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北省博物馆藏战国早期出土玉器

(2019-04-15 14:18:46)
标签:

湖北博物馆馆藏玉器

都市田园

田园玉翁

田园玉舍微店

春秋战国玉器

分类: 古玉深研

  湖北省博物馆藏战国早期出土玉器

       战国早期玉器以山东鲁国故城和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为代表。其工艺较前朝更复杂,造型亦渐舒展,器体边角尖锐利落,特别是回首挺胸的龙凤形象也开始展示出了一定的动感。装饰图纹则多为较密集的减地隐起的谷纹、卷云纹等。有的谷纹周缘还刻划出一条阴线,甚至使之勾连。此时浅浮雕玉器去地并不彻底,多沿图纹而碾磨,因此产生了一种时隐时现、变化多佯的艺术效果。

       其中举世瞩目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龙凤纹佩,更是战国早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该佩玉料细润,工艺精湛,通体长达48厘米,用5块玉料琢制而成。器面分别雕琢有龙、凤、璃等,并间饰几何纹。同时集阴刻、浮雕、镂空、接榫、碾磨于一器,工艺复杂,难度极大,体现了战国早期高度的治玉水平。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22/5c63a94570fd4734a02ed9e1c0981d98.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22/a89f6bb5a5ce40bd83f81220801433d2.jpeg

《玉多节龙凤纹佩》战国早期

长48、宽8.3、厚0.5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青白色。全器呈长带状,由五块玉料改制而成,共26节,分五组主体构件套扣成一个似长龙形的整体。其中有四个活环,利用金属榫插接,因此可以拆开;八个活环系采取镂空技法制作,不可拆卸。不过,金属可以自由卷折。各节构件的主纹是龙、夔龙、凤和兽面,其形象正面和侧身兼备。也有集龙、风鸟于一体的现象。上述主纹表面再饰以蚕纹,杂以弦纹、云纹、绹索纹,所以纹饰繁缛。同时,此器集切割、平雕、分雕、阴刻、剔地、透镂、接榫、碾磨等多种玉雕技艺于一器,工艺复杂,难度绝世。这件玲珑剔透的玉雕佳作,虽微有残损,亦难掩遮全器的艺术光辉。我们若将其称之为战国时期治玉工艺史上的一枝独放的奇葩,此器当之无愧。

       至于它的用途,目前观点不一,由于出土时被卷折着置于曾侯乙的下颌附近,有人认为是佩饰;也有人认为它是“玉缨’‘(帽带)。其功能究竟如何确定,尚待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22/147b1d5764d04aa98306a8e6f5850e88.jpeg

《玉琀》战国早期

长2.4、至1.2、高0.8—0.5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此套动物圆雕玉饰料均呈青白色,略带黄色(田园玉翁注:这种黄色是料本身的颜色,有光泽。21件皆出于墓主人的口腔和颅腔内,其中是否包括耳塞和鼻塞,目前尚难辨别。器小如豆,皆为仿生圆雕,形体有牛、羊、猪、犬、鸭、鱼。(本版图只收入其具有代表性的12件)其中玉牛翘首、弯角、张口、挺胸收腹、腰脊微突、四足分立;玉羊昂首竖角、臀部略高、四足直立;玉猪昂首噘嘴、躯体窄长、颈部阴刻鬃毛、腹部下垂;玉犬昂首张口、坚耳挺胸、作吠叫状;玉鸭扁嘴微张、翅和尾雕阴线翎毛、双足分立。上述各器只雕琢出粗略的立体形态,不刻细部。正因为诸器形体颇小,工匠在琢制时难以控握,难以精工细做,在这种情况下反而使这组雕刻群体在艺术效果上依然达到栩栩如生的境地。

       以往发现的玉琀形式甚繁,多为碎玉,或用玉仿制的贝,亦有仿蝉者。例如安阳大司空村有两座殷墓的墓主人以玉蝉为琀,洛阳西周墓亦有以玉蝉为琀的现象。到了汉代墓内以玉蝉填塞墓主人口中的现象才逐渐广泛。瞿中溶《古玉图录》说:“《说文》云“蜕,蛇、蝉所解皮也。’则人之死,其尸有似蝉之蜕,而又不能食,古人或因即用为含玉耳。”夏鼐先生认为:“它们所以取形于蝉,可能是因为蝉这昆虫的生活史的循环,象征变形和复活,而放在舌上的舌形玉器,易于使人联想到蝉形。这些含在口中的玉蝉,据瞿中溶和罗振玉的意见都应是没有孔的。考古发现证明,确是这样情况。(田园玉翁注:含蝉没有孔,佩蝉有孔”曾侯乙口中的玉琀雕琢成仿生肖的微型玉雕,是否象征财富的含义,亦未可知。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22/7e038e2b327849a7a57556f790f40cb0.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22/92534237aa314e0f8cdab96efaf61fc1.jpeg

