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世襄与常州竹刻

(2019-12-28 11:19:32)
标签:

王世襄与常州竹刻

都市田园

开门红股侠

田园玉翁

竹刻收藏

分类: 明清竹雕
王世襄与常州竹刻

去年秋上,接到著名刻竹人范尧卿(遥青)来信,并附有一张常州留青竹刻被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的照片。对于有关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信中只字未露,却建议我写一篇《王世襄与常州竹刻》,称“王老对常州竹刻贡献多多,再不写也就湮没无闻了”。尧卿是位道道地地的农民,说话磁磁实实,这句话是他真情实意地感激王老的表露。他又感慨地说:“在王老的关心下,常州竹刻有了发展和提高,才能走在全国前面,成了竹刻艺术的中心。”


早在明清时期,江南竹刻素以嘉定、金陵两派称著,常州在历史上并非江南竹刻中心。半个世纪以来,常州如何异军突起地走出了一批留青竹刻名家,并传承了明代刻竹人张希黄的留青竹刻一脉,王世襄先生对此鼎力扶持,真是功不可没。

世襄先生家学渊源,他有两个舅舅都是竹刻名家,从小耳濡目染的熏陶使他对民间竹刻艺术的赏析有很深的造诣,他对竹刻的鉴赏与研究,不只是关爱遗珍,也不只是文人雅士的清趣闲情,而是潜心于吮吸其中凝集的文化精粹。我与世襄先生相识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数十年间我得先生书信不下数十通,在为我传道漆器考古之隙,其中有不少封信中都有他对常州刻竹人的具体帮衬意见。

世襄先生写过一系列竹刻艺术的著作,他一直在以护犊的情怀为发掘行将失传的淡雅清秀的江南古老竹刻而努力奔走,处于惨淡经营中的常州留青竹刻工艺就是这样走进了王世襄先生的视野。为了追寻从事留青竹刻的人才资源,七十年代末,世襄先生亲自到常州,让我陪同寻访气息奄奄的留青竹刻艺人之家,热忱地鼓励他们东山再起。他在通信中也一再动员我“诸多劳神,祈念为竹刻人服务”,就此,我也与常州三位刻竹高手交上了朋友,一时间成为世襄先生与他们联系交往的“线人”。

扶持白士风

白士风是位民间刻竹人,上世纪60年代常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组建时被吸收为专业竹刻艺人,此时他已人到中年。他的作品为世襄先生赏识,在通信中得知白士风非常担忧眼力渐渐不济。先生到常州与白士风初次会面,我亦相随,他从手挎布袋里拿出“白背黑木耳”一包,并叮嘱,据说经常食此物,可能延缓眼力衰退。当年市场上南北杂货品类不多,不知他又从何处觅得此物,可见先生爱才情深意切。次日世襄先生有意相约白士风同往参观苏州市博物馆收藏的竹刻类器物及精美的犀角刻件。在苏州火车站送别世襄先生乘车赴沪,我与白士风先生同返常州,一路上我感觉到不善言表的他,此时思绪完全沉浸在知音之遇的情怀中。这份贴心的关切,对他日后的竹刻艺事,无疑产生深刻影响。

上世纪70年代,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发现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等竹简,白士风虽则没有受过系统的古文字教育,却因爱竹刻,已用心沉入竹书文化之中。得此启发,下定决心要用留青竹刻工艺刻出一部孙子兵法,数年间,他耐住寂寞,在竹片上应用他的留青功底刻出了全套13篇六千多字的竹刻《孙子兵法》,铺展开来面积为九平方米。可惜这件精工巨制没有留在国内,而被国外收藏家所得。

1983年6月20日世襄先生在给我的信中,抄写了一篇经他修改的关于介绍白士风竹刻的材料:“近几十年来刻留青的不能算少,但能采取多用少留青筠以生阴阳浓淡,晕退变化的实在不多。常州白士风就是继承了传统留青刻法而又有创新的一位有成就的竹刻家——还以古代竹简得到启发,把竹片拼在一起,加大了刻件的面积,打破了旧有的框框。”

白士风是位不出乡里的竹刻家,他不具有结识名士的社会空间,而留青竹刻品,若能获名家在原材竹简上先写画稿,则尤为可贵,在这方面世襄先生又力尽推助之工。1984年12月23日他在信中通知我,“白老及秉方同志均曾寄竹简来,近始蒙元白(按:启功)先生赐写山水竹石,特挂号邮上乞为转致。缘因已详致白老信中。专此拜恳”。

