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目标解析及评价建议
(2016-09-01 21:50:20)分类: 教研天地 |
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目标解析及评价建议
单元教学目标及目标解析:
1.使学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解析:此目标是让学生体会长度单位的作用,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解析:此目标是通过比较测量等帮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认识1厘米、几厘米、1米、几米的长度】
知道1米=100厘米【利用米尺观察得出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解析:此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刻度尺测量,掌握测量方法。】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解析:借助实物感受线段是直的,再通过观察总结出线段特点: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解析:估测实物或线段等是几厘米、几米】
单元知识点及评价建议
单元知识点 |
评价建议 |
统一长度单位 |
|
认识厘米 例2 例3 |
【认识长度单位1厘米,能估测物体的长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如:估计图中实物有几厘米并会测量,如第8页第1题。 【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线段或图形边长的长度。 |
认识米 |
【认识长度单位1米,能从尺子上找出1米、2米等】 【能估测物体的长度】如:判断生活中事物用米或厘米作单位是否合适,如房间高3厘米。 【知道1米=100厘米,记住进率】。 |
认识线段 例6 例7 |
【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特点。】如:判断哪些是线段。 【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掌握画线段的方法。】 |
解决问题 |
【在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基础上,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如旗杆高,课本长等】如:会用熟知的长度标准如一搾是8厘米,推测生活中事物的长度如桌面长宽;根据实物图填合适单位;根据给定单位和实物填数。 。 |
单元教学目标及目标解析:
1.使用小棒、圆片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式题。【解析:此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有序操作小棒、圆片等学具,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能正确的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式题】。
2.使学生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灵活的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解析:此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类推、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竖式的简便写法并能正确计算;通过日常训练学生口算、听算,帮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特殊情况:72-(47+16)竖式没有简便写法。】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解析:此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运用前面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用画图的方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通过连贯思考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4.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解析:此目标是通过复习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算法,引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
单元知识点及评价建议
单元知识点 |
评价建议 |
|
两位数加两位数 |
不进位加例1、例2 |
【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式题。】如:理解35+32的算理、算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 |
进位加 例3 |
【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算理,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式题。】如:理解35+37的算理、算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 |
|
两位数减两位数 |
不退位减 例1 |
【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算理,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式题。】如:36-23 |
退位减 例2、例3 |
【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算理,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式题。】如:51-36 |
|
解决问题 |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例4
|
【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如:用画图的方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
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计算 |
连加连减 例1例2 |
【掌握连加、连减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灵活的计算连加、连减式题。】如:3个数连加既可以两个竖式连起来写,也可以先对齐写出3个加数,再计算。 |
加减混合 例3例4 |
【掌握加减混合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灵活的计算加减混合式题(包括含有小括号的)。】特殊情况:72-(47+16)竖式没有简便写法 |
|
连续两问 |
【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通过连贯思考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 |
第三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及目标解析: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解析:此目标是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图仔细观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并通过动手操作学会用尺画角,记住角的各部分名称。】
2.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解析:此目标是通过观察事物抽象出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运用三角板找到直角、锐角。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两个三角板拼出直角、锐角和钝角,进一步掌握角的大小。】
3.让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目标使学生在操作活动角、折角的活动中,学到三种角的关系。】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解析:此目标通过多种活动和动手操作(拼角、折角、比角)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从而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知识点及评价建议
单元知识点 |
评价建议 |
|
认识角 |
1.生活中的角
主题 2.认识角、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例1
3.画角 |
【认识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如:练习八第1题、第2题。 【通过动手折纸,学会角有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如:练习八第4题。 |
认识直角 |
1.认识直角 2.画直角 例4 |
【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如:练习八第5题。 【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直角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直角】如:练习八第7题。 |
认识锐角和钝角 |
例5 |
【认识锐角和钝角。通过让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实物上的角的活动抽象出锐角、钝角的图形,会画锐角和钝角】如:练习八第9题、第10题。 【通过在三角尺上找锐角、用活动角变出锐角和钝角的活动,使学生掌握角的大小与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 |
解决问题 |
例6 |
【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一个钝角。在掌握了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者之间大小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用一副三角板拼锐角、钝角,学会一个直角拼上一个锐角肯定是钝角】 |
第四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及目标解析: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解析:此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感知乘法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2.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么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熟练口算有关乘法算式。【解析:此目标是让学生自己在2—6的口诀的基础上去编制2--6的乘法口诀,清楚每句口诀的来源,并能熟练运用。】
3.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解析:此目标是通过画图、语言叙述等,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使学生感受到用乘法表示同数连加的简洁性;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知识点及评价建议
单元知识点 |
评价建议 |
|
乘法的初步认识 |
例1、例2 |
【运用具体情境让学生感知乘法的意义,充分利用直观手段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如:坐小飞机、小火车和过山车的情境,并根据具体问题,呈现了同数连加的算式,为乘法算式的改写作好准备,同时突出了乘法意义的本质。
|
2—6的乘法口诀 |
5的乘法口诀例1 |
【编制5的乘法口诀,体验5的口诀的来源,并能熟练运用。】如:学生观察实物图形,并提出数学问题,将5个5连加的计算过程依次呈现出来,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编制乘法口诀积累感性经验。如练习十的5题。 |
2、3、4的乘法口诀 |
