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翰墨丹青”展贰(一)

标签: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翰墨丹青都市田园田园玉翁字画研究 |
分类: 字画章刻 |

《对镜仕女图》




陈洪绶的作品是晚明时期中国画坛上的亮点,其人物作品的主要特点:高古奇骇,复古与变异。此幅作品复古韵味尤浓,人物传递出唐风古韵。高耸的发髻,发间有头饰、簪花。面庞丰腴,配上独特韵味的眉眼、口唇。短襦高腰裙,裙裾宽大,腰间装饰有刺绣纹理。手揽菱花铜镜,对镜自照,“揽镜自照”让你想到的另外一个词就是“顾影自怜”,可是我们看到的人物只是装束古雅,眉目端凝,雍容妩媚。人物脚下的坡石起到了衬托的作用,更加突出主体。人物身后是一株开花的桃树,树干粗壮朴拙,桃花花瓣的描绘很特殊,不用圆柔而是方拙,装饰意味浓厚。
题画诗:种桃三百树,颜色亦如之。莫向汉宫说,美人争自为。
“种桃三百树”,源自宋诗中的一句。以桃花颜色喻美人之美。古人认为,色之极媚者莫过于桃,而寿之极短者亦莫过于桃,“红颜薄命”之说单为此种。故此画不是悲秋而是伤春,桃花瓣些许变形,让人误作红叶。
后一句的解释源自故宫志愿者王建南。说到汉宫,会想到王昭君,她被冷落于汉宫,没有自怨自艾,而是自请出塞和亲,自己有一番作为。老莲以昭君自喻而写此图。
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甲申(1644年)后自称老迟、悔迟。书法遒逸,擅山水、花鸟,尤工人物。画风奇傲古拙,高古奇骇,对近百年的画坛影响很大。人谓其画“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唐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
“章侯生不满六旬,其笔墨凡四变,少而妙,壮而神,老则化矣。”
三种境界:妙笔生花,神来之笔,出神入化
曾学画于蓝瑛,有传蓝瑛见其人物画之后,遂不作人物。陈洪绶学习古人,但不拘守成法,着重体会内在精神,大胆突破前人城规,加以融会贯通,富于独创,自成一家,作品受鲁迅推崇。
《行书七言诗》

