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2015年秋高古玉拍品

标签:
嘉德2015年秋高古玉拍都市田园古玉交易平台古玉网店田园玉翁 |
分类: 古玉深研 |
汉
玉雕鶏心佩
7 cm.
鶏心佩,又稱韘形佩、玉鞢,是從先秦時期的射箭時勾弦所用韘型器演變來。兩漢時期,玉韘成爲最常見的佩飾玉,其造型亦逐漸繁多,螭、鳥、龍、雲紋等。西漢晚期至東漢中期,浮雕動物逐漸運用到鶏心佩上,所琢龍、螭身軀矯健,充滿活力,爲漢代玉韘區別于後代的又一個特徵。
此鶏心佩玉色高古,不透明,玉質仍潤澤。鞢形,正面出廓透雕琢鳳鳥紋,器表本身以陰綫勾勒卷雲紋,佩心鑽圓孔,孔周圍以雙環陰綫勾勒。綫條秀頎靈動,清逸出塵,體現了兩漢時期琢玉的杰出成就。
漢
玉白色,光潔明亮。通體扁長,兩眼凸出,尾和雙翅呈三角形鋒尖,正反兩面均以漢代漢八刀技法陰綫刻飾。刀法矯健、粗野,鋒芒有力,體現出當時精湛的雕刻技術。形象雖簡潔,但栩栩如生。
漢代文獻中記載稱嵌玉之劍爲玉具劍,玉具劍最早出現在西周,戰國到兩漢時期達到鼎盛。完整的玉具劍共有四件玉飾,即玉劍首,玉劍格,玉劍璏及玉劍珌。玉劍首爲嵌于劍柄端部的玉件,此類中部高起的劍首多見于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
此劍首呈青黃色,玉質細膩溫潤,局部泛土色沁。呈扁圓體,中心弧面上凸,外環內傾,呈斜坡狀,雕勾連紋和穀紋飾,邊緣環刻一道弦紋,背面光素無紋。此品打磨精細,刻工古拙蒼勁,精雕細琢,却彰顯大氣,雄武而有王者之風,實爲難得一見的劍飾作品。
玉玦最早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曾是中華玉文化的起源標志物之一,商周時依然興盛,戰國以後衰落。滿者爲環,缺者玦。玉玦古時多爲王侯佩帶,玦者乃遇滿則缺的意思,王侯佩帶是爲警示,告戒其不可自滿。
對玉玦料爲黃褐色,局部帶有土黃色沁斑,沁色自然華美。玉玦扁平體,中間一圓孔,孔一側切開至外部,使之不相連。玦表面淺雕勾雲紋裝飾,綫條流暢生動,雕法布局有致。玦背面無紋飾,通體打磨光素、簡樸,製作精細。此品風格高古,形制圓潤規整,看似簡潔,然則細節製作極爲精湛。
玉璜一種在新石器時代出現很早的飾件,是一種玉禮器。《周禮》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整塊玉璜通體扁平,半圓形。器身滿飾排列有序的臥蠶紋,綫條流暢,如行雲流水。中部有一處穿圓形小孔,以便于懸挂佩戴。整體造型秀雅規整,古意盎然,製作精細。形制古樸凝重,雅觀大方,紋飾美感十足。包漿古樸自然,沈穩典雅,簡潔之中可見規矩。
玉呈赭黃色,滿沁。玉質細膩有光澤,底部平直,上部呈倭角狀,整體扁平,兩面紋飾雷同,中心開光,開光外光素,內滿飾淺浮雕臥蠶紋,側面亦然,底部中間有凹槽,以納劍莖。整體紋飾精雕細琢,彰顯大氣,雄武而有王者之風,打磨精細,實爲難得一見的劍飾作品。劍首常與劍格、劍璏、劍珌組配使用。玉劍具興起于春秋戰國,而流行于秦漢。它們往往製作精美,用料考究,以彰顯佩劍人之尊貴身份。
此品爲劍鞘中部所嵌玉飾,是常見的玉具劍嵌玉之一,近人多稱之爲“昭文帶”。漢代是螭紋的最鼎盛期,螭龍在許多玉器上都能見到。劍璲上雕刻象徵力量、神秘的螭龍紋,頗顯主人之氣度不凡。
此劍璲呈青黃色,玉質細膩溫潤,局部泛土色沁,包漿古樸。主面爲長方形,正面以浮雕手法琢制出螭龍,神態威猛。背面光素無紋,下部矩形開孔,以便劍鞘穿過,規矩嚴謹。此器形制較短,因此其上紋飾設計簡單,更加突出玉質本身的光澤。
玉劍飾始于戰國,常見有劍首、劍格、劍璏、劍珌四種配套使用。玉劍璏又稱玉制劍鼻,鑲嵌于劍鞘上,供穿帶佩系之用。玉具劍從春秋戰國時期興起,演變至兩漢時期已十分昌盛,東漢以後逐漸衰落至消失。其製作工藝與造型上,漢代的玉劍飾雖繼承了戰國傳統的風格,但圖案紋飾則頗有新穎別致的創意。玉具劍紋飾有幾何紋、穀紋、雲紋、螭龍紋、百子釘紋及文字等等,尤以高浮雕的螭龍紋最具特色。
