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形、工、沁、意—─古玉鉴赏分析
(2019-09-16 05:00:50)
标签:
料、形、工、沁、意—都市田园古玉网店古玉微店田园玉翁 |
分类: 古玉深研 |
古玉最早可溯春秋开始就有记载仿制,至宋代古董市场发展出现仿制,明、清、民国皆有仿制,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仿制逐成高潮,随着收藏热上升,仿品大量涌入,如何客观的对古玉欣赏分析和鉴定日益彰显突出。
从玉器多属性本质出发,形、料、工,沁,意这些元素,相互关联,不可或缺。
料
远古玉的原始美学观:“美石即玉,用料多为地方玉和各类美石。人们关注到,当时的族群玉器与区域性相关性高,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以地方玉种为主。人们曾发现旧石器穴居时代,在穴内玉矿脉被浅部开采的记录。
高古玉阶段除地方玉种之外,出现了新疆和田玉。用料多元化发展,以新疆和田玉,南阳独山玉,岫岩玉,蓝田玉为主。这个阶段发生了流传至今的和氏壁的传奇。但和氏壁用料至今仍是悬秘,引不少学者毕生研究。据有关资料,玉料开采地有一百多处。这一百多处开采,是开还是采?是同种玉?还是不同玉种?笔者认为以采,同种玉种为主。俗话说:千般玉;万变玛瑙。古玉用料有学者专门研究学说,不泛著书立说。
高古玉时代用料,出现和阗玉,但历经八百年的周代对用料有严格规定,君王用全玉,诸候、大夫等不能用全玉,配珉料或美石。汉代开通玉石通道之后和阗玉逐渐成为中原玉文化主流用料。
形
形美:是古玉器的灵魂,园雕观其形,片雕观其中轴,器皿观其形,中轴、掏膛。形之美与打磨,抛光密不可分,古法抛光,手工活,形成抛光油膜,有抗千年侵蚀之隐术。古人抛光极为精湛,边角细微无所不至,现代人抛光急工近利。
形是古玉鉴赏中不可或缺一环,其形大美、古扑、拙韵,精工慢琢。远古玉器着沁,商周玉器看线条,战汉玉器看形,唐宋玉器看题材,元明清玉器看材质。古玉的特征精、气、神各所表现。
工
高古玉,有种观点:战国期出现铁器冶炼,又出现齿轮。那么锐利工具铊和变速齿轮会影响工艺特征,喻如战汉的极细阴刻线,锐锋的边棱,大的开片,恰如鬼斧神工,这皆说明加工机械力,灵活自由的加工方式相得映应。当然传统的青铜铊具,水床解玉沙是传统治玉的方式。阴刻槽呈V型,偶见级配不匀的粗颗粒石英解玉沙划过,转曲歧刀,叉刀,补刀,跳刀阴刻线收口圆润,是手工治玉中屡见特征。
有人对汉剫有所兴趣,汉剫在传统解玉沙开片中,偶有出现,其实汉剫在史前文化玉器中就有所出现。但以三代玉器中常见。
远古、高古,古玉,工艺是非常有趣的研究领域,工纹、工饰,所表达艺术的工艺过程,尤其商周的线条,双阴挤阳,坡刀勾撤,弧曲园极恰彗星划过苍穹一道弧光,撩人心弦,艺术造就,无以伦比。
古人精工细琢,不计成本,工时和当时的审美情趣及愿景所创造的工艺,是后来及现在仿制的难关。
沁
沁还包括玉体物质运动的变化,物化运动产生蠕变,蠕变产生不可逆形变。剥蚀残留晶格,骸架残留的蚀孔,内大外小,形态万千,用高倍观察恰如溶洞内景像。柴木纹裂纹,裂变子体质变形态熟透高或远高于母体。
这与人们经常观察的树叶衰黄原理接近,叶尖得不到母体的补充而先衰呈黄,玉则先称熟旧。
包浆分软包浆,硬包浆灰皮,或全包壳,硬包浆分晶浆和凝浆,半包壳。最显著是天然埋变,仔细研究这些浆、壳是沁变物质组构为玉内物质与外源物质凝结或凝晶,这是通常所观察包壳清润亮泽质感,而这质感是物质性质决定,物质性质又由埋变沁入,沁变决定。外源物质有些单调的在器外凝结被称之为土锈,土锈常以钙、镁的无机盐,用放大镜观察呈一颗颗小晶粒堆积而成,这些凝结的外源物质还有,铁锈,铜锈,朱砂,石灰等。
沁的程度也决定于古玉玉体的蜕变,这种蜕变是疏松,微解理,从物质运动状态是松疏—稳定—又松疏—又稳定的潮夕弦波现象,有些在这过程全降解体,在古玉中千万不可轻视土大黄,即玉体普遍呈入肌内的土蒙蒙土气,也许会给您带来意外的惊喜。水沁亦是应关注的一个元素,水沁与饭糁区别,往往在饭糁处使水沁扩展,饭糁是玉中瑕,是玉矿在成矿蠕动多应力拉伸由液相—固相转变的形迹,微结构面晶莹,沁入物质不易留存,外源物质进入纤维舒展的循环性很差处驻存,这样边界扩散观察为晕散雾丝舒展若如蚂蚁脚。
