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为什么要读名著?

(2019-03-13 16:42:10)
标签:

教育

分类: 阅读指南

我们为什么要读名著?

 
标签: 

教育

分类: 阅读指南


作者:钱理群
1939年重庆生人,祖籍浙江
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鲁迅学会理事
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


名家小传

在进入“名作”的阅读之前,请朋友们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一位世纪老人(巴金)写的这段话:
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我们要说的名作(经典)的意义,读文学名作(经典)的目的,以及怎样去读——都在里面了。


但要真正懂得它,却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固有的文学观念、读书的目的、阅读方式,以至我们的思维方式……


唯一的目的
文学的核心,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


其实教育、出版的核心、出发点、归宿,也是“人”;正是“立人”,把文学、艺术、教育、出版……都统一起来了—这几乎是常识,却是人们最容易忽略、忘却的。


读文学作品惟一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你将出人于“(他)人”、“我”之间,“物”、“我”之间,达到心灵的冥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地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何必倒胃口
要读名作(经典),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不只是文学,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作(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这里讲的是识字教育以上的中、高等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作(经典)”。


人在受教育时期,例如中学时期,读什么书,不是小问题。像鲁迅所说,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吞下”的阅读—这颇有些类似今天的“快餐式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其结果不只是倒胃口而已:吃“烂肉”、喝“酸酒”长大,是可能成为畸人的。鲁迅因此大声呼吁,“我们要批评家”,给青年的阅读以正确的指引。关心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倡“读名作,读经典”即是一种导向:惟有用前辈人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下一代,才能保证他们成为巴老所期待的“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跟着感觉走
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读名著,还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人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人地感性地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像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也许你读完作品,只有一些朦胧的感觉、若隐若现的人物身影,只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的涌动、思绪的感悟,或者某种想像、创造的冲动,尽管你不能(其实也不必要)做出作品主题呀、结构呀、写作技巧呀……的明确分析,其实你已经“进人”了文学的世界,这样的“第一(原初)感觉、感悟、涌动、冲动”是最可贵与最重要的,它是文学阅读(欣赏)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以后的文学分析的基础。
读名著的实用小技术
· 了解你正在读什么
这是一部小说、剧本,还是传记或历史?要想知道这一点,读一读前言,查一查目录,或者上网查查作者。


· 不要被众多人物所左右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第一章中用了22个又长又复杂的名字,使你脑袋发胀。这时,不要急着往后翻,坚持看下去。渐渐地,这些人物就会变得清晰。你会觉得和他们在一起,就像和老朋友在一起一样。你的许多朋友,在结识前也是陌生人。


· 给作者一个机会
不要过早地说“我看不懂”,要坚持读完。有时也许是你对读那本书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如果认真看了但确实看不懂,就把它放一放,先去读另一本。


· 大段大段地读
你连续阅读内容越多,就越能进人书的节奏和感情,从中得到的乐趣也就越大。


· 读作者读的书

莎士比亚为了写《凯撒大帝》和《仲夏夜之梦》,曾仔细阅读诺斯的《蒲鲁塔克传记集》翻译本。了解作家所面临的问题和他们的态度,会帮助你理解作家的观点。与作家的观点不一致也没关系,起码它使你思考。


· 阅读有关作者生平的书
你对作家的个人经历知道得越详细,就越明白他为什么写此作品,就会开始明白那些隐藏在作品中的自传性花絮。


· 重读一遍
所有名著都经得起反复读。读完一本书后,如果很感兴趣,又不完全懂,那么立即重读一遍,你会发现更多的东西。如果几年前读过一部名著并且喜欢它,就再读一遍。书里还有那么多新的东西要告诉你,令你简直不相信这是同一本书。


知识来源
钱理群. 我们怎样读名著[J]. 视野,2006,(10):52-53.
斯蒂夫·爱伦. 教你读名著[J]. 家庭科技,2010,(12):8-9.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