    

                                 

设计意图:

考查的数学知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中位线的性质与判定、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相似三角形(常用);

图形由平行四边形→梯形,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九年级作业——类比探究教学设计(1),均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有了上一题的经验,第一问解决后,“照搬”辅助线、字母、方法和思路解决第二问。对于第三问,虽然图形改变了,但是仍然存在一二问的平行及相似,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照搬辅助线”(也要照搬字母)——过点EEHAB交BF(BG与BF在同一条直线上)于点H。

课后练习:

1)问题发现

如图1,△ACB和△DCE均为等边三角形,点ADE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E

填空: AEB的度数为           

       线段ADBE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2)拓展探究

   如图2,△ACB和△DCE均为等腰直角角形, ACB=DCE=900, ADE在同一直线上,CM为△ DCEDE边上的高,连接BE。请判断∠AEB的度数及线段CMAEB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3)解决问题      

如图3,在正方形ABCD中,CD=      。若点P满足PD=1,且∠BPD=900,请直接写出点ABP的距离。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