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徽州竹雕

(2020-01-26 12:20:21)
标签:

徽州竹雕

都市田园

开门红股侠

田园玉翁

竹雕艺术品收藏

分类: 明清竹雕
徽州竹雕

徽州,自古就是雕刻之乡。明清时期,这里盛产竹、木、茶和文房四宝,天然风光异常秀丽,经济、文化非常发达。徽商崛起,更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善书”、“兄弟丞相”、“同胞翰林”代相传颂,新安书画、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派建筑以及徽戏、徽州文房四宝等,无不独树一帜、源远流长,形成徽州文化特有的风格和传统,也派生出了独具徽派风格的木雕,砖雕,石雕,竹雕四种民间雕刻工艺。
竹雕,也称竹刻。清末古玩收藏家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这样概括:“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书画之难人所共知,今乃易以刀、竹、其难当更逾书画也。”言简意赅,却颇为精妙。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竹雕发展到明清时期大盛,雕刻技艺的精湛超越了前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徽州竹雕一般以徽州盛产的毛竹为原料,以刀代笔,因材施艺,运用线刻、浅浮雕、深浮雕等工艺,雕出各种书画。这些作品,有名人的书法墨迹,有名胜古迹的山川风貌,有民间传说的神话故事,有珍禽异兽的千姿百态,题材极其广泛。竹雕主要用于摆设装饰,常见的竹雕工艺品有屏风、台屏、挂屏、插花瓶、文具盒、牙签盒、烟灰盒、茶叶筒、笔筒、筷筒、楹联、餐具等。
竹雕的制作很别致,将竹子从中破开,形成两半弧形竹片可以用来制作包柱的雕刻楹联,一般将文字雕成阴文,填以石绿色料,悬于厅内,古色古香。有的还在半弧形竹片上雕成画面,用作建筑物的装饰部分,但多数是独立成画,雕刻较为精细。竹雕有的用漆,有的保持竹质本色,竹雕用漆,一般也用浅色,多用桐油涂于表面,这样既有光泽,又能透出竹质纤维的脉理,以达清新淡雅的审美效果。
徽州区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再加上丰富的竹石资源,催生出一大批竹雕艺人,他们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唯妙唯俏的竹雕工艺品。
2006年,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竹雕传承人洪建华的竹雕笔筒《竹林七贤》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性收藏,成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故宫收藏的第一件现代竹刻艺术品。这款笔筒用的原材料就是毛竹,正圆高16.5厘米、直径14.5厘米,主题刻画了晋代诗人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其雕刻手法为深浮雕。作者在绘画的基础上。仿照古代图录,所刻苍松翠竹,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层次众多且又极为分明,线条流畅,形神兼备,松树在古老的苍劲跃然纸上,所刻人物生动逼真,表情神态能够面面俱到,侧脸人物不能正面看到的另半部脸上表情、眉眼均细细刻出,不平铺、不值刀、故宫博物院专家对其给予高度评价:“其雕刻技法炉火纯青,文风厚重,大有清初竹刻大家吴志璠风范,其雕刻磨功也极其到位,表面侧削部位平滑,竹筋可以看见却摸不到,充分体现了明末清初的竹刻艺术特点“。
竹雕艺术家们除了用竹身为原材料刻出许多作品外,竹根、竹鞭等一跃入,他们的慧眼也就成了宝贝。秋冬之际,当山民们砍掉一半批竹子后,竹雕艺人就会钻进竹林,寻找能给予他们灵感的竹根材料。他们利用竹根原本的造型,雕刻出神态各异的人物以及照造型逼真的花草、饰品。
徽州竹雕继明清时期的大盛,如今在徽州这片土地上依然是星星之火不断燎原。在全国的各种各类艺术大赛中,徽州竹雕屡屡夺冠,一道又一道耀眼的光环,使得越来越多的徽州人走上竹雕艺术之路。
生长在山野之中的竹子是有生命的,但这生命是有限的,竹子到了竹雕艺术家的手中,就有了无限生命——当普通的竹子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竹雕艺术品,他便有了血液,他的血液里淌着徽文化的精髓,他也有了骨头,他的骨头里印着徽州人智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诚交古玉藏友,博主居北京,主攻历代古玉研究与收藏,最爱商周战汉,中古明清亦可,喜精美略胜于年代;也喜欢佛像艺术,醉心于佛像的静谧与虔诚;亦爱明清竹雕。  

同时致力于股票价值投资研究仅做绩优白马,中线波段操作,以供收藏之资,诚交股友,共享股票心得及信息
本博主微---信可扫博客首页二维码:dushitianyuan01(都市田园拼音+01)

欢迎关注:
本人的收藏博客、微博田园玉翁

本人的股票博客、微博开门红股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