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
(徐春苓2011)
【摘要】周代人兽合体造型玉器,加进了人的参与和主导,这就突出体现了当时社会观念形态中人格意识的进一步提升,显示了人兽结合造型的艺术成果。在西周时,龙神已被人格化,并被尊为人间与神界相依相合、互相沟通的神。玉雨师像即是龙神文化品格被提升的产物。
造型与纹饰名称的确定,是玉器研究的重要内容,因为它们是确定该玉器名称、时代、功能和价值等内涵的关键。本文对古玉中人兽合体造型的研考即能充分说明这一观点。
人兽合体造型玉器,在周代较常见。这类玉器是对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单一动物(因为创作者尚不了解动物之间生存的内在联系)造型玉器的重要突破。周代人兽合体造型玉器,加进了人的参与和主导,这就突出体现了当时社会观念形态中人格意识的进一步提升,显示了人兽结合造型的艺术成果。
一、人龙合体——玉雨师像
人龙合体玉器在西周的出土物及传世品中都较多见。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的西周人龙形玉饰(图一),高9.1厘米,宽3.3厘米,片雕,用阴线刻及镂空技法琢制。人身着长衫,呈正面站立状,浓眉、大眼、阔鼻,表情肃穆。头部饰三龙,两臂各饰一龙,纹饰繁复,腿、足造型简约。山西天马——曲村第二次、第四次发掘所出的两件西周人龙形玉珮(图二)的造型、纹饰大同小异,皆厚片雕,以镂空及阴线刻手法雕琢侧身蹲踞人,其头、胸、下肢部位均饰以卷尾龙纹,有穿孔,供穿系佩带。雕工精湛,形象灵动。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一:西周人龙形玉饰
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基地8号墓出土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二:西周人龙形珮
山西天马——曲村出土
相似出土物还有山西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的西周人龙形珮(图三),高8.1厘米,宽3.1厘米,片状镂雕人龙合体形。人体为侧视蹲状,龙的装饰部位与图二所述类似,脑后附着一龙,胸部为一蟠曲的团龙,后腰部附着一龙首。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墓地2011号墓出土的西周人龙形玉珮(图四),长5.9厘米,宽1.9厘米,厚0.25厘米。为一蹲踞状侧身人形,头部盘有一龙,胸部雕有龙纹,臀部饰一龙首。仅从现有的出土资料看,这类玉珮不下10件。看来,人龙合体造型玉器,是当时社会所崇尚的艺术作品。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三:西周人龙形玉珮
山西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四:西周人龙形玉珮
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ll号墓出土
另外,类似图一的玉珮,亦见于传世品中,原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的西周人龙形玉珮(图五),也是正面片雕,其头部两侧、双臂及双足均饰以龙纹,所不同的是,整体造型呈左右对称。头上部有对称两穿孔,可供系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西周人龙形玉珮(图六),长6.9厘米,厚0.5厘米,片雕,人呈侧视蹲踞式,头部、胸部饰有龙纹,且足下亦饰有龙纹。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五:西周人龙形玉佩
原天津市艺术阵物馆藏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六:西周人龙形玉珮
北京故官博物院藏
上述玉雕作品说明,无论是正面或侧面的雕刻,其造型特点都有固定的模式:以整身人为主体,头部、双臂、腿部共附有4~6条龙(首)纹。龙纹的结构从简,或体形简练,或径直省作龙首,这些特征都为了突出人身造型主体。这种雕有多条龙的人龙形珮,在西周如此多见,一定有其特别的文化内涵。经与文献记载对比研究,可以断定,这类玉器即是当时人们用以祭拜以求降雨、祈获丰收的雨师像。
