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解读(修改稿)
(2019-11-24 18:10:02)
标签:
转载 |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解读(修改稿)
团结路小学孙岩
部编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共有4篇文章:21课古诗三首,22课《为中华
首先我们来看《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三、四年级的阅读教学提出了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上第一单元:能选择自己暑假生活中的新鲜事,把经历讲清楚。
三上第八单元:学写一件简单的事。把事情的过程相对完整地写下来,并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三下第四单元: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三下第七单元: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把事情写清楚的。(为第八单元“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作准备。)
三下第八单元: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
四上第四单元: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上第七单元: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四上开始从方法上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上第八单元: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简要复述课文,注意顺序和详略。
同一个语文要素的学习是螺旋递进的,四上的学习有三上、三下的基础。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做到把握前后联系,循序渐进。
学情分析: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一种概括能力,也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中年级正是训练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阶段。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读完一篇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讲讲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往往不知从何谈起,抓不住重点,理不清线索,分不清主次,不能完整表达。那么学生这样的现状就值得引发我们一线教师从教法上进行思考到底该怎么在课堂上通过有效的引导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这方面能力呢?
一、如何理解“关注主要人
1、
“关注”是一个汉语词语,一指关心重视,二指用眼 睛去看某人、某事,三指用实际行动去或用心去对待某人、某事。
“主要”指事物中关系最大、起决定作用的。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 件”就是在阅读文章过程中重视那些关系最大、起决定作用的人或事。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一种概括能力,也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能力。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是把握主要内容的一种前提
《为中
修身课上,与其他同学“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
听到伯父说“中
直到在租
关注到了这些主要人物和事件,我们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另外,如果文章涉及到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件,我们还要理清这几件事之间的关系。
《为中
二、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相关方法:
怎样才算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安徽萧县龙城镇北关小学许翠萍在《小学教学研究》撰文写到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不是只让学生把握住文章的一些结论
我们的思考: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不仅仅是文章阅读的初步任务,提炼出重要信息,同时也是进一步理解文章,体会作者思想情感、表达方法的前提和基础。
2、
(一)叙事的文章———抓起因、经过、结果。读叙事的课文要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在边读边思考中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本单元《为中
华之 崛 起而读书》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概括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周 恩 来在沈阳求学期间发生的故事。事情的起因是十二岁的周 恩
来听到伯父感叹“中
(二)记人的文章———抓人物、事件、精神。阅读记人的课文要思考:课文写的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人物什么精神?然后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本单元《梅兰芳蓄须》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梅兰芳在抗日战争期间,蓄须明志,拒绝在日本侵略者的
三、根据课后练习和交流平台,来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1、22课《为中华之
这道题正好是本单元语文要素训练的体现与落实。
2、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单元交流平台中也为我们提示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具体方法:
a、“我发现题目有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观潮》《梅兰芳蓄须》。”这里需要注意是“提示”,而不是“概括”。《梅兰芳蓄须》提示我们文章主要讲了梅兰芳蓄须的故事,只有事件的结果。我们概括主要内容时还要思考:梅兰芳什么时间蓄须?梅兰芳为什么蓄须?等问题,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理清楚,才能很好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b、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也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普罗米修斯》。
c、有的文章写了不止一件事,如,《为中华之
这次的交流平台是对以前关于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的一个阶段
四、本单元教材中语文要素的训练落实
在教学22课《为中
通过这样学习、交流、运用,三个场景可以分别总结为: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的讨论中,立志振兴中华;周恩来在与伯父的对话中,耳闻“中
三个场景看似地点、事件迥异,但异中有同,其叙事之根本是“中
23课《梅兰芳蓄须》,交流平台中提示我们,本课的题目就提示了我们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梅兰芳在什么时间蓄须?为什么会蓄须呢?课上就带领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探索交流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就把握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本文写了梅兰芳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拒绝在日本侵略者的统
“蓄须”是本文的线索,文章以线索为题,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开篇点出梅兰芳“有几年却是留着胡须的”,中间详细写梅兰芳拒绝给日本人演出的事,结尾总结赞美梅兰芳具有民族气节,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关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解读到此结束,感谢高主任的多次细心指导,大家如有新的看法,还望提出宝贵意见,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