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由来称“鲁珍”
![[转载]竹刻由来称“鲁珍” [转载]竹刻由来称“鲁珍”](//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竹刻由来称“鲁珍” [转载]竹刻由来称“鲁珍”](//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竹刻由来称“鲁珍” [转载]竹刻由来称“鲁珍”](//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大凡喜欢竹刻的收藏家,“吴之璠制”四个字必能让他们怦然心动,因为吴氏作品一直是他们的追逐目标。然而,有关吴之璠生平事迹的记载实在太少,仅给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二十多件竹刻实物和几句文字。
“之璠,字鲁珍,号东海道人,所制薄地阳文,最为工绝。”这是清嘉庆时金元钰在《竹人录》中的一段记载。吴之璠早年的竹刻声望并不显赫,直至他故世多年后,其竹刻笔筒贡入内府后才被人们知晓。乾隆十四年,乾隆帝在宫中见到吴之璠的作品,便询问侍臣“鲁珍何人?”侍臣们都不知道,无以对答。于是组织人员查遍各种古籍,终于从康熙年间南翔文人陆廷灿撰写的《南翔随笔》一书中找到了鲁珍的名字。乾隆帝知道鲁珍就是吴之璠后,十分推崇他的作品,写诗赞誉吴氏高超的竹刻手艺,让工匠将其御制诗镌刻于吴氏的作品上。其中有一首诗这样写道:“竹刻由来称鲁珍,藏锋写像传有神。技哉刀笔精神可,于吏吾当斥此人。”
吴之璠的作品以笔筒为主,雕镂手法传承嘉定三朱的遗风,特别注重雕饰物像的远近效果,称之为“薄地阳文”。此种雕刻技艺是先将竹材的表皮刮去,然后将竹面打磨得极为光滑。表皮之下的第一层竹肌,质地最为坚实细密,经细细打磨后在这层竹肌上设计,奏刀雕刻阳文图像。以微妙的起伏,来表现物像的肌理和结构,尤其在薄如纸发的间隙体现刀法之精微。
吴之璠的作品喜采用文学故事作为题材,如三国时期的大乔和小乔、《聊斋志异》中的王君诵,以及民间传说中的“刘海戏蟾”、“张仙送子”等。所雕老人均作翘胡子、赤足,袒胸露腹,生动有致;刻画牛马、滚马、相马、牧牛等尤为见长。清嘉庆《南翔镇志》称他的作品“得神得景,识者谓能变化前人,争相宝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诚交古玉藏友,博主居北京,主攻历代古玉研究与收藏,最爱商周战汉,中古明清亦可,喜精美略胜于年代;也喜欢佛像艺术,醉心于佛像的静谧与虔诚;亦爱明清竹雕。
同时致力于股票和基金价值投资研究,仅做绩优白马,优质基金,中线波段操作,以供收藏之资,诚交股友,共享股票心得及信息;
本博主微---信(可扫博客首页二维码):dushitianyuan01(都市田园拼音+01)
欢迎关注:
本人的收藏博客、微博:田园玉翁
本人的股票博客、微博:开门红股侠
本人的微店及咸鱼店
:田园玉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