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玉鉴定,这样的错误观点你有吗?

(2019-12-18 18:42:18)
标签:

古玉鉴定的错误观点

王红旗

都市田园

开门红股侠

田园玉翁

分类: 古玉深研

 

古玉鉴定,这样的错误观点你有吗?
王红旗

        坊间,鉴定古玉时,是不是有人说:这不是和田玉的,东西不对。

         绵延8000年的中国玉文化史,从考古发气掘看,中原地区真正使用和田玉,是从商代中期开始,西汉才得到广泛使用,并且受礼制所限,更多的还是就地取材,特别是一些陪葬玉器,用料更是一般。

       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开始,至商代和田玉广泛使用时期,共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时间,这三千多年里,玉器的发展从未间断,那么这部分不是和田玉的古玉我们就放弃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比如,战汉时期,玉器加工主要以和田玉为主,不排除当时国力不济,等级不够,或是突发情况,亦或者是陪葬器等原因,也会使用地方玉作为补充。所以实际收藏过程中会碰到很多不太精美并非和田玉的古玉。
 
[转载]古玉先鉴定,这样的错误观点你有吗?(之一)
青海料玉器

[转载]古玉先鉴定,这样的错误观点你有吗?(之一)
俄料玉器

[转载]古玉先鉴定,这样的错误观点你有吗?(之一)
韩料玉器

        目前,广义的和田玉是把符合国家标准的青海料、俄料、韩料等透闪石结构的玉石都归入其类。而造假所用石材又恰恰以此类为主,这就给检测是否古代意义上的和田玉带来很大难度。
       再者,玉石加工后,已经入土,必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物理变化,比如玉质侵蚀,发生钙化等等现象。如此现象,一是我们无法从外观上直接判断其是否为和田玉,二是仪器检测也是无能为力。

[转载]古玉先鉴定,这样的错误观点你有吗?(之一)
双龙形玉璜
(江苏省铜山县小龟山汉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比如,图中此件玉器已严重钙化,失去了玉性,我们凭肉眼已无从辨识它是何种玉质,仪器也是无能为力。
       所以,作为一个热爱玉文化的人来说,玉质的鉴定,并非是鉴定玉器新、老的首要因素。我认为只要它承载了一定的文化和历史意义足矣,何必去刻意注重它的玉质呢?这一点,大家不妨翻阅《中国出土古玉全集》很多古玉材料并非我们认知的和田玉,由此可见一斑。
       当你的鉴定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单纯站在经济利益的角度,关心玉质,收藏一些工精料美的古玉,也未尝不可。

         在日常玉器的鉴定过程中,很多人都有这么一种认识:断一件玉器的新老,要首先断定这件玉器的工艺是老工还是新工。

       这种认识,在鉴定过程中是有一定偏差的。

       首先,仿造者要高仿做假,如果使用一块老玉料,再用老的工艺方法慢慢加工,那么,您从工艺上能说这件东西就是到代的老物件吗?我曾亲见一个陕西朋友带来一件盘玩了好几年,用西周素面玉璧,以慢工的方式后添西周纹饰的一件仿品,无论从入土特征还是加工工艺,我几乎无法断定其新老,最后还是朋友揭开了谜底:那是他两年以前找玉雕师傅加工的。

[转载]古玉鉴定,这样的错误观点你有吗?(之二)

带风化皮子的玉料作伪(对初学者有极大的杀伤力)

        假如这类玉器被居心叵测的人按照古玉的价值进行买卖、打眼,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那损失估计也大矣!
        我所讲的“老玉新工”,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原材料本身就是籽料,加工时利用籽料上带有的沁色、外皮等进行仿冒,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因为那些沁色和风化皮子都是自然形成的,盘玩时也会有类似古玉一样的轻微变化。
        二是玉料未经加工入过土,或是利用素面古玉再进行加工纹饰。
        这两类情况,对于收藏古玉涉世不深的爱好者来讲,特别容易打眼。如何鉴别这类情况?后面章节再一一剖析。