陈继儒,文学家、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工诗文书画,短翰小词皆极有风致。书法师苏轼、米芾,书风萧散秀雅。其所作《小窗幽记》,为修身处事的格言,流传至今。其人得隐士之名,又常周旋于官绅之间,为一些人所诟病。
此诗为贺礼,陈继儒的朋友汪子陶得第二子,于是作诗书以赠之。让我们看到在那个时代,诗词书法作品可以当做礼物赠人。
充庐佳气接三台,
忽抱麒麟送入怀。
良友人人开口笑,
好儿个个踏肩来。
冰壶初浸云间月,
玉尺难量天下才。
他日弟兄同就学,
名山高筑读书台。
汪子陶丈寓云间,得第二子,赋以贺之。
《仿倪瓒山水》
倪瓒,元四家之一,其画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他在明代文人画家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明初,江南人家会以有无倪画论雅俗。明中,其为吴门画家学习的典范,之后他的画法更是文人画家必须熟悉的绘画样式。丁云鹏山水师吴门,对倪瓒的画法非常熟悉。
倪画的特点:
一.“一江两岸”的构图方式。画面中间是辽阔的水面,往上是远岸、远山,往下是近岸、坡石,几株高树,一方草亭,无人
二.折带皴的山石画法。
两种结合在一起,传达出倪画的萧疏意境。
正如字如其人,每个画家笔下传达的是自己的情怀感悟,没有经历倪瓒的经历自然无法表达倪瓒的空寂。虽是仿画,依旧有画家自己的表达。
丁云鹏的作品,远山高了(倪瓒一般写太湖的山,不高大),上有一线瀑布。山石的描绘,有折带皴,但比较繁复(倪瓒是简笔画,冷空的感觉),再略带披麻皴,这样使画面增加了平静温和的意趣。
蓝瑛的作品,树木相互依靠,树干屈曲(倪瓒的树木直干孤立,不牵连)。坡石加了渲染,草亭变为屋舍,再加篱笆,使观者对画面有了具象的感觉。所以,普通观画者感觉蓝瑛的画更能亲近、接受。
《竹林对弈图》
此幅扇面中三组人物,从左至右,携琴而来的童子;两文士对弈,两仕女旁站观棋;三仆烹茶。各组人物之间以山石、竹林自然分隔,但人物之间不孤立,通过动作、情景而有关联。对弈、观棋为静态,携琴、烹茶为动态,特别是烹茶人回头、抬手的动作愈加衬托出主体人物的静态,这也是李士达笔下的特点。所以画面动静结合,非常生动。图中的奇石、竹林、桃花,皆高士所爱,棋、琴、茶亦为文人所好,满幅画面传递的是怡然闲适文人雅趣。夏日执此扇,扇底飘出的定是一派情景飘逸之风。
李士达以画人物、山水名世,作品多表现文人高士的闲适放达生活。他很长寿,活到八十多岁。
《山水图》
王思任,晚明文人、小品文名家。清军攻落绍兴时,拒不剃发,绝食而亡。
此画取高远构图,将其分为左右两部分分别观看。
左边由下往上,近岸的坡石,水面,远岸、山石,再一重水,一重山,一重烟云,一重远山,画面呈现出向远处纵深的感觉。
右边由下往上,房舍、树木,山脚,山峰耸立,一重烟云,山峰耸立,画面呈现出向上的仰视的感觉。两种不同方向的动感在一幅图画中显现,借助的就是这同一片烟云。这是作品的精彩之处,画家的构图处理非常巧妙。
《竹树集禽图》
华喦,福建人,寓居扬州,有诗书画三绝之誉。扬州画派代表人物,以花鸟画享誉画坛。
华喦的名气不大,有时甚至只出现在扬州八怪“候选人”的名单上。后世花鸟画家有“仿新罗山人”的画作,这新罗山人就是华喦。其花鸟作品清新俊秀、率意疏朗的风格,对清代、近代的花鸟画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笔尖刷尽世间尘,能使江山面目新”。其画风为扬州画界所继承,并流传至近代。
此画中,婉转啼唱的黄鹂鸟,喳喳叫的喜鹊,活泼的小山雀,描摹准确、形象生动。
黄鹂鸟安然啼唱、姿态鲜活,以工笔细毫,将羽毛一丝一毫地绘出,还有喙爪的细节,体现了宋代院画的遗韵。传统画家画翎毛,多用细笔湿墨一笔一笔地画,华喦大胆创新,用秃笔干墨去皴擦,一笔下去就皴出数十条蓬松的羽毛,然后再敷以淡彩。这样禽鸟毛羽蓬松、纤毫毕现,画面栩栩如生。
喜鹊一派好斗的形象,张嘴拧身动态的感觉,用的是一些小写意的手法。
小山雀用墨、色直接点染,一只反身仰啄,另外两只相依相偎,为画面增添了生机趣味。
华喦的画作既有文人画的高雅、又有民间画的质朴,还有院体画的精湛细致,这是他独创的三位一体。当时,画坛提倡临摹宋元画作,而华喦捕捉到了造物的天然机趣,将花鸟的形态表现得多姿多彩,为清代的花鸟画开拓了一块新天地。
《山水图》
王原祁,清代画坛“四王”之一。王时敏之孙。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以画供奉内廷,追随者众多,是为娄山画派。其画风秀润苍浑,重视笔墨之美,所画山水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先笔后墨,由淡到浓,反复渲染,再以焦墨略作勾勒破醒。其所作设色山水多用“浅绛法”,可谓熟而不甜,生而不涩,淡而厚,实而清。同时,他在山水画画理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提出绘画用笔要有书卷气,即下笔要有力度,有气势,有感情,轻重顿挫,元气淋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所谓“笔端金刚杵”。
此画取元人高克恭法(高克恭,号房山,亦称高尚书,元代诗人、画家,画山水初学二米,后学董源、李成,专取写意气韵),横点皴擦,由淡到浓层层反复,干湿并用,使画面显得浑然一体,诠释了何为“气韵生动”,如题款所解,“高尚书学董、巨,深得米家墨妙,行间墨里,气韵生动处,皆开大痴法门也。此图两用其意,宗董华亭所云‘元人笔兼宋法,正为学步津梁’,良不虚矣。康熙甲午长至后,画于毂诒堂之目舫,王原祁年七十有三”。王原祁画中多有题款,旨在课徒。
全景式构图,远山连绵,中断白云缭绕,山下有水,树木葱茏。画面尺幅不大,显示了其高超的位置经营能力。是其晚年的作品,既仿古又融入了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