彩沁是研究沁色,沁变,内沁变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五彩沁,万两金的说法自古有之,彩沁形成是多因素的巧合叠迭,一般两彩居多,三彩少见,五彩罕见。
彩沁是多次,反复受沁外因偶遇,是沁变的差异,是氧化还原速度的渐变梯次,是硫化作用质色变化过程,彩沁外因很多,却很偶然,内在原因也较多,如千种玉不同结构,不同器形。不同的埋藏物化条件。时间的长短。
讨论沁不可忽视玉体自身的陈旧熟变质,其玉体微观特征,玉的熟:
生与熟相关因素微观特征分析
归纳为三个基本要素:
1.自身材质,工艺特点,几何形态。
2.环境域,坑口条件,其中南坑偏水,北坑偏干,因为外界水降解作用,外界物,化有机物,无机物质(含气体)有机质和微生物作用。气体称氧化等作用。
3.时间域,与器物理变质时间有关,时间消磨和改变玉器的所有结构,物质运动永无休止。
生与熟的基本特征:
1.与材料成份相关,诸如:透闪石含量,阳起石含量及其它杂质含量相关。
2.透闪石含量高,熟感特征较明显,透闪石含量偏低,即俗称石性重熟感特征不明显。
3.当石性较重的玉器,分析认为从玉器本身风化程度角度分析较适宜。
4.风化层分布,蚂蚁脚纹裂,蛇纹石致密一疏松比对,晶格骸架隐显,棱台棱角再剥蚀…..诸之分析。
熟的基本特征:
1.当透闪石含量较高玉器,分析器形(看工艺特点),常发生在锐棱端,可见纤维组织晕散雾丝状收敛,具渐变过渡带舒展。
2.纤维间结构水杂质溢出。
3.肉眼观察,透度上升而凝脂光学特征上升。
用业内行家话:熟旧透长一寸,宝光凝升一尺。概而括之:幽敛灵逸。
4.如何获得高可靠性分析结果,应进入探知微观领域量化科技途径,(spm: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意
玉器上的古人意境,意内生意,象外生象,有玄运灵空,有写实逼真,万千气象,多姿多态,神韵渊源,博大精深。
古玉贯穿历史漫长,新石器时代各地文化,各朝各代,各路诸候,玉器唐、宋、元、明、清以来,形制变化很大,但其艺术水平却是世界雕刻艺术史上的奇迹。
玉器又是多重属性的载体,不仅是物质的,更具有精神范畴属性,收藏和研究古玉是一项极为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要理解古人的意境而且要融入古人的意境,纠历史之偏,补历史之缺,还原历史是一个人,穷其一生探索也难以达到的境界,逢难而上朔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例如:以殷商玉器以妇好755件为例,假如不是有明确出土记载,其中很多玉器与西周早期玉器很难区别。一个更有趣的现象这些玉器有红山文化玉猪龙,这表明红山文化玉器延绵到商代,也就是说收藏玉器并加以研究玉器的历史以经从商代就开始了,红山文化玉器的某些特征到商代有传承有改变。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凌晨,周武王与纣王军队会战于牧野,史称武王伐纣,为何伐纣?为何能一举伐纣成功?除史料记载,纣王无道,暴君。后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纣王花巨资大规模营造宫殿,酒池肉林,不顾诸候基本利益,不顾百姓苍生,必遭灭亡。但从殷商——西周玉器形制和工艺特征相近,这表明武王是反纣王而不是反商,朝代变异在精神凝聚在玉器平衡过渡。周王朝虽短短270年,却礼举乐兴,伦理常纲,安居乐业,从西周玉器上的大量玉动物上可见之合谐社会,不枉孔子穷其一生复周礼。当然作为玉载体反映历史全貌不能以一盖全,也不可观一斑,知全豹,还需文字记载与实物相互佐证。一件玉器,一本书,古人的意境和凝聚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精神是让我们从中感悟到历史的脉动和亮点在熠熠闪烁。
小结
古玉鉴定量化拓展方向
1.玉的成分:如:透闪石、阳起石、硅等。物质的探测并确认。
2.玉的结构分析:天然结构与人为强物化破坏。
3.玉被强酸腐蚀形成的烧灼态,成分和结构。
4.玉在天然状态下自然氧化的成分与结构。
5.玉的天然状态次生物质的确认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