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写诗》教学案例
(2021-09-29 14:44:12)《青蛙写诗》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青蛙写诗》是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课,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诗。作者用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把池塘里的美丽景物“蝌蚪、水泡泡、水珠”拟人化,并把它们生动准确地想象成逗号、句号和省略号,从而组合成一首生动有趣的小诗。借这样生动、具体的事物来认识标点,富有情趣,适合儿童学习。全诗共5小节,描写了青蛙在下雨天用“呱呱”的鸣叫来作诗的情境。第1小节写青蛙受到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的感染,产生了作诗的兴趣。第2至4小节写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要分别充当青蛙写的诗中的逗号、句号和省略号。第5小节写青蛙的诗写成了,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都在诗中充当了标点符号。本课提供了小蝌蚪、水泡泡和一串水珠的插图,有助于学生找到它们与3种标点符号的相似之处。
一年级的学生,能够观察自然景物,能够根据生活实物和已有的经验进行想象,还会通过同伴的讨论进行想象,他们对生活充满着想象。在《青蛙写诗》的教学中,我以鲜明的图画、生动的诗歌、直观形象的课件为载体,将阅读和识字教学相融合,立足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感受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帮助别人时的快乐和青蛙得到帮助时的快乐,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
【案例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一年级学生的认字、识字能力不强,而本课识字量较大,对于学生来说有些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依据孩子的心理特点,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抓住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做到识用结合。同时,依据教材图文并茂、内容活泼、形象生动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富有情境的图画、多种形式的朗读为载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迪学生的灵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体现三个结合:阅读与巩固识字相结合,阅读与培养语感相结合,阅读与促进学生的发展相结合。
一、导入环节,犹如一台戏的序幕。在导入部分,我创设猜谜语的情境,利用课文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讲故事般引出课题,学生在愉快地情绪之中入情、移情、陶情。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猜一个谜语: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水陆都是家,唱歌顶呱呱。(打一动物)大家猜猜这“绿衣小英雄”是谁呢?
生:青蛙。
师:同学们真是猜谜高手呀!这么快就猜出了谜底。现在让我们一起把谜底表示的这种动物请到今天的课堂上来吧!
师:(出示课本青蛙图片)看一看青蛙的表情,你觉得它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
师:那你能不能猜一猜它为什么这么高兴呢?
生:青蛙写了一首诗。
师:原来是下雨了,雨点儿淅沥沥地从天空中落下来,青蛙于是高兴地写了一首诗。(板书:写诗)
师:(课件出示下雨图)下雨了,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青蛙说:“我要写诗啦!”青蛙写了首什么样的诗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青蛙写诗》。
二、教学时,我用精美的图片和生动、形象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创设了一些情境,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为他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想象结合起来,畅所欲言。并且,我采用“情境代入法”,让学生把自己当做课文情境中的一员,去感受雨点轻轻落在身上的滋味,去感受主动帮助别人和获得帮助的快乐。我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课文中的小青蛙,想象会写出怎么样的诗。孩子们都乐意做那只快乐的小青蛙,都愿意做一回小诗人。
生:下雨的声音。
师:(课件出示:下雨了,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听老师读这个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老师读句子)
生:我感受到雨点很小。
生:我感受到雨点落下来很轻很轻。
师:想象一下,这小小的雨点儿轻轻地落下来,它们会落到什么地方去呢?
生:雨点儿落到草地上,小草湿湿的。
生:雨点儿落到小花上,小花的花瓣上有一个一个小小的水珠。
生:雨点儿落到池塘里,小鱼很高兴。
生:雨点儿落到绿绿的荷叶上,在荷叶上滚来滚去的。
生:雨点儿落到小蝌蚪身上,小蝌蚪觉得痒痒的。
……
师:同学们真会想象,你们说的句子像诗一样美!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一只青蛙,小小的雨点儿轻轻落到你们身上,你会有什么感觉?又想说些什么呢?
生:如果我是小青蛙,雨点落到我身上,我会觉得凉凉的。
生:我会觉得痒痒的。
生:我觉得真好玩。
生:我会很高兴,会跳来跳去。
生:我会唱歌。
……
三、一年级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往往是一节课刚过一半,学生就开始感到疲惫,有的人走神,有的人自顾自玩耍,让老师十分头疼。但一年级孩子又特别喜欢表现自己,喜欢参与一些游戏活动。在教学《青蛙写诗》时,我设计了“分角色演一演”的活动,不仅缓解了孩子的疲惫,而且大力发展了他们的语言,可谓一举两得。
师:青蛙要写诗了,看,哪些朋友来帮忙了?
生: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教师贴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的图片)
师:它们都帮了什么忙呢?
生:小蝌蚪当逗号。(师贴“逗号”图片)
生:水泡泡当句号。(师贴“句号”图片)
生:一串水珠当省略号。(师贴“省略号”图片)
师:同学们看看黑板上的图片,想一想,为什么它们能当逗号、句号和省略号?
生:因为小蝌蚪的样子和逗号很像。
生:因为句号是个小圆圈,水泡泡也是圆圆的。
生:一串水珠长得和省略号很像。
师: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都很热心,都要帮助青蛙。想一想,它们会怎么对青蛙说?青蛙又会说什么?把自己当做小蝌蚪或者水泡泡和一串水珠,走到青蛙面前去说一说吧!
(师拿出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和青蛙的头饰,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教学反思】
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许多不足。
1. 在“分角色演一演”这一环节,我认为孩子太小,不会合作和讨论,就自己做主叫了一些孩子上台表演,另外的孩子只有看的份。课后,我想老师要是不引导,孩子就永远不会,有时我太低估孩子的能力,其实他们经常给我带来惊喜,所以我今后要多为孩子们创造展示能力的机会。
2. 朗读指导太少。在讲解标点的时候,我顺便提了一些标点的作用,看到标点符号后怎样停顿、怎样读出不同语气。范读几遍后,学生的接受能力还不错,立时能读出些许感觉来,只是下一次再读,很容易回到老样子,说明朗读知道还不是很到位。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都是黄金期。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为学生创设说话的情境,给他们提供想象的空间,帮助他们发展和积累语言,是教学任务,更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语文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我愿意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断努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