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记录之1《秋天的图画》
(2015-12-02 14:51:33)
标签:
廖立红听课记录 |
分类: 沙湾镇中心小学 |
广州大学师范生实习支教听课记录简表
学科 |
语文 |
教学内容 |
《1 秋天的图画》 |
课型 |
新授课 |
||||||
授课教师 |
何嘉玲 |
班级 |
二(5)班 |
听课时间 |
|
||||||
支教生签名 |
廖立红 |
其他听课人员 |
|
||||||||
|
瞬时思考 |
||||||||||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3、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学重难点: 目标1、2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 情境导入 1、出示秋天的图画 2、通过这些图画,你是否想起了识字1的词语?-------------------------------------- 3、复习识字1的四字词语 4、你觉得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生从“天气、丰收、景色”等三方面来讲) 5、读课题(读出节奏、情感) 二、听录音朗读 学生跟读 三、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不会读的字音借助课文下的“苹果” 四、整体认识课文--------------------------------------------------------------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1个) Q:如何分自然段? (首句空开2格) 2、这一个自然段有几句话?(4句) 【教会学生如何认识“1句话”并标记出来】 五、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 2、Q:你要提醒同学们的是什么? (后鼻音、前鼻音、边音、翘舌音) 3、开火车读 4、去拼音读 ①与同桌一起读 ②开火车读 (注意后鼻音“浪“) ③闪现生字,摘苹果--------------------------------------------------------- 5、读词组 ①全班开火车读 ②点哪读哪 ③全班齐读(注意:颊jia) 六、记生字 Q:如何记生字? 加一加、猜一猜、换一换 七、写生字 1、观察生字的结构和在方字格上的占位 波、浪、灯、作(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老师示范写 提醒易写错的笔划 3、学生右手书空 再次提醒易写错的笔划 4、描红 既要写上拼音也要写上笔画数 5、检查以上4个字的写字情况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我会读”中的生字和词组 二、读课文,品课文 (一)分析并朗读课文 ——第1句:需要重读“美丽的” 引:这幅图画美在哪里? ——第2句:(出示图画)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①自由读第2句,你会读吗? ②4人接力 ③4组接力 ④全班齐读 ⑤学生范读 (注意节奏、停顿和轻重) ⑥将这一整个句子排列整齐(如下),你发现了什么?---------------------------- 梨树挂起 苹果露出 稻海翻起 高粱举起 (发现了颜色词) Q:对比课文和屏幕上去掉了颜色词的句子,哪一个更好,好在哪里? A:课文的更好,好在使句子更生动。 ⑦试背该句子 ⑧积累颜色词 ⑨运用颜色词 1)“我能在括号里填上颜色词” 2)出示图画填上带颜色词的句子 ⑩再次读第2句 ——第3句:谁使秋天这样美丽? (读出疑问句的语气) 引:那是谁使得秋天这样美丽呢? 生:勤劳的人们 ——第四句: ①自由读第4句 读出节奏和感情 ②Q:为什么是勤劳的人们使秋天这样美丽? A:人们勤劳耕耘 由此回到第2句,勤劳的人们做了些什么? (二)听录音,感受秋天的美丽 (三)学生读课文,再次亲身感受 三、识字 认识并书写“字、苹、丽、劳” 1、观察这些字,说说有什么特点? 上下结构 2、老师示范写,学生描红并练习 在此过程中,老师将每个字的占位都告诉学生,边在黑板上示范写边提醒同学们易错的结构和笔划 3、检查学生的书写情况 举学生的例子以提醒其他同学 四、布置作业 1、预习L2 2、复习识字1、L1 3、抄写L1的生字
|
温故而知新,课文之间的联系是老师需要整体去关注的,所以老师要学会宏观地看待整本书、整个单元以及课文之间的联系。 此处询问学生课文的段落数和句子数,看似简单,但是二年级的学生仍然对此分不清楚,需要老师的指导,这里老师手把手的指导对学生后来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来进行教学,好! 颜色词的学习和运用,说明老师很注重对课文的解读,并且能够发现需要学习的内容。可见,解读课文,回归文本很重要。 |
||||||||||
课后思考(评价与建议) 1、老师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非常主要树立整体意识,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 2、老师注重运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劳逸结合地学习。 3、老师能抓住教学的重点,而且能够清楚了解课文的拓展知识应该是哪些,可见对课文的解读相当到位。 4、老师的过渡语言生动顺畅,没有丝毫生硬的感觉,说明对课文相当熟悉,这一点尤其是我们新老师应该去关注的一点,只有对课文熟悉心里才会有底,才能更好地享受课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