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思远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2020-04-19 21:01:19)
标签:

安思远的古玉

都市田园

古玉交易平台

古玉网店

田园玉翁

分类: 古玉深研

 

安思远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尽管安思远的收藏以明式家具、古代和近代书画、佛像、古瓷器和青铜器最为出名,但古玉的数量最多,所跨年代更为久远,而且更偏重于上古时期。

(安思远藏 十八或十九世纪素三彩罗汉像局部)

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无人能讲明这批古玉的来源出处,只能大体判断出地域,但有经验的人们还是可以根据形体来断代,并寻找出以之相似的文化期,如良渚文化玉器。根据如此的归类,就会呼唤出这批古玉的历史价值。

(老年的安思远在中国,为保护古建筑他力所能及地筹措资金。他何源何故,能有如此广阔包容异国文化的胸襟!想来真是前世因缘。)

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此次佳士得将这批古玉以一美元的标价集束起拍,反映了现代收藏者的价值观,即石器的价值要远低于玉类。由此推测,这批古玉的拍卖实际价格并不会很高,一经拍卖流散到各处后,只能起到一种纪念意义上的作用。但实际上这个集合群体的数量较大,历史时期清晰,器型明确,原始打磨、切割、转孔遗痕特征突出,如此数量的集合无疑是现今十分难以收集的珍宝,真是充实一个博物馆新石器时期古玉藏品的大好良机。天真地希望那些动辄亿元的任性者,能为国家和民族做些事情,而不只是在炫耀自己的财富,安思远一生向各大博物馆捐献了大量的所藏,可为楷模矣。

 (身处沙龙中的安思远,以收藏世界古代艺术为特长,长袖善舞,其收藏的一生堪为典范,令人铭记)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几集汇总下来,从展示的状况来看,只是集中到一个人手里的新石器时期古玉就有如此众多,可想而知的是,在中国当时会有多少上古时期的古墓和原始部落的遗址因盗掘而空,因而越发感觉到这批玉石类工具的珍贵,它们曾是远古时代华夏人类活动文明进步的物证。
   安思远自从2014年8月离世以来,断断续续有许多追念的文章发表,但令人伤感的是更多的人在期待着他的遗物之拍卖,好像这聚合离散才是兴趣所在。本人有幸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他的古玉部分编辑成集,借以和大家分享其收藏成果。也正是通过这种细致的耕耘,才有可能去触摸安思远的精神世界,尽管大家互不相识。

(如同大气层的云图,安思远藏良渚玉璧 ,在掩埋了数千年后,古玉的纹理、沁蚀、结晶、疤痕、蚀孔、翘起与塌陷等都变化莫测,所以古玉在鉴定时,经验、推理、对比就显得十分的重要,这是任何现代化工具所无法代替的,它们也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玉质的温润,只有不规整的打磨外形,这就是下列新石器时期石箭镞的集合。中国、北美、欧洲和英伦三岛,都曾发现大量的如此的石制品,表明了人类早期狩猎生活的共性,此类原始器物和工具也经常见于拍卖。但在中国这类原始工具的采集并不被收藏所重视。而正是这类器具,才能还原原始氏族部落的原貌,以及追索炎黄子孙的根脉。

以下全部为新石器时期石玉类制品:

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曾为先人的财富,贝饰或贝币。本世纪初二十年代考古时,曾在殷墟墓穴中有所发现。
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再续《安思远沙龙中的古玉》:新石器时期(二)
     通过安思远的古玉石集合,我们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盗墓者有时会比考古者更细。盗墓者如同过罗筛一样会将2厘米的散珠或石灰质的小贝壳收罗一空,而考古者有时会遗漏“皇后之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诚交古玉藏友,博主居北京,主攻历代古玉研究与收藏,最爱商周战汉,中古明清亦可,喜精美略胜于年代;也喜欢佛像艺术,醉心于佛像的静谧与虔诚;亦爱明清竹雕。  

同时致力于股票价值投资研究仅做绩优白马,中线波段操作,以供收藏之资,诚交股友,共享股票心得及信息
本博主微---信可扫博客首页二维码:dushitianyuan01(都市田园拼音+01)

 

欢迎关注:
本人的收藏博客、微博田园玉翁
本人的股票博客、微博开门红股侠
本人的微店及咸鱼店   田园玉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