文献中有关于雨师的记载,如《韩非子·十过》“昔黄帝台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蚊龙……风伯进扫,雨师洒道。”《山海经·大荒北经》黄帝与蚩尤作战“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楚辞·远游》“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而为卫。”《周札·春官·大宗伯》“以桶燎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祭雨师为常祀。”葛洪《仙烈传》“真人常化赤色神首飞龙,往来其问,予亦化一赤虬,追慑于后。因予能随风雨上下,即命为雨师,主行霖雨。”这些文字说明,雨师是古人心目中能催风播雨的神,经常举行仪式来祭祀它,以祈降样。《列仙传》“赤松子,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能人火不烧,至昆仑山,常止西王母石室中,能随风上下。”据此说明,雨师的传说甚早。另外雨师服玉,可能与以玉雕雨师像有关。典籍中对于雨师的形象也有具体描述,如《山海经·海外东经》“雨师妾在其北,其人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其形象(图七)与图一、图五玉瑕造型十分贴切。古时蛇龙相通。操蛇即操龙。春秋王孙钟铭.龙字作冒,从巳,巳即蛇也;《左传·桓公五年·注》“龙建巳之日”,龙巳(蛇)相联,皆可证。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七:《山海经·海外东经》的雨师像
《抱朴子·登仙》“辰日称雨师者,龙也。”雨师与龙是一体的、密不可分的。龙代表雨神,雨师即龙也。所以,周人的人龙合体玉瑕,即代表雨师形象,或可称之为玉雨师神像。
中国古代传说中能兴云致雨的神物叫应龙。《山海经·大荒北经》“早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而周代求雨的巫术仪式,叫做萼祭。《左传·桓公五年》“龙见而雩。”此说源于天文星象学,所谓“龙见”是指苍龙七宿全部出现,则要举行雩祭。《周札·春官·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这种仪式,也是对雨神进行祭拜,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此求雨的祭仪.至东汉仍然存在,如遇早年,各府郡县均行雩礼,“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若少,郡县各扫除社稷;其旱也,公卿官长以次行雩札求雨。闭诸阳,衣早,兴土龙,立土人舞憧二佾,七日一变如故事”《后汉书·礼仪志》。龙代表雨神,将人与龙相结合,这显然是周代对雨师即人格化丁的雨神崇拜的体现。
人龙形珮,或有穿孔可系珮,很可能是在举行雩仪时佩在巫师身上。
玉雨师神的文化内涵,首先是对龙的崇拜。中国古代崇龙观念之肇始,可举距今6400年前属仰韶文化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出土的一组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形为例。有人研究认为,此图是一天象图,蚌龙象征春神,蚌虎象征秋神。这种讲法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因为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起,农耕文化即成为中华民族的立族之本,建国之基。古人认为,只有在龙神庇佑下,才能风调雨顺,农桑丰获,他们才能得以安身立命。所以,上至王者,下至民众,对“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的雨神——龙“祀以报功”。另外还包含着对玉的崇拜。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就有玉雕猪龙。猪和龙,皆为雨(水)之神,玉亦是神物,以玉琢之,意为以玉猪龙作为祈雨的神玉。
玉雨师神说明,在西周时,龙神已被人格化,并被尊为人间与神界相依相合、互相沟通的神。玉雨师像即是龙神文化品格被提升的产物。
二、人龙凤合体玉珮
人龙凤台体玉珮的精妙之作,有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157号墓出土的西周双人首龙凤纹玉珮(图八),高68厘米,宽24厘米,厚0.5厘米,玉质纯净莹润,雕琢一大一小两人首、三龙和一凤。其造型特点为:片雕侧面人形,二人胸部均饰卷体龙纹,这种造型及布局结构与上述人龙台体形近似;另一重要特点是琢刻一凤鸟纹。与人龙合体形比。此瑕从涵义上叉增添了凤崇拜的内容。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八:西周双人首龙凤纹玉珮
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157号墓出土