【编制2、3、4的乘法口诀,感受编制口诀的规律并能熟练运用。】如:2的口诀先动态呈现实物图,在2个2个地数的基础上说出“1个2是多少?2个2是多少?用乘法口诀怎样表示呢?”,再对照点子图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编制出口诀,从而感受编制口诀的规律。如做一做1小题。 |
|
乘加、乘减 |
【在观察的基础上积累感性经验,会用画图、语言叙述说明算式的意义,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用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同时为今后依据口诀间的关系记忆乘法口诀作好方法上的准备。如练习十二的3题。
|
|
6的乘法口诀 |
【自主完成6的乘法算式的整理与乘法口诀的编制,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并能熟练运用。】如:结合实物图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几个6相加的结果分别填入相应的表格中,分别画出1个6、2个6……是多少,并圈出相加的得数,根据相加的结果完成乘法口诀,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使学生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如练习十三6题。 |
|
解决问题 |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会用图形表征和语言表征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用乘法表示同数连加的简洁。】如:例7将用乘法解决问题与用加法解决问题对照,在“知道了什么?”环节,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问题,在“怎样解答?”环节,呈现了学生画图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由此培养学生逐步学会数学思考与表达,并从图形表征和语言表征两个方面,将具体问题和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算法。如练习十四的5题。 |
第五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及目标解析:
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解析:此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或同一几何体,所看到的形状图是不同的,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2.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解析:此目标是让学生把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进行辨认,或是在根据一个面的形状猜想几何体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由根据直觉进行猜想过渡到有序地思考。】
3.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解析:此目标是让学生对立体图形的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初步渗透三视图的知识方法。】
4.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解析:此目标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所学过的立体图形从整体到局部特征,体会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单元知识点及评价建议
单元知识点 |
评价建议 |
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
【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如:第70页第1题 |
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形状 |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对所学过的立体图形从整体到局部特征,能初步体会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如:第71页第5题 |
用推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例3 |
【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如: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圆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什么?(圆柱体或者球)类似于这一类的题目主要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 |
第六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及目标解析: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体验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
【解析:此目标是让学生自己在2—6的口诀的基础上去编制7—9的乘法口诀,清楚每句口诀的来源,并通过经历编制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
2.能熟练地计算表内乘法,会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解析:此目标是通过计算,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通过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解析:此目标是通过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知识的类比推理,自主探究总结7—9的乘法口诀。】
4.通过记忆乘法口诀的活动,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解析:学生在经历了编制口诀,理解了每句口诀的意义,并能熟练的背诵与应用,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单元知识点及评价建议
单元知识点 |
评价建议 |
|
7—9的乘法口诀 |
7的乘法口诀例1 |
【编制7的乘法口诀,体验7的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并能熟练运用。】如:7的乘法口诀是通过学生操作七巧板,有了连加的要求后,在列表呈现7的连加结果,进而将7的乘法口诀填写完整。如练习十七的2、6小题。
|
8的乘法口诀例2 |
【编制8的乘法口诀,体验8的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并能熟练运用。】如:学生观察、分析乐队排队的情境,再以小狗连跳的方式在数轴上填写连加的结果,再完成8的口诀的填写。如练习十八的3、8小题。
|
|
解决问题例3 |
【运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如:情境图中呈现了多种文具的价格,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深化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
|
9的乘法口诀例4 |
【编制9的乘法口诀,体验9的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并能熟练运用。】如:在观察、分析龙舟赛的基础上以袋鼠连跳的方式在数轴上呈现连加结果,使学生边看图边推想,9个9个地继续数数并在数轴上填写连加结果,提高了抽象程度,同时也渗透了点与数一一对应的关系。如:练习十九的2. |
|
解决问题 |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运用所学的加、减、乘法运算解决座位不够坐的问题。继续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并重在突出“阅读理解”与“分析解决”环节,如:引导学生读懂图中“坐得下吗? ”的理解涉及到信息的转换,即将“2名教师和30名学生一共32人”转换为“一共需要32个座位”,为解决问题作好铺垫。 |
第七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及目标解析: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解析:此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分”,学会从钟表上读出“多少分”,并知道“时”和“分”的关系。】
2.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知道在钟面上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解析:此目标是让学生重在掌握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的方法】。
3.会运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解析:此目标是让学生借助推理解决关于时间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并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解析:此目标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比较方法,使学生对时间的认识更为具体、直观,促进学生对时间的理解。】
单元知识点及评价建议
单元知识点 |
评价建议 |
认识“分” |
【认识时间单位“分”,以及“时”和“分”这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能通过操作、观察、发现钟面上分针和时针位置的变化,直观的认识“1时=60分】如:93页第1题 |
认识几时几分 例2 |
【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知道在钟面上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认识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如:第93页第3题。 |
解决问题 例3 |
【通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并形成推理能力】可以通过谈话情境,展开对时间进行推测的分析和推理活动,能采用排除法推理。如:94页第4题 |
第八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及目标解析:
1.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思路、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体会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解析:此目标是通过学生活动,去发现事物的排列与组合的思路、方法。】
2.在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解析:此目标是通过学生的具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表达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受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解析:此目标是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方法,从而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单元知识点及评价建议
单元知识点 |
评价建议 |
简单的排列例1 |
【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数的思路、基本方法】如:例1要用非0的3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的个数,这是一个排列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梳理思考过程,感受有序思考的好处。如练习二十四的1题。 |
简单的组合例2 |
【发现简单事物的组合数的思路、基本方法,初步理解排列与组合的区别,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例2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从3个数中任取2个求和,确定得数的种类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