当时,世襄先生已年近古稀,他写书、出版、出国讲学、随文物出国展览忙得不亦乐乎。而对常州几位竹刻人的扶持,一直放在心上,连邮寄之事,也是忙里偷闲骑着单车到邮局挂号付资,为他们效力甚至事必躬亲。

赏识徐秉方

64岁的徐秉方当今已立足于留青竹刻工艺舞台中心,他心里难忘知遇之恩。

秉方的父亲徐素白是20世纪中期沪上赫赫有名的竹刻代表人物,他刻留青善以理竹肌青筠厚薄来体现中国水墨作品的浓淡层次,可谓曲尽画理,被誉为留青写意一代宗师。按理秉方少年时即可从父学艺,然而由于生活境遇所阻,秉方生长在老家农村,与父亲接触时间不多。徐素白故世于1975年。少年秉方对于是否能续父业,心里没有底。他也爱竹,他喜欢这门素雅清丽的艺术,取得竹材,就练习刻画。上世纪世襄先生编写《竹刻艺术》一书,拟收录徐氏竹刻,他给秉方写信,征集作品,并请他对书稿提供意见。王世襄的信,使秉方看到曙光,走上了竹刻人生的第一步,同时世襄先生也从徐秉方的作品上看到留青竹刻后继有人的光芒。

1979年7月12日世襄先生给我信:“和你商量,香港出版的那本《中国竹刻艺术》我很想借给几位刻竹的同志看看,如徐秉方、白士风、无锡的乔锦洪等。我纯粹是从发扬这一传统艺术,想寄存你处,第一个可先借徐秉方看一两个月不妨事。”8月14日信:“竹刻艺术一书已挂号寄上——附致秉方同志一函,乞转交”。1980年7月28日来信告知:“叶义医生编印的竹刻艺术,我已为白老、秉方、乔锦洪各要到一册。”

《中国竹刻艺术》(1978年出版)一书中,搜集了明清以来竹刻二百余件,它是中国竹刻研究图文并茂的首开本。上世纪70年代末,常州几位竹刻人,苦于十分缺乏这方面资料,世襄先生了解他们的“饥荒”,此书恰似送上一桌“满汉全席”,让他们有滋有味地细嚼。

秉方是位有感悟有灵气的年轻刻竹人。当时他十分艰难地被调入武进县手工业局管辖下的一个部门,虽然是离开了农村,但是仍然只能在八小时工作之余,忙里偷空,甚至昼夜不倦地忙于竹刻。此期间世襄先生也很想帮他争取有利的工作条件,1986年1月5日给我的信中称:“在京的领导同志不知那一位和常州当局较有联系、较有影响,襄亦愿在京为他说项也。”另一方面又将他的作品,给在京的诸多名家如苗子、郁风、启功、王子野、李一氓等品赏,希望大家出力,使常州留青竹刻能进入传统艺术殿堂。当秉方的创作进入高峰时,世襄先生题诗称:“变幻无如岭上云,从来执笔写难真。如今不复抛心力,且画源头洗眼人。”秉方没有辜负世襄先生的期望,现今他已成为立足于留青竹刻舞台的中心人物。

提掖范遥青

范尧卿(遥青)是位著名的农民竹刻家。在他成就之路上遇到两位伯乐,王世襄先生和香港著名竹刻收藏家叶义医生。他出身农家,没有读过正规学校,务农为本,村里传统手工是雕鸟笼、刻扇骨,他从事这道副业,喜欢在随手可取的“竹爿爿”上练习雕刻。他接触不到书法、画卷,也就拿随手可捡的香烟盒、邮票及一些果蔬之类的图片为画本。他住的村庄离城不远,然而他不能去体验城市生活。上世纪80年代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找他刻留青竹刻,报酬不高,作品上还不能署名。几经周折,他的作品却为叶义先生看到,立即作为竹刻人才的新发现告知世襄先生。尧卿也得到了叶义的赠书《中国竹刻艺术》一书,爱不释手,时时揣摹。

