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区域认知及培养现状和应对策略

(2018-03-18 15:25:26)
分类: 学习情况

读书笔记:区域认知及培养现状和应对策略

区域认知是学习区域地理的一种方法,更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高考,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或选考题,在提供的真实情境材料,往往贴近生活,联系区域,考查学生对人地关系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涉及到空间定位、解读信息、运用知识、逻辑推理、迁移联系、文字表达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体现了“区域认知”的重要性。

近来,看到2017年第12期《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刊有《基于课堂观察的“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现状研究》文章,读后感触很深,收获很多,现与大家分享。

一、“区域认知”素养解读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区域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征。区域认知即人们出于认知和实践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地球表层划分为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来加以认识的过程。区域认知素养是学生在地理教育教学引导下,养成区域的视角看待客观世界,并依据特定思维模式,恰当运用区域地理方法、技能认识区域、解决区域问题的综合性品质。

根据科学素养划分标准及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可以将区域认知素养划分成区域认识、区域认知方法、区域认知能力和区域观念。

区域认识以区域地理知识为依托,包括区域位置与分布、区域特征与成因、区域差异与联系、区域环境与发展等方面;区域认知方法是区域认知的手段与途径,一般强调区域观察、区域调查、区域比较和区域综合分析方法;区域认知能力是人们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区域问题的综合能力,表现为区域空间定位能力,区域地理因果分析与推力能力,区域预测、评价和优化能力等的综合运用;区域观念是区域认知过程中所秉持的地理思想,可以概括为空间观、人地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和因地制宜观等。

二、“区域认知”培养现状

为说明该问题,作者以高中必修3地理为例,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区域认知素养构成要素,设计了地理课堂教学观察诊断量表体系,包括诊断指标和诊断指标的教学水平层次说明。

一级指标:1认识区域环境;2认识区域资源开发;3认识区域经济发展。

二级指标:2-1-1认识区域概况;2-1-2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2-1-3环境问题分析方法;2-1-4生态环境意识。2-2-1认识区域概括;2-2-2分析资源开发的能力;2-2-3资源开发分析方法;2-2-4资源利用观。2-3-1认识区域概括;2-3-2分析经济发展的能力;2-3-3经济发展分析方法;2-3-4区域发展观。

三级指标:3-1-1引导学生运用地图描述区域位置;3-1-2引导学生根据图表等材料分析区域地理特征;3-1-3引导学生根据材料运用地理原理综合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3-1-4引导学生根据材料综合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3-1-5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环境问题提出综合治理措施;3-1-6引导学生总结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的一般方法;3-1-7通过拓展案例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所学方法;3-1-8引导学生认识区域环境的整体性,以及保护环境、人地协调的重要性。3-2-1引导学生运用地图描述区域位置;3-2-2引导学生根据图表等材料分析区域地理特征;3-2-3引导学生根据图文材料运用地理原理综合评价资源开发条件;3-2-4引导学生针对开发利弊,提出开发的方向与方法;3-2-5引导学生根据材料认识开发问题并提出综合开发的整治措施;3-2-6引导学生总结分析区域资源开发的一般方法;3-2-7通过拓展案例指导学生迁移、运用所学区域方法;3-2-8引导学生认识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资源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3-3-1引导学生运用地图描述区域位置;3-3-2引导学生根据图表等材料分析区域地理特征;3-3-3引导学生根据图文材料运用地理原理综合评价发展条件;3-3-4指导学生针对地理条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的方向与措施;3-3-5引导学生根据材料认识区域发展伴随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3-3-6引导学生总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方法;3-3-7通过拓展案例指导学生迁移、运用所学方法;3-3-8引导学生认识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水平层次上,诊断指标:1区域概括认识——1-1不能通过出现地图描述区域位置;不能通过呈现图表等材料概括区域地理特征。1-2能通过呈现地图描述区域位置;能通过呈现图表等材料概括要求地理特征。1-3能引导学生运用地图描述位置;能引导学生根据图表等材料概括区域地理特征。1-4能引导多数学生在地图上指出区域位置;能引导多数学生根据图表等材料概括区域地理特征。2区域问题综合分析能力培养——2-1不能通过呈现材料说明区域地理条件或事项原因;不能说出区域发展方向或措施;不能通过呈现材料认识区域发展伴随的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2-2能通过呈现材料说明区域地理条件;能根据材料了解区域发展方向或措施;能通过呈现材料了解区域发展伴随的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2-3能指导学生根据材料运用地理原理综合分析区域地理条件;能引导学生根据区域地理条件提出区域发展方向;能引导学生通过材料分析区域发展伴随的环境问题;能引导学生提出区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及依据。2-4能指导多数学生根据材料运用地理原理综合分析区域地理条件;能引导多数学生根据区域地理条件提出区域发展方向;能引导多数学生通过材料分析区域发展伴随的环境问题;能引导多数学生提出区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及依据。3区域问题分析方法训练:3-1未能及时总结分析区域问题的一般方法;3-2能总结案例分析的思路;未能提供新方案,学生缺乏迁移训练;3-3能提取分析区域问题分析的一般方法;能提供新案例,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迁移与运用;3-4能引导学生提取分析区域问题的一般方法;能提供新案例,引导学生课堂上及时迁移与运用。4区域观念引导——4-1不关注区域思想方法,缺乏区域观念的引导;4-2有区域观念的引导行为;4-3能挖掘教材区域思想方法,注意学生区域观念的引导;4-4能挖掘教材丰富的区域思想方法,经常注意强化学生的区域观念与意识。

通过调查实践运用,主要问题表现是:①区域认识不完整、缺乏深度;②缺乏对问题解决方案的深入研究,区域综合能力培养薄弱;③区域分析方法缺乏有效提炼与迁移;④区域观念的培养不受重视。

三、加强“区域认知”措施

1.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完善区域认识;2.加强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整合,深化区域认识;3.拓展乡土素材,促进方法迁移;4.以问题为线索,立足区域问题解决;5.挖掘区域思想观念,教师引导与强化。

“区域认知”是学好区域地理的前提条件,其素养的培养是教师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区域认知”策略的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案例,值得效仿,值得推广。

 

                                                                                                                           倪普

                               20183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