《金缕玉璜》战国早期

长11.8、宽2.7、厚0.25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青白色,有褐色浸斑,质地细润,有光泽。体扁平,两残片合成半璧形。以三段金缕将断裂为两段的玉璜缀合成一器。其缀合方法是将玉璜断开处各钻三孔,以金缕分别穿缀之。玉璜边缘有对称的齿脊,两端各琢成龙首,并有圆目,张口。璜身以绹索纹为界作三区,每区皆雕琢隐起的不规则云雷纹和蚕纹。除玉璜两端各钻二孔、中央缀以金缕的六孔外,尚有直径大小不同的孔眼六个用以穿缀其他饰件,共同组成花样繁多的珩佩,以供墓主享用。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22/f55ef2022656473e907ca7169b9a64f4.jpeg

《玉璜战》战国国早期

长5.4、宽4.3、厚0.5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青白色,有褐色浸斑。器表有光泽。周边有对称的齿脊,两面雕琢虺纹,中部上下边缘刻斜线纹。玉璜中部顶端钻一孔。另一器与此器成对。由于它们与另两对同形制的玉璜和一个单一的小玉璜同出于内棺,表面钻孔的部位也有一定的差异,估计似是同一组玉佩饰的构件。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22/81ec47f66625433db17b53e428ec931e.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22/c71dc6ef9df0427ab459cc36c0bdeb00.jpeg

《玉首铜刀》战国早期

通长22.3、玉首长4.2、宽3.4、厚0.3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刀身为青铜质。刀身双刃。下刃长于上刃。刀身表面有金黄色块斑,与玉环首相接处呈龙身形,两面各一,共衔住玉环柄。玉环柄呈青中带蓝点,四角夹有酱黄色的杂质。有光泽。略有缺损。它是圆角长方环形,四角各伸出一透雕的龙首形装饰,表面阴刻曲纹。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22/4af0276293c74901bf644cff2d5172e2.jpeg

《玉人》战国早期

高2.5、宽1、厚0.7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描鼓曹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为青黄色。圆雕。此器作人面相背的立体雕刻,上小下大。身着长裙,裙口平齐。头、肩清楚。嘴、鼻、手全缺。面型上阔下尖、面部中央凸起一脊,琢出双眼、双眉。其中一人眼险涂黑,另一则无。双面玉人有两耳,对钻有横向小孔。自玉人头顶中部纵钻孔以供穿系。玉人雕琢不精,造型亦欠真实,或许是迷信用品。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22/987f9d21ed7a40ff8667c9d90550b28e.jpeg

《玉龙形佩》战国早期

左:长1.5、宽8.7、厚0.6厘米

右:长11.3、宽8.7、厚0.6厘米

1978年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青黄色。龙作俯首张口状,独角,躯体作S状回旋。龙身伸出四足。龙佩周边雕弦纹斜线轮廓周线,两面雕琢平凸虺纹。龙体中腹钻一孔,可供系佩。(田园玉翁注:这种成对的薄片器物,大概形状是对称的,但是局部细节并不绝对一样,是有意为之?还是什么原因,不太清楚,但是注意,这类器物,不能因为不完全对应而否掉即可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22/34083b7598df464585580d97a61c35f0.jpeg

《玉兽面琮》战国早期

通高5.4、宽6、中部直径6.6、孔径5.5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青色,有褐色浸斑,半透明,有光泽。内圆外方,两端作圆环形,中间有两端对钻的大圆孔。器表四面各刻一个狰狞的兽面纹,但兽面纹样大同小异,皆以阴线琢出。玉琮两端口沿阴线雕弦纹一周。此器平置于墓主头顶左侧。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22/7965d117efd645539288aeac5978dcb9.jpeg

《透雕玉璜》战国早期

长16、宽4.6、厚0.4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青黄色。透雕成四条对称的夔龙,龙作曲身,另有六条龙。龙身躯皆蟠绕屈曲,其间多镂空。器表雕琢勾云纹、绹索纹和涡纹。另一面平素无纹。此器出土一对,可能与另透雕玉璜合组成一套,系佩戴使用。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22/c0c38391259845c684182265efa292ac.jpeg

