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朗读,成就最美的自己——听王崧舟《今天我们如何教朗读》有感
(2020-04-01 19:33:0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反思 |
学朗读,成就最美的自己
朗读基于人,朗读通过人,朗读为了人。朗读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更是对文字语言的再发现、再理解、再创造。今天,王崧舟老师的《今天我们如何教朗读》,带我走进朗读的美妙。
今天的讲座,王老师从三个方面进行讲解:一是目的:为什么要教朗读。二是原理:朗读的规律。三是策略:怎样才能教好朗读。
一、为什么教朗读?首先王老师让我们思考:朗读是为读而读,还是为人而读?他通过《朗读者》这一节目中作家麦家《致信儿子》真情的倾诉,让我们明白朗读是为人而读,是为言语人格而读。更让我们清楚朗读首先要激活朗读意愿,唤醒学生的热情,让学生的朗读由“要我朗读”转向“我要朗读”。这是排在首位的。其次是强化朗读体验。“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为教师,课堂中应引导学生对朗读语音、语调、语速、语流、语言造型有真切、充分地感知,再从倾听开始,将朗读内容转换成画面、场景、情境、细节等,体验声音所传递的生命气息和能量。三是习得朗读技巧。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去习得。四是确证朗读主体。他告诉我们朗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乃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审美的朗读主体——朗读者。其实,朗读为了人。
二、教朗读有规律吗?王老师告诉我们:朗读的核心是情感,情感是动力、灵魂。情感朗读的生成模型是:感悟——想象——求气——创调——反听,然后再回到感悟,这是一个封闭的“回路”。在这个过程中,求气是区别于默读的关键。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总认为创调是最后结果。今天听了王老师的报告,我明白了:回听是回馈情感朗读关键的一步,是反省自己的感悟,在反听中调整再调整,是互动的过程,这才是最重要的。
三、怎样才能教好朗读呢?王老师从四点来阐述。第一点是示范是朗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示范有老师,有学生,有音频等,而王老师引导大家明白:最佳的示范朗读是语文老师。这也提醒我们,一定要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多朗读文学作品,练就朗读基本功,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讲座中,王老师诵读的宋词素描《念奴娇.赤壁怀古》,让我们不仅领略到了他高超的朗读技艺,还感受到他对文本的准确定位,更明白了示范的意义。第二点,备课是朗读教学应有的内容,提醒我们备朗读应是一种常态。他以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为例,展示了自己的朗读笔记,为我们的朗读备课指明了方向。第三点文本是朗读教学的内在尺度。他以小学阶段常见文体——散文为例,指出文似看山不喜平,朗读也是,应该在顺势中读出不顺势。第四点是融合是朗读教学的最佳路径。朗读教学要跟阅读教学和默读教学融合在一起。在何捷老师《匆匆》的教学片段中,我们不仅明白了如何将朗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还知道了要注重课堂孩子的倾听,重视将朗读体会与孩子的生活体验相联系,以声音展现心中所悟。
朗读是对生活体验的审美表达。声之真切,韵之绵长。相信有了王老师的指引,朗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更真、更美的自己。愿大家都成为真正的朗读者!愿我们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境,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