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玉璜和玉珩的特征及区别方法

标签:
玉璜和玉珩的特征及区都市田园田园玉翁田园玉舍微店古玉工痕研究 |
分类: 古玉文章精华 |
中国古代玉器形制众多,尤其汉代以前的高古玉器,其中有许多今天并不常见的玉器品种,由于相隔时间久远,其功能和形制令人颇感陌生,甚至容易出现混淆与讹误,玉璜和玉珩就是这类玉器的典型代表。
玉璜(读:黄),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久的玉器之一,在《周礼》中与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并称为“六器”,代表了夏商周时期礼玉文化的祭祀用玉,属于最典型的礼仪玉器。
早期的玉璜仅为单个玉饰件,后来逐渐发展演变成为玉组佩的重要部件,尤其在西周时期,玉璜是玉组佩中最常见的玉饰件之一。
玉珩(读:衡),是中国古代的佩饰玉器,形状像磬,是玉组佩中最为重要的组件之一,起到平衡与连接整套玉佩饰的作用。
玉珩在西周时期开始出现,被用作佩于胸前的装饰物。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佩玉盛行,玉珩作为玉组佩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大量出现。
(田园玉翁注:这件上边打了两个孔,而且不在中线上,这如果出现在民间,一定是重要的质疑点)
汉代以后,由于佩玉在社会中流行的范围逐渐变小,因而玉珩的数量也开始减少。
明清时期随着收藏热潮的兴起,仿古玉中出现了许多玉珩,同时在民间佩玉中玉珩还逐渐演变成了玉锁、玉牌等新的形式。
由于玉璜与玉珩形状高度相似,而且又都是玉组佩上的重要部件,所以非常容易混淆,甚至有些博物馆在展览标注和展品摆放时都会出现讹误。
事实上玉璜与玉珩在形制、纹饰和功能方面有着各自的特征,具体如下:
首先,玉璜与玉珩的使用方法不同。
玉璜与玉珩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在玉组佩中的使用方法不同,玉璜呈“凹”形,而玉珩呈“凸”形。
其次,玉璜与玉珩的产生年代不同。
玉璜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古代玉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
在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中,玉璜就已经成为礼仪性的挂饰,并在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时频繁出现。
而玉珩则在西周时期才开始出现,至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广为盛行。
同时,玉璜与玉珩的使用功能不同。
在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中,巫师会将玉璜和玉管、玉串组合成一套精美的挂饰,籍以彰显原始宗教的神秘和威严。
玉璜这种宗教礼仪功能一直延续到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并逐渐完善成为以“六器”为代表的重要礼仪玉器之一。
玉珩则从西周出现以来,其功能仅限于佩饰和装饰物。
玉珩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经常使用于玉组佩当中,常用于璧环之上。
最后,玉璜与玉珩的形状和制作方法不同。
玉璜器型弧度多为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圆。
玉璜这种形状特征是由于制作方法决定的,上古时期的玉璜多以玉料先制成一个圆形玉璧或玉环,然后再将其分剖切割为两到三件玉璜。
尤其在新石器时代,玉璜的制作多采用这种高效率、低损耗的制作方法。
比如齐家文化的三件玉璜,器型弧度都是三分之一的圆,三璜相叠后,彼此的形状甚至纹理都能相吻合。
玉珩由于出现年代较晚,彼时玉器已经从原始社会的“神玉”时期过渡至西周战汉的“王玉”阶段。
加之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相对提高,玉珩的制作过程中,成本与损耗的概念已经被相对淡化,因此制作方法也与从前有所不同,反映到器形之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玉珩的弧度更大,而且往往成为左右两端向外开敞的造型。
在了解了玉璜与玉珩的特征之后,再对两者进行区别就容易多了,具体来说,玉璜与玉珩的区分方法主要有三点。
首先,区分形制。
玉璜的形制更接近于正圆的一部分,其弧度保留了正圆局部的特征;而玉珩的形制角度要略大,一般来说其弧度要大于玉璜,同时还常见开口外敞的特征。
其次,区分纹饰。
如果从器形弧度判断特点并不明显的话,则可以进一步从纹饰上加以区分,玉璜纹饰特点是西周以前的纹饰较多;而玉珩纹饰的则多见春秋以后纹饰。
最后,区分开孔。
了解玉璜与玉珩的使用方法之后,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玉璜要左右两侧打孔,因为玉璜的使用是呈“凹”形,所以要在左右两侧偏上开孔,方便于连接。
而玉珩使用是呈“凸”形,则要在背弓的中轴线上端打孔,穿孔要开在圆弧顶端。
玉珩常见的多为开三孔,即顶部中间钻一孔上挂、左右下部钻两孔下接。但是也有只在顶部开一个孔的。
用于祭祀的玉璜,通常不钻穿孔;用于佩戴的玉璜,通常为两端穿孔。
而且用于祭祀的玉璜,通常尺寸相对较大,用于佩戴的玉璜,通常相对小巧。
玉珩通常在中部和两端有穿孔用以系佩或连接别的玉饰。
另外,战国和汉代玉珩,造型十分丰富,有的与玉璜造型相去甚远,这也是一种区别方法。
诚交古玉藏友,博主居北京,主攻古玉研究与收藏,亦喜文人彩瓷(珠山八友,浅绛彩);
本博主微
欢迎关注:
本人的收藏博客(已认证):田园玉翁
本人的股票博客(已认证):开门红股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