典型的玉凤,最早见之于石家河文化,即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出土的凤形玉环(图九),直径47厘米,凤作首尾相连形,凤首像插入修长而美丽的尾翎之中,似在用细长的喙梳理着漂亮的羽毛。尤其是浅浮雕状弦纹勾画的双翅、用镂空技法雕琢的长尾、以及玲珑秀巧而别致的器形,充分显示出作者“因材施艺”的创作技巧与石家河文化玉器的高超技艺水平。另一玉风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中(图十),高13.6厘米,厚0.7厘米,镂空雕刻,侧身回首状,圆眼尖喙,短翅长尾,尾翎分开,翅膀上刻四条曲线阳纹。此凤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做工精细,玉凤的造型、纹饰、雕刻手法、艺术风格与石家河文化所出玉凤基本相似。另外,它与如好墓出土的其它凤鸟造型不同。其原型来自孔雀,因玉凤尾部有翎跟纹,这一特点,惟孔雀尾羽才有,这也是与石家河出土凤形玉环的相同之处。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九:石家河文化凤形玉环
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出土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十:商玉凤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石家河文化的玉凤鸟,以其优美的造型、流畅的线条令人心驰神往。它不仅是中国史前时期较为典型的、迄今学术界所公认的凤鸟形象,而且为中国数千年来传统艺术品的凤鸟造型奠定了基础。
玉凤缘何以孔雀为原形?古时称孔雀为有“九德”之“文禽”,如《逸周书·常训解》谓孔雀之九德为“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具有崇高的人伦道德品性,所以孔雀神化为凤,才具备使天下安宁的神鸟与祥鸟的性质。
甲骨文中“凤”字造型为高高的冠羽、丰满的翅膀、修长的尾翎、宽大的足爪,与玉凤造型十分相像。
和神龙相似,凤是神鸟。古籍上说“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大戴礼·易本命》),与《说文》曰龙为“鳞虫之长”相似。凤高六尺,栖居梧桐,食竹实,饮醴泉,是百鸟之王,出之于东方君子之国,见则天下太安宁,因而被尊为神鸟。尤以《山海经·南山经》叙述最详,曰:“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鹤(原文为‘鸡’,今依《史记·司马相如传·正义》与《文选赠五太常诗·注》等引此经改之)。五采而文,名日凤。……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因此,凤被人们推崇为祥和安宁的象征。
龙凤合体玉器最早见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龙凤形玉饰(图十一)。凤呈站立状,头顶上附独角张口卷尾龙。两面纹饰相同,线条娴熟流畅,工艺精致,造型奇特,实为少见。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十一:商龙凤形玉饰
殷墟妇好基出十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十二:商凤冠人首玉珮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人凤合体玉器,商代较多见。一般做蹲式人,头顶有凤冠羽造型,妇好墓就出土数件。中国国家博物馆亦藏有凤冠人首玉珮(图十二),高l0.2厘米,宽3.5厘米,厚0.5厘米,玉质呈鸡骨白色。玉人作侧身蹲踞状,头戴高冠,臀部阴刻+形太阳符号。他很可能就是商族始祖帝俊玉像。
西周人龙凤合体玉珮,表现人们崇拜龙凤,祈求它们给人间带来丰沛的雨水与社会安宁。图八玉珮上的人物很可能是巫觋,他(她)想借助于龙凤之神力飞往天界,与天神交流,以祈其保佑。我们的这种解释,可依据后世的考古学资料加以证明。1949年湖南长沙陈家山楚墓出土战国人物龙凤图帛画,作一妇人(或为巫师)双手祷拜一龙一凤(图十三)。其用意就是她欲驾二神,让它们引导墓主人的灵魂升天,即所谓“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楚辞·九歌·大司命》。
“乘云气,御飞龙。”(《庄子·逍遥游》)“麾蛟龙使粱津兮,诏西皇使涉予。”(《楚辞·离骚》王逸注:“以蚊龙为桥梁,乘之以渡。”)帛画同绘人物龙凤,这种神奇的画面,可能与西周人龙凤合体玉器造型有某些关系。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十三:战国人物龙凤凰帛画