《玉双龙壁》战国早期

长7.2、宽3.8、厚0.4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青黄色,半透明,有光泽。扁平体。玉璧两侧各透雕一龙,素面。两龙相背,皆作S形的回卷,龙头向外,上有独角,尾部向内两歧,下垂,并向上翘弯。器的一面残留一道割痕。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22/494a6f1f063f4ab4b23f18865b4ad83d.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22/1da72410ca6345d18fcdf8a61c7fed8d.jpeg

《玉玦》战国早期

右:外径5、厚0.35厘米

左:外径3.2、厚0.3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两件皆为青色玉料,大的略带黄色,小的泛白。扁平体,圆环形各有一缺口,中心有一单向钻孔。小玉玦单面雕琢云纹,外缘雕有单斜线。大玉玦两面雕琢勾云纹,内外周边刻阴斜线。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22/eb03669846544d10a090cd2ce0334c71.jpeg

《玉双鸟纹拱形佩》战国早期

长5.9、宽4.2、拱高和厚皆为0.5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描鼓墩曾侯乙基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青白色,局部有酱色瑕疵和裂痕,半透明、有光泽、玉质莹润。此佩作圆角长方形,透雕出向背的两只凤鸟,立姿、头部向下弯曲、椭圆眼睛、尖喙、凤身作S形回旋卷曲,凤尾向下回旋。两凤的长冠向头后连接,其下的尾翎也连接成一个整体。此二凤的表面雕琢虺纹、卧蚕纹,凤身雕琢勾形楼空,两凤间琢有两个纵长的箭头形镂空。此器出土于曾侯乙墓内棺第三层器物群中,从器物分市图看它夹在玉环、玉璧、玉璜、玉带钩的中间,其位置在内棺的中部一侧。据此可以判断这件玉佩应是组玉佩中的一枚重要构件。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22/4b4aeaf3d619459987c1dca3a0619a36.jpeg

《玉透雕双龙佩》战国早期

长12.9、宽4.9、厚0.3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黄色,有酱黄色的瑕疵。玉质温润,半透明,器表有光泽。通体呈扁平状,近横长方形。透雕成对称的两条卷龙形,两龙躯体相接处上方雕有变形饕餮纹,表面刻网状三角纹,左右刻双勾云纹,双龙连接处阴刻同心圆三周。两龙的身躯皆作横向的S形,龙首朝上,张口、圆目、独角、曲身、卷尾。龙口内雕琢细密的阴线纹。吻部、独角和龙体表面雕琢阴线勾云纹构成的纹样。龙身边沿刻单阴线。两龙的上吻,咬着与龙身相连接的两条小龙,小龙的龙身亦以阴线勾云纹为装饰。此器造型奇特,雕琢工艺精湛,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玉雕工艺美术品。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22/07790a95deeb49338fe24c299590f47b.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22/8b57a0d071c34534941a4b5c249fe841.jpeg

《玉具剑》战国早期

通长33.6、宽5.1、中厚5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青白色,出自墓主的腰腹间。由首、茎、格、珌、璏、鞘等构件组合成一套完整玉剑具。上述玉构件皆钻有孔眼,以金属丝楼贯连。这件剑首与常见的不同,呈扁平体状,镂雕成小型玉佩,两端球成向下回卷的龙首,圆日、张口、龙的躯体作弧形卷曲状。两前足向前直伸,化作对称的龙头;两后足雕琢一双相对的凤首,圆睛、垂喙、其高冠作∩形连接,表面刻菱形细线方格纹和细密阴线绹索纹。

       由于此剑具的茎和剑格间以金属物相连接,可证此剑非实用器,这种形制的剑见于南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帛画驭龙升天图上的男子所佩的短剑。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曾出土一件西周晚期与此器相似的完整的玉具剑,应系此器的先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诚交古玉藏友,博主居北京,主攻古玉研究与收藏,亦喜文人彩瓷(珠山八友,浅绛彩)  
同时致力于股票研究,以供收藏之资,欢迎结交股友,共同探讨分享股票心得及信息
本博主微  可扫博客首页:dushitianyuan01(都市田园拼音+01)
欢迎关注:
本人的收藏博客(已认证)田园玉翁
本人的股票博客(已认证)开门红股侠
湖北省博物馆藏战国早期出土玉器
湖北省博物馆藏战国早期出土玉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