此件螭龍紋劍璏呈長方形,器面高浮雕螭龍紋,動感十足,爲漢代玉劍飾的代表之作。
劍璏是古代裝飾寶劍上的玉飾之一,鑲嵌于劍鞘中央,正視爲長方形,其上一般雕琢勾雲紋、獸面紋、螭虎紋等紋飾。底下有一方框,便于革帶穿過,穿聯繫于腰帶上,即可將劍固定于腰間,俗稱“文帶、昭文帶”。在漢代劍璏是地位和權利的象徵,玉劍璏是貴族特有的配飾。
白玉質晶瑩溫潤,局部有沁色玉。正視呈長方形,兩端下垂內卷,下部略近一端有一長方形穿孔孔洞較開闊,供穿挂劍具之用。其上刻紋飾裝飾,綫條流暢,刀工簡潔。此品古樸素雅,拋光精良。
勒子又稱“蠟子”,起源于文化期的玉管飾,一般中間有通天孔。以常見形制來看,有圓柱形、扁圓柱形、紡錘形、方柱形等;早期的勒子,紋飾一般以素面爲主,後出現各種紋飾,常見的有獸面紋、綫形紋、穀紋、文字紋等;在雕刻方式上,則有平面綫刻、曲面綫刻、淺浮雕、高浮雕、鏤空雕等。
玉呈青黃色,質地細膩溫潤,局部有沁。器體立面呈束腰的圓柱體,兩端平齊,口徑有大小,器表光滑,玲瓏精緻。器身琢通天孔,多挂于胸前或腰間,多屬單獨佩戴使用,也可與其他玉飾組合搭配。此器沁色自然,老氣橫秋,古樸自然。
玉制鴞形佩,玉質打磨光滑,鶏骨白鈣化沁斑遍全身,背面局部仍帶有銹斑。佩體約呈長方形,鴞爲猫頭鷹一類的鳥,圓眼,背生雙翼幷列頭部,長翅厚體,作站立裝,身材矯健,體型健壯。通體光素無紋,除幾條陰刻綫外,再無其他裝飾。背部與爪部均穿有圓孔,孔型規整,可穿綴于他物。造型簡潔流暢,刀法嫻熟簡約,寥寥數刀將器形刻劃得逼真。此器形象生動,造型古靈精怪,討人喜愛。
具劍由春秋戰國興起,至漢代達到極盛。漢代劍飾大量流行,承襲前代而來,使用和製作更爲普遍,在造型紋飾上也較前代有極大變化。玉劍飾分爲四種,鑲在劍柄頂端的稱爲劍首,穿在劍柄與劍身交界處的叫劍格,嵌于劍鞘外供穿帶懸挂的玉件稱玉劍璏,鑲在劍鞘下端的叫劍珌。
此件漢代玉劍璏,造型較爲方正,劍璏面變寬,弧度變小,下孔底邊比劍璏面略薄。正面滿飾抽象獸面勾連雲紋,製作考究,規矩有度。體現了漢代玉劍璏的典型特徵,典雅古樸。
玉刀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新時期時代就見于諸考古學文化,兼具實用性與禮器性質。
玉質呈綠色,微沁,局部泛黑。通體細膩光滑,包漿潤澤,寶光如鏡。此品呈扁平長方形,平背雙面刃,刃由兩面斜磨而成,近刀背處有大小兩個圓形穿孔。有開片薄、刃部鋒利、鑽孔標準等玉刀特點。玉色濃郁,沉穆古著,具歷史桑滄之感。玉質晦潤冰潔,撫之亦如鐵器般冰冷,刀影霍霍,寒光閃閃,刃凝霜照水寒。此玉刀質地古樸瑩潤,色澤深沉。器形規整,體態簡潔,雕工綫條流暢,精工細作,極具古韵。
瑪瑙是一種以隱晶質石英爲主的具有明顯紋帶、花紋的礦物。數千年來,瑪瑙一直是中國的傳統玉石之一,乃雕琢的上等材料。劍璲,古人佩劍以穿系之腰間,興起于春秋,盛極于漢。
此劍璲爲紅瑪瑙質地,質料瑩澤細密,典雅秀麗,別致脫俗。方形,形制較短,器身通體光素,無雕琢紋樣。正面有四組形狀不規則的突出,背面無紋,下部矩形開孔,造型簡潔明快。紋理自然交錯,流光溢彩,精美瑰麗,充分展現了瑪瑙色彩斑斕、晶瑩剔透的特性。真水無香,珍玉不鏤,恰是此器妙處。器表拋光均勻細膩,光潤柔和,自然紋斑掩映其中。此品氣韵古樸,相得益彰,形制簡練而韵味無窮。
劍珌,也稱爲劍標,位于劍鞘尾端,劍飾組件之一。此類古玉流行于戰國秦漢時期,形制肇始于戰國,至漢代發揚光大。戰國玉制劍珌直身、體圓、較厚,早期光素無紋。戰國晚期,出現了琢有獸面紋和卷雲紋的劍珌。
劍珌玉質青黃,局部有黃褐色沁,顯蒼舊古樸。正視爲束腰梯形,上窄下寬,兩腰內收成弧形,橫截面呈長菱形。厚片狀,兩側薄而似刃,器體中厚邊薄。珌的一端有一圓形孔,兩面均飾勾連紋,紋飾精美,雕工精細,古樸神秘。
