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博物馆的竹雕展览-竹镂文心---竹刻艺术特展

(2020-02-10 09:54:00)
标签:

上海博物馆的竹雕展览

都市田园

田园玉翁

开门红股侠

竹雕艺术品收藏与研究

分类: 明清竹雕

 

上海博物馆的竹雕展览-竹镂文心---竹刻艺术特展

展期:2012-04-29 ~ 2012-07-01
展览地点:上海博物馆二楼第二展厅

上海博物馆-竹雕展览

朱缨 竹雕刘阮入天台香筒

    明晚期(1522—1644)

    高16.5、口径3.6厘米

    1966年上海宝山顾村明朱守诚墓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003 Incense holder carved with Liu Chen and Ruan Zhao meeting with the Immortals inTiantai Mountain

By Zhu Ying

Late Ming dynasty (1522-1644)

H.16.5 D.3.6 cm

Excavated from the tomb of Zhu Shoucheng in Gu village of Baoshan district, Shanghai in 1966

Shanghai Museum

 

朱缨(1520-1587),字清父(甫),号小松。嘉定人。朱鹤子。工小篆及行、草,画尤长于气韵,刻竹师承家法,名著一时。著有《小松山人集》。

 

筒身图案以六朝志怪小说《幽明录》中所载东汉时刘晨、阮肇入天台遇神仙的故事为题材创作。筒身画面层次丰富,刻画细腻入微。人物双眼及枰上棋子用角质材料嵌成,倍觉精细有神。两端配有紫檀木制的底和盖,上饰浅浮雕盘螭纹,内心均有一用于插放线香的小孔。朱缨的名款刻于洞府门匾阳文“天台”二字之左,为阴文“朱缨”和阴文小印“小松”。

史载朱缨以雕刻人物见长,其刻竹木古仙佛,“见者比于吴道子”,“刀锋所至,姑亡论肌理肤发,细入毫末,而神爽飞动,恍然见生气者”,见者“咸谓其工非人间所宜有”。从此件香筒上人物的刻画来看,足以证明记载的不虚。

朱缨 竹雕刘阮入天台香筒

    明晚期(1522—1644)

    高16.5、口径3.6厘米

    1966年上海宝山顾村明朱守诚墓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003 Incense holder carved with Liu Chen and Ruan Zhao meeting with the Immortals in Tiantai Mountain

By Zhu Ying

Late Ming dynasty (1522-1644)

H.16.5 D.3.6 cm

Excavated from the tomb of Zhu Shoucheng in Gu village of Baoshan district, Shanghai in 1966

Shanghai Museum

 

朱缨(1520-1587),字清父(甫),号小松。嘉定人。朱鹤子。工小篆及行、草,画尤长于气韵,刻竹师承家法,名著一时。著有《小松山人集》。

 

筒身图案以六朝志怪小说《幽明录》中所载东汉时刘晨、阮肇入天台遇神仙的故事为题材创作。筒身画面层次丰富,刻画细腻入微。人物双眼及枰上棋子用角质材料嵌成,倍觉精细有神。两端配有紫檀木制的底和盖,上饰浅浮雕盘螭纹,内心均有一用于插放线香的小孔。朱缨的名款刻于洞府门匾阳文“天台”二字之左,为阴文“朱缨”和阴文小印“小松”。

史载朱缨以雕刻人物见长,其刻竹木古仙佛,“见者比于吴道子”,“刀锋所至,姑亡论肌理肤发,细入毫末,而神爽飞动,恍然见生气者”,见者“咸谓其工非人间所宜有”。从此件香筒上人物的刻画来看,足以证明记载的不虚。


上海博物馆-竹雕展览

沈大生 竹雕庭院读书图笔筒

明晚期(1522—1644)

高14.9、口径15.5×13.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009 Brushpot carved with two ladies reading in the garden

By Shen Dasheng

Late Ming dynasty (1522-1644)

H.14.9 D.15.5×13.1 cm

Shanghai Museum

 

沈大生,字仲旭,又字禹川。嘉定人。活跃于明万历、天启年间,康熙十四年犹在。以医为业,诗画俱擅,刻竹工朱氏深刻法。

 