1949年湖南长沙陈家山楚墓出土
三、人骑虎玉雕
人骑虎玉珮,典型器出土于1957年河南省洛阳市小屯村1号墓,此墓为东周王城北墙附近积石积炭大墓,属战国中期。玉佩高3.1厘米,长3.3厘米,宽1.4厘米(图十四),玉料呈灰白色。圆雕一孩童骑虎,手执虎耳。虎首宽大,双目前视,其身侧琢刻卷云纹,背臀部有阴线斜格云纹,腹下有细如毫发的卷云纹,流畅生动。自小儿头顶至虎腹纵钻一穿孔,可贯组绶佩戴。此器虽小,但其造型与工艺均极精。此墓同时出土另一件人骑虎玉珮,高2.5厘米,长1.8厘米,宽0.8厘米(图十五),玉料为白色,质地细润无瑕,造型与上器大同。而此器质地优良,造型优美,雕琢精细,亦堪称佳作。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十四:战国人骑虎玉珮
1957年河南省洛阳市小屯村l号墓出上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十五:战国人骑虎玉珮
1957年河南省洛阳市小屯村l号墓出上
人与虎合体造型,最早见于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祖神与兽面纹,亦称为“神徽”,其兽面应为虎面。远古至上古时期,玉、山、树及各种动物,都被认为是人借以升天的工具——蹻。蹻字从乔声,古文字从乔声字多有“高”义,蹻本意为“足高举”。而桥字亦从乔声,也有“高举”义(详《说文》段注)。所以,“蹻”实际暗指人与天神之间通行的桥梁。古代神话学认为,巫师要有动物的帮助才能通天地。如《道藏·太上登真三蹒灵应经》中讲,龙、虎、鹿三蹻能帮助道士“上天人地,穿山入水”,“凡用虎矫(蹻)者.游天空及游洞天福地,到处自有神祇来朝见。”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杂应》也有“若能乘蹻者,可以周游天下,不拘山河”的记载。神徽上的祖神,所骑的虎即虎蹻。他欲驾虎升天,与天神相沟通。
然而,与玉琮上的神徽意义不同,童子骑虎造型玉雕,则另有其内涵。其一,古代传统造型艺术中,童子形象作品十分兴盛。这两件玉雕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童子形象,可称为“虎娃”玉像。古时崇虎观念,源自虎的自然属性,即威猛之性,因为它是山林猛兽最强者,故有“山兽之君”(《说文》)之誉。虎之威猛,可以暗喻男孩成人后雄健奋发而大有作为,犹若大人君子之行止,又有“大人虎变”(《易·革》)之谓。两件玉雕,是专为男童所制,用以祈祷良愿。其二,商周时玉器上的云纹,多属天际云彩的模拟。玉虎有饰云纹者,最早见于妇好墓所出的玉虎(图十六)。早在远古时代,云就是一种神。红山文化的勾云形玉珮,即是人们崇拜云神,并祈它降下甘霖所用的玉器。妇好墓的云纹玉虎和男童跨云纹玉虎,都是欲借云纹(神)把玉虎当成虎神,那么,童子就可得到神虎的庇佑而获祥了。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 [转载]大家说玉:古玉人兽合体造型研考(徐春苓201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图十六:商玉虎
妇好墓出土
四、结语
三种人兽主题玉器之间,有联系关系,其本质特点是:有明显的严肃、静穆与神秘的气氛和力量,并继承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某些历史传统。它们反映的是周代社会艺术、宗教与政治相结合,也是统治者为达到某种宗教目的和政治目的的工具。
首先,利用玉器艺术形式,让龙凤虎三种神兽,充当天子、贵族或巫师等的使者,把天(神)地(祇)之间的交往沟通顺畅,达到人神相通、神降嘉祥的目的。另外,这些玉器应是统治者利用龙凤,作为通往天国的桥梁,他们就具备通天的权力与本领,也获得了王权天授并代表天神行事的职权,达到“鬼神之明智于圣人”《墨子·耕柱》“协于天下,以承天休”《左传·宣公三年》以答天恩的目的。
总之,人兽合体玉器表现的是,周代社会崇玉观念下的种种文化态度与文化特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诚交古玉藏友,博主居北京,主攻古玉研究与收藏,亦喜文人彩瓷(珠山八友,浅绛彩);
同时致力于股票研究,以供收藏之资,欢迎结交股友,共同探讨分享股票心得及信息;
本博主微
信(可扫博客首页):dushitianyuan01(都市田园拼音+01)
欢迎关注本人的收藏博客(已认证):田园玉翁。

(本人微信扫上码:都市田园
股玉人生)

(本人公众号扫上码:开门红股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