[转载]古玉鉴定,这样的错误观点你有吗?(之二)

带沁色的玉料作伪

       要鉴定一件玉器,应该先从包浆、沁色、钙化等入土形成的各种特征,断定这件东西是否入过土,然后再以加工工艺特征辅助断定新老。这是比较理性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包浆、沁色、钙化等特征,是入土后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自然形成的千变万化的特性,有它一定的规律性。这是鉴定玉器的本源之一,是先决条件,然后再结合工艺特征,这都是造假者难以面面俱到的致命伤。你想,一件老东西,如果抛开入土几百、几千年自然形成的特征,抛开当时生产力水平下的加工痕迹特征,盲目地从它的表面现象(比如器形和纹饰)下手断定,岂不是本末倒置吗!?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皮都没有了,毛长在哪里呢?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很多朋友这样讲:“民间几乎没有多少东西,真品也很少”;“我整天拿着钱到处转也买不到什么好东西”;“某某人手里怎么会有那么多好东西呢?那是不太可能的......”等等,众说纷纭。
       我们虽然无法考证民间到底有多少件古玉器,但上面的一些说法我认为显然是错误的。大家不妨从我列举的几个国家考古资料的数据仔细揣摩:
       安徽凌家滩文化的一个墓葬中出土玉器300多件,层叠了六层;
安徽凌家滩出土玉器现场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里出土玉器755件;
[转载]王红旗:古玉鉴定,这样的错误观点你有吗?(之三)
商代妇好墓考古现场

       山西曲村西周的一个夫妻合葬墓里,出土玉器1000多件......
[转载]王红旗:古玉鉴定,这样的错误观点你有吗?(之三)
山西曲村夫妻合葬墓考古现场

       不妨我们查阅一下《历代帝王世系表》,从夏代开始,到清代结束,共有约五百位皇帝,再加上历朝历代的诸侯王、达官贵族等等,不计其数,难以统计。
       大家都知道,自汉代以前,墓葬的葬俗,都是严格按照礼制进行的。并且因为于是是贵族所属,王侯专用,在宋代以前,平民百姓拥有一件玉器是要面临杀头之罪的!所以自宋代以前,盗墓者是不会将玉盗出。那我们自己想象吧,地下到底会有多少玉器呢?!
       我们已知的,到目前为止,发掘的二十几座汉代诸侯贵族墓中,其中18座已经被盗。汉代的防盗措施可谓是固若金汤,都能被盗,何况是其他朝代的墓葬呀!!当然,这种被盗,不一定完全是现代人所为,因为自汉代以来就有,宋代达到极致,80年代亦疯狂一时。
       然而,盗出的东西,真正走出国门的,与国内的民间藏品相比而言,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这一点,大家从网上查一下美洲、欧洲等收藏中国文物之多的各大博物馆的藏品可窥一斑。
       所以,依据上面事实推断,民间不是没有真东西,更不乏有很多精品、孤品!只不过民间古玉精品的收藏,是一个金字塔式的,往往集中在一些有资金,有一定眼力和魄力的少数人手中,而这批藏品,由于国家政策的原因,他们往往也不会轻易示人。
       如果您有“民间玉器藏品不多”这种想法,如果您再照本宣科,按图索骥,在实际的鉴定过程中,势必会扼杀很多您没见过的,考古资料中查不到的好东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诚交古玉藏友,博主居北京,主攻历代古玉研究与收藏,最爱商周战汉,中古明清亦可,喜精美略胜于年代;也喜欢佛像艺术,醉心于佛像的静谧与虔诚;亦爱明清竹雕。  

同时致力于股票价值投资研究仅做绩优白马,中线波段操作,以供收藏之资,诚交股友,分享股票心得及信息
本博主微---信可扫博客首页:dushitianyuan01(都市田园拼音+01)

欢迎关注:
本人的收藏博客,微博田园玉翁
本人的股票博客,微博开门红股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