1983年9、10月间,世襄先生去英国和香港讲学、考察,回来后当即来信告诉我,他在外面买到一本图册,介绍一种小型雕刻,两百年来在日本很流行,其源始于我国佩件,明清竹刻对它有影响,英文名叫NETSUKE,制作名家不下数百人,用材有竹、木、牙、角、瓷、漆等无所不备。他认为如我国刻竹人能雕一些类似物件,但要保持中国风格,卖到海外可以得高价,可见先生也在为开拓竹刻工艺市场着想。这本书他想先给常州几位竹刻人看看,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书依然寄到我处。这封信中,他还向我说明:“我第一告诉有此书的,并请他向你借的是范尧卿,他是一位真正农民,而刻竹天分很高,实在了不起……”尧卿与我相识后,时来我家,骑一辆有载重架并沾满污泥的自行车,穿一双军用球鞋,打补丁的裤,裤管卷到小腿处,到我家门口,不敲门,大声喊“陈老师在家吗”。我儿子一听就称:“农民伯伯来了”。其实当时他不过四十出头,显老,耳背、口讷,刚过农忙,手上长满老茧,他摊开双手告诉我,此时手感不好。稍歇息,待手上感觉有了,灵感也来了,兴致所至,他又操刀刻竹。他的手虽粗糙,而刻工细腻,无怪叶义先生初见他的作品以为尧卿是女性竹刻家。

先生热心扶持、提掖他的事例很多,初时尧卿缺少选取竹材经验,他曾带交世襄先生竹简,希望能请京中名家写画本,由于竹简“质量欠佳,刻了枉费工夫,即函范君请采集良材为宜”,并指点他要学会选择和制作竹材坯料。有一次尧卿四块刻件带给世襄先生,不久先生来信又称:“以前范送来的,有的已请带回,有的为他出手,而件得600元……”手头有了盘缠钱,尧卿就决定去北京找世襄先生。由京回常州,他兴奋得不得了,一股劲地讲“王老亲自陪到故宫看不少竹刻藏品,看得真过瘾”。其实我心里明白,先生平时很少向故宫开口商提要求,也曾感慨地告诉我“故宫院长襄只认识吴老(指吴仲超院长)一位,因年老多病不常上班,其余八、九位则实无一面之雅”。我也知道,要看故宫库藏文物,是需经院领导批签才行,很难。

李一氓先生在人民日报专文赞扬《农民竹刻家范遥青》称:遥青竹刻,刻画极精,神采焕然……是一位造诣很深的竹刻家。关于此文发表也有一段小故事,先生有信为凭:“遥青先生几件拓片作品,曾送请李氓老一阅,此后又相见,告襄已撰小文寄人民日报,实未料有如斯雅兴,设非氓者,人民日报亦不会拿出篇幅。范君刻苦雕镌,嘉许揄扬,不为过也。”京中名家苗子、启功先生也都有诗赞许。

世襄先生诗《赠范君尧卿》:

范君毘陵县农家子,自称草民而刻竹精绝,今之詹成也(按詹成,宋代刻竹名家,尤善刻鸟笼)顷已蜚声海外,第吴中罕有知者,可谓草色遥青近却无矣,设以遥青为字,岂不音义而谐,戏赠小诗,以博一粲

妙于轻镌到竹肤
西瀛珍重等隋珠
赠君试摘昌黎句
草色遥看近却无

尧卿酷爱竹刻艺术,由于刻苦努力,文史知识竟相当丰富,艺术修养也有较高水准。三十余年如一日,世人终渐识范君。世襄先生挖掘人才,用心良苦。

去年端午,我打电话问候世襄先生,我说到家乡苏州过去在端午前后,著名粽子店烧煮一种“灰汤粽”,清香、糯软,爽口,价便宜,现时各类杂色粽子,价高又不可口。由包粽子的粽叶,说到竹刻,他还问到范遥青,我告知遥青在为常州留青竹刻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忙于搜集资料,即要我帮他查询清末民国初年武进竹刻人张揖如(收藏家张宗羲、张永珍的祖父)后裔,希提供材料以充实申报内容。94岁高龄的世襄先生,依然念念不忘刻竹人。

去年秋后,先生由于身体有恙,已住进医院。今年春节前,先生爱子敦煌又给我电话,得知先生病情尚稳定。但愿先生春来遥看竹色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诚交古玉藏友,博主居北京,主攻历代古玉研究与收藏,最爱商周战汉,中古明清亦可,喜精美略胜于年代;也喜欢佛像艺术,醉心于佛像的静谧与虔诚;亦爱明清竹雕。  

同时致力于股票价值投资研究仅做绩优白马,中线波段操作,以供收藏之资,诚交股友,共享股票心得及信息
本博主微---信可扫博客首页:dushitianyuan01(都市田园拼音+01)

欢迎关注:
本人的收藏博客,微博田园玉翁
本人的股票博客,微博开门红股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