中華民族自古有佩戴玉的習慣,以玉雕魚,寓意年年有餘,因此自商朝已開始流行,西周是魚形玉器製作的一個高峰期,在北京、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河南等地西周墓葬、遺址皆有出土。
此玉魚以青玉雕刻而成,青玉玉質受水土侵蝕,大部分呈現鶏骨白,但是在魚背部有開窗,仍依稀可見部分青色,尤顯歷史的滄桑感。魚形微彎,扁平如璜,作出水跳躍狀。背部魚鰭略凸起,腹部兩鰭突出明顯,且用刻刀刻出紋路。魚尾略翹,呈V字形開口。魚頭和魚尾處各有一圓孔,便于佩戴。此玉魚造型爲西周時較爲典型的樣式,古拙而不失靈性。
青玉整料製成,玉質縝密潤實,精光內蘊。圓柱形,孔部較大,不規則,近三分之一處帶灰色沁,全身光素。環曲的鐲身爲龍體的象徵,是“通天地之器”,能盡顯佩戴貴族之等級。
清末吳大澄《古玉圖考》中描繪《璇璣圖》幷注釋:“璇,美玉;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是玉外郭有機牙三節,每節有小機括六,若可鈴物,使之運轉者,疑是渾天儀中所用之機輪,今失其傳。不知何所設施。”《尚書•舜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這種帶齒牙的環形片狀玉器,因簡稱“璇璣”。
青白玉刻成,玉質細膩光澤,打磨精到,整件玉器的形狀近似于一個片狀的齒輪,圓心中空,廓外圓雕四個裝飾旋角,如機器上的齒牙,所以玉璇璣也被專家稱爲牙璧,璇璣亦稱爲璇璣。
玉鉞始見于新石器時代,興盛于商代,鉞是斧屬,其用途與玉戚類似,即作儀仗或殉葬用。其等級身份較高,屬于禮器而非使用器。
以地方玉種製成,整體碧綠,沁色較少。玉鉞造型素雅大方,綫條流暢,整體厚重。中部打有兩孔,孔爲圓形略扁,爲單側打孔而成,器身整體拋光,刃部較爲鋒利。
新石器时期
龙山文化
玉斧
斧爲古代重要的兵器之一,玉斧雖然不能用于實戰,但其在精神意義上代表了軍權。在上古時代,擁有玉斧之人,往往同時擁有調兵之權。除了斧以外,玉器中另有鉞、戚、鏟之類的器物,其實這些也都是斧的派生,都象徵軍權。
商
貝幣不僅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貨幣,商代中期,由于商品交換的擴大,再加上貨貝産地遙遠南海,因中原內陸不易獲得,只有通過貿易交換和貢賦等管道才能傳到內地,出現了真貝供不應求的局面,人們就以其他材料仿製貝形貨幣替代,出現了陶貝、石貝,骨貝、玉貝、鉛貝、銅貝等人工仿貝。
龙山文化
三孔玉刀
玉呈青黃色,玉中含有條紋斑。器呈長條形,一端略寬,一端窄而似柄。頂側有刃,較爲鋒利,由兩面磨成;刀背較平直,有一穿孔,另一端則有兩個穿孔,均爲單側琢成。綫條古樸挺拔,展示了原始之美,古韵十足。
絞絲紋又稱繩紋、縧紋、扭絲紋,因其紋綫陰陽相間,形如扭曲的束絲而得名。絞絲紋是一種比較古老的古玉紋飾,最早實物見于良渚文化繩紋玉鐲。春秋戰國時是繩紋古玉的鼎盛時期,繩紋鐲、環時有出土。王侯貴族使用玉質細膩溫潤、光澤晶瑩的青玉較多,白玉極少。
此環以白玉雕琢而成,采用絞絲的手法,白玉透亮,油潤細膩,整體的刀工流暢,工藝老練,環繞精美紋綫給人們以變化萬千之感,仿若陰陽交混,極其精美。白玉絞絲環繩紋較細密,幷360度斜向絞圈,具有典型的戰國時期的絞絲環特徵。
诚交古玉藏友,博主居北京,主攻历代古玉研究与收藏,最爱商周战汉,中古明清亦可,喜精美略胜于年代;也喜欢佛像艺术,醉心于佛像的静谧与虔诚;亦爱明清竹雕。
同时致力于股票价值投资研究,仅做绩优白马,中线波段操作,以供收藏之资,诚交股友,共享股票心得及信息;
本博主微---信(可扫博客首页二维码):dushitianyuan01(都市田园拼音+01)
欢迎关注:
本人的收藏博客、微博:田园玉翁
本人的股票博客、微博:开门红股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