    笔筒截面为椭圆形,纹饰布置于筒身之一侧,借月洞门为圆形开光,右侧以老松湖石破之,松干上阴刻楷书“禹川沈大生制”,门洞左侧阴刻楷书 “儋石山房珍藏”。门洞内桐荫之下,二女子一坐一立,隔案相对。其右侧石桌上罗陈书籍、香炉、瓶花之属。栏杆后蕉荫绿天,更见幽邃。画面细腻精雅,宛然如真。在技法上高浮雕,透雕和浅浮雕参酌用之,平刀、圆刀融合互见,形成虚实、疏密、曲直、繁简、轻重、刚柔等诸要素的对比,使画面丰富充实。 “工朱氏雕镂法”的沈大生,作为身历明清二代的竹人,作品细节的处理更见细腻精微,与所谓“前明制度浑朴”渐行渐远,在审美趣味上是清盛期嘉定竹刻华美风调的先声。

沈大生 竹雕庭院读书图笔筒

明晚期(1522—1644)

高14.9、口径15.5×13.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009 Brushpot carved with two ladies reading in the garden

By Shen Dasheng

Late Ming dynasty (1522-1644)

H.14.9 D.15.5×13.1 cm

Shanghai Museum

 

沈大生,字仲旭,又字禹川。嘉定人。活跃于明万历、天启年间,康熙十四年犹在。以医为业,诗画俱擅,刻竹工朱氏深刻法。

    笔筒截面为椭圆形,纹饰布置于筒身之一侧,借月洞门为圆形开光,右侧以老松湖石破之,松干上阴刻楷书“禹川沈大生制”,门洞左侧阴刻楷书 “儋石山房珍藏”。门洞内桐荫之下,二女子一坐一立,隔案相对。其右侧石桌上罗陈书籍、香炉、瓶花之属。栏杆后蕉荫绿天,更见幽邃。画面细腻精雅,宛然如真。在技法上高浮雕,透雕和浅浮雕参酌用之,平刀、圆刀融合互见,形成虚实、疏密、曲直、繁简、轻重、刚柔等诸要素的对比,使画面丰富充实。 “工朱氏雕镂法”的沈大生,作为身历明清二代的竹人,作品细节的处理更见细腻精微,与所谓“前明制度浑朴”渐行渐远,在审美趣味上是清盛期嘉定竹刻华美风调的先声。

上海博物馆-竹雕展览

吴之璠 竹雕二乔并读图笔筒

清早期(1644-1774)

高15.4、口径12.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018 Brushpot carved with Qiao’s two sisters

By Wu Zhifan

Early Qing dynasty (1644-1774)

H.15.4、D.12.4 cm

Shanghai Museum

 

    笔筒一面浮雕三国时东吴名媛大小乔咏读书卷的画面,风鬟雾鬓纤毫毕现,丰肌美姿有不胜绮罗之态。杌、榻、文具、瓶、炉、花、尊等道具也镂刻得一丝不苟,烘托出恬静清雅的书香气息。另一面刻阳文“雀台赋好重江东,车载才人败下风。更有金闺双俊眼,齐称子建是英雄。吴之璠”,阳文印“鲁珍”,阴文起首印“宝”。纹饰之外,悉剔为平地,使花纹微微高起。肌肤润泽的竹丝素地与精雕细刻的纹饰对比明显,相映生色。在吴氏“薄地阳文”样式的作品中,此件浮雕凸起度较高,接近高浮雕,可见吴之璠在技法上并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程式,而是根据艺术需要灵活处理。
上海博物馆-竹雕展览

上海博物馆-竹雕展览

上海博物馆-竹雕展览

上海博物馆-竹雕展览

上海博物馆-竹雕展览

上海博物馆-竹雕展览

上海博物馆-竹雕展览

上海博物馆-竹雕展览

上海博物馆-竹雕展览

上海博物馆-竹雕展览

上海博物馆-竹雕展览

上海博物馆-竹雕展览

上海博物馆-竹雕展览

上海博物馆-竹雕展览

上海博物馆-竹雕展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诚交古玉藏友,博主居北京,主攻历代古玉研究与收藏,最爱商周战汉,中古明清亦可,喜精美略胜于年代;也喜欢佛像艺术,醉心于佛像的静谧与虔诚;亦爱明清竹雕。  

同时致力于股票价值投资研究仅做绩优白马,中线波段操作,以供收藏之资,诚交股友,共享股票心得及信息
本博主微---信可扫博客首页二维码:dushitianyuan01(都市田园拼音+01)

 

欢迎关注:
本人的收藏博客、微博田园玉翁
本人的股票